體制創新“破題而立”“武夷之花”綻新顏

體制創新“破題而立”“武夷之花”綻新顏

武夷山九曲溪風光。劉達友 攝

【編者按】“溪流九曲瀉雲液,山光倒浸清漣漪。”古代文人墨客在武夷山留下了這樣的描繪和讚歎。這裡擁有210.7平方公里未受人為破壞的原生性森林植被,儲存了世界同緯度帶最完整、最典型、面積最大的中亞熱帶原生性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好這一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和物種資源庫,意義重大。2016年6月,武夷山再添一張生態文明“國家名片”,入列全國10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之一。

按照試點規劃,今年,武夷山將全面完成國家公園體制改革目標任務。目前,各項工作推進是否順利?給當地生態和居民帶來哪些變化?人民網記者走進武夷山,一探試點建設情況。

體制機制創新 共建共治“破題而立”

要建好國家公園,如何實現共建、共治、共享是擺在眼前的第一道難題,武夷山則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深秋的武夷山,鬱鬱蔥蔥。碧水丹山,茶樹竹海,移步換景,美輪美奐。據瞭解,武夷山國家公園面積1001.41平方公里,範圍包括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武夷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九曲溪上游保護地帶。

2017年,在福建省政府的推動下,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成立,並在試點區涉及的6個主要鄉鎮分別設立國家公園管理站,管理站站長由所在鄉鎮長兼任,形成“管理局——管理站”兩級管理體系,並明確規定有關鄉鎮長在轉任、提任時應徵得國家公園管理局同意,實現充分利用地方政府資源和力量,強化保護的目的。

就這樣,2019年底,南平市建陽區黃坑鎮鎮長林瑞妃多了兩個新身份——武夷山國家公園黃坑管理站站長、黃坑執法大隊大隊長。

“身份多了,自然擔子更重了。”召開聯保聯動會議、共同推進茶山與違建整治、宣傳松材線蟲病防控要領……新機制帶來新氣象。“讓黨委力量融入國家公園建設,既解決了管理架構短腿問題,又有效調動地方政府資源和力量,這是我們武夷山國家公園建設的一大亮點。”林瑞妃說。

保護與發展之間的矛盾是亙古不變的議題。對此,武夷山國家公園在全省率先啟動自然保護地地役權管理試點,地處核心區域的黃坑鎮坳頭村成為“首吃螃蟹者”。

地役權改革怎麼改?“毛竹林的林地、林木權屬不變,我們則獲得毛竹林的經營管理權。” 林瑞妃介紹道,在原有每畝每年22元生態公益林補償金基礎上,坳頭村竹農還可獲得每畝每年118元的生態補償金。

坳頭村書記張垂仁告訴記者,改革之前,坳頭村112戶竹農經營著村裡的10200畝毛竹林,砍竹挖筍是村民的重要收入來源。

“為了讓村民更容易接受,我們把他們召集起來現場給他們算了一筆賬,他們發現補貼跟賣竹子的收入差不多,但卻更省心,自然也就同意了。”張垂仁說。

設定生態公益林保護補償、天然商品喬木林停伐管護補助、林權所有者補償等生態補償內容;設定公益崗位增加工資性收入,公開擇優招聘生態管護員、哨卡工作人員,以特許經營方式招聘竹筏工、觀光車駕駛員等......四年來,武夷山試點區透過簽訂管護協議、商品林贖買、地役權管理等方式,在保障林農利益的前提下,實現了超過90%的集體土地統一管理。

山上“文章”山下做 三產增添新活力

“國家公園建成後,沒有增加一畝茶園。”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副局長林貴民的語氣中透出堅定。

那麼,對於試點區的原住民來說,世代以種茶、砍竹為生,不讓砍不讓種,該如何生存?“生態搬遷是第一步,緊接著就要把山上的文章放到山下做。”林貴民回答道。距原來的武夷山風景名勝區入口1.7公里處,就有著這樣一個異地搬遷的行政村——南源嶺村。

說起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對村裡的影響,南源嶺村村支部書記胡德清笑呵呵地回答道:“環境保護好了,老百姓口袋裡的真金白銀也越來越多了。”

體制創新“破題而立”“武夷之花”綻新顏

南源嶺村民宿、餐館隨處可見。人民網丁亦鑫 攝

按照《武夷山國家公園產業引導機制》要求,國家公園管理局大力支援村民發展民宿、餐飲以及現代農業等綠色產業。“從站灶臺到面對遊客,這個轉變對村民們來說,其實並不簡單。”胡德清說,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出資為村民提供專業的就業培訓和指導服務。目前,已經有五批村民接受過培訓,給當地發展民宿餐飲旅遊業切實提供了質量保障和專業支撐。

與此同時,當地還引導村民發展綠色產業,種植旅遊時節採摘水果,現有葡萄園260畝,草莓園40畝,火龍果、百香果、藍梅、桑椹等各種水果園320多畝,年收入300餘萬元。

環保理念入人心 共享生態紅利

體制創新“破題而立”“武夷之花”綻新顏

溪水清澈見底。人民網丁亦鑫 攝

走在武夷山叢林之間,忽然,一隻白鷳蹁躚,飄逸身影輕輕掠過湖面,泛起點點水花。

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以來,試點區森林植被原真性、完整性得到加強,生物多樣性更加豐富。森林覆蓋率達96.72%,新發現雨神角蟾、福建天麻兩大物種,負氧離子濃度從每立方厘米4046個增加到9873個,常年處於“非常清新”水平。

“從前我家住在武夷山,現在我家住在國家公園裡,那感覺,哪能一樣呢!”住在武夷山自然保護區的原住民自豪地說道。

不僅是居民,當地的茶農也深有體會。“茶樹面積少了,但生態環境好了,我們藉此機會推廣生態茶,不打一分農藥,很受消費者青睞。”春園盛雲霧茶葉有限公司總經理鄭永明說。

在推進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中,武夷山在探索“兩山”轉換新路徑中,持續開展生態茶園改造,實施化肥和農藥減量、生態和有機農產品增量的“雙減雙增”工程,推進茶產業生態化轉型。

體制創新“破題而立”“武夷之花”綻新顏

生態茶園。人民網丁亦鑫 攝

走進武夷山的一處茶園,記者發現本來整齊排列的茶樹中夾雜著許多其它作物。茶園的主人——武夷山永生茶葉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方舟解答了記者的疑問:“這是豆類作物,是我們生態防蟲的新方式。你們可以看到,這附近的茶樹葉都沒有蟲眼,因為蟲子選擇了更好吃的豆葉。”除此之外,這個生態茶園還利用科學手段增進了防蟲手段。方舟指著園中的捕蟲板介紹道,“從前的板子會吸引一些小鳥,誤傷鳥類。現在我們聯合研究院更新了技術,就避免了這類問題。”

方舟告訴記者,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讓他進一步認識到,其實並沒有真正的害蟲,只是因為需求不同。“國家公園免費捐贈了很多樹種,櫻花、桂花、羅漢松、紅豆杉等珍貴樹種應接不暇。”不僅豐富了茶園的生物多樣性,也重構了茶園生態系統。

“連茶葉梗都賣完啦!”鄭永明說,受疫情影響,今年春茶市場略顯低迷,但他家的生態茶訂單依然穩定。

隨著生態惠民的效益持續顯現,茶農們紛紛加入生態茶園的建設中來,真正實現了“要他保護”到“我要保護”的被動到主動的轉變。

據瞭解,在實施化肥和農藥減量、生態和有機農產品增量的“雙減雙增”工程背景下,武夷山國家公園累計建成生態茶園示範基地1860畝。全面禁止試點區林木採伐,因地制宜開展退化林分生態修復,完成封山育林62.5萬畝。

山更清,水更綠。四年來,武夷山國家公園的土地上,留下了無數八閩人的汗水和努力。保護與發展並行,山上與山下“文章”共描繪,讓這片碧水丹山再綻新顏,擘畫著國家公園的美好未來!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785 字。

轉載請註明: 體制創新“破題而立”“武夷之花”綻新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