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王慧】成渝地區再次迎來高光時刻。一份國家級重磅檔案的釋出,讓這裡首次正式升“極”。
2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下稱《綱要》),勾勒出未來15年至30年我國交通網的建設目標和總統佈局。
觀察者網注意到,就在這份檔案當中,成渝雙城經濟圈首次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並列,成為重要“一極”。未來,這4個地區將作為“四極”,構建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並建成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叢集。
該規劃顯示出,成渝地區戰略和交通地位的躍升。而交通是經濟發展的基礎,這也意味著,成渝地區作為我國首個也是唯一一個“內陸極”,未來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圖源:中國交通報
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的主骨架,由這張網中“最為關鍵的線網構成”,包括6條主軸、7條走廊、8條通道。
在約70萬公里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中,主骨架實體線網裡程佔29萬公里左右。其中,國家高速鐵路5.6萬公里、普速鐵路7.1萬公里;國家高速公路6.1萬公里、普通國道7.2萬公里;國家高等級航道2.5萬公里。
《綱要》依據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和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結合未來交通運輸發展和空間分佈特點,將重點區域按照交通運輸需求量級劃分為極、組群、組團3類,成渝雙城經濟圈屬於第一類。
·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4個地區作為極;
·長江中游、山東半島、海峽西岸、中原地區、哈長、遼中南、北部灣和關中平原8個地區作為組群;
·呼包鄂榆、黔中、滇中、山西中部、天山北坡、蘭西、寧夏沿黃、拉薩和喀什9個地區作為組團;
4“極”之間互聯形成6條“主軸”,同時也串起諸多“極”外城市。
《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截圖 下同
由“極”輻射、並與“組群”、“組團”之間連線形成“走廊”。
“通道”進一步強化“主軸”與“走廊”的銜接協調,並加強“組群”與“組團”、“組團”與“組團”之間的聯絡。
在2017年《“十三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提出的“十縱十橫”綜合運輸大通道當中,成渝地區在交通領域的“極核”地位十分有限。
而在新《綱要》中,這裡正式成為“一極”,3條主軸、2條走廊、2條通道在此交會。
“十縱十橫”綜合運輸大通道示意圖 圖源:《“十三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
另外,《綱要》還提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將和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一起建設世界的4大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叢集。同時,該地區的“雙核”——成都和重慶,均入選了20個左右的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國際鐵路樞紐和場站,以及國際航空(貨運)樞紐。
西南交通大學區域經濟與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賓向第一財經表示,《綱要》提出的這個“極”與經濟發展第四極還不能等同,但是規劃對成渝地區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第四極起到了極大的支撐和保障作用。
為何是成渝地區?
最近幾年,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已經成為國家社會經濟發展“頂層設計”的重要抓手。2018年11月,中央專門制定檔案,明確“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領城市群發展,城市群帶動區域發展新模式。”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2020年1月,中央首次提出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概念。當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專門審議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了作為國家戰略,要將成渝地區打造成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之前,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三大經濟圈是國內外公認的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三大增長極。它們由北向南,分佈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用大約3%的土地,聚集了18%的人口,貢獻了38%的GDP。
現在加上成渝,如果我們做個連線,地圖上會出現一個佔全國經濟總量七成以上的巨大菱形,形成“北有京津冀,東有長三角,南有粵港澳,西有成渝”的中國區域經濟版圖。
圖源:新華網·思客
改革開放之後,東南沿海地區一直是引領我國經濟騰飛的主要動力源,而整個西部雖佔據71%的國土面積,GDP卻僅佔全國20%左右,這裡一直缺少一個國家級的經濟圈帶動。
成渝能夠擔此重任,緣於該地區多方面的優勢,區位便是其中之一。
這裡的區位優勢可能超乎很多人的想象。成渝地區承東啟西、聯通南北,多項國家戰略,比如“一帶一路”、“西部大開發”、“長江經濟帶”等等都在此交匯,這也使成渝地區成為打通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的重要戰略支撐點。
成渝地區在不知不覺之間,已經成為我們國家重要的戰略樞紐:向東,中歐班列與長江黃金水道打通了“最後一公里”;向西,中歐班列可以從成渝直達歐洲各國;向南,成渝直達新加坡等東盟國家的陸海新通道已經常態化執行;向北,成渝均已開通直達俄羅斯的國際班列。
2021年1月1日,中歐班列(成渝)號首列班車在重慶團結村站等待發車 圖源:新華網
這種得天獨厚、四通八達的國際物流大通道,使成渝地區從內陸腹地搖身一變成為我們國家開放新前沿,拓展了外迴圈的新空間。
“雙迴圈”是2020年的一個熱詞,它作為一項頂層設計,是指我們國家“要推動形成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出生證”上就明確寫著:這是構建“雙迴圈”格局的重大舉措。
相比較而言,雖然成渝擁有外迴圈空間,但相對於其他三個更為成熟的城市經濟圈,這裡所帶動的主要還是內迴圈。這一地區有能力承擔起東部沿海地區的產業轉移,啟用西部4億人口的龐大內需市場,從而帶動整個西部的更快地崛起。
當然,這個經濟圈的建設離不開重慶和成都兩位帶頭“大哥”良好的經濟基礎。它們一個是直轄市,一個是副省級城市,“你爭我鬥”幾十年,如今都是GDP過萬億的國家中心城市。
圖源:澎湃新聞
目前,我國共有9個國家中心城市,在一個地區同時出現2個國家中心城市實屬不易。在重慶和成都兩座經濟強市的帶動之下,2019年成渝地區實現GDP近7萬億元,佔西部地區經濟總量的三分之一。
2020年,重慶和成都的GDP排名分列全國城市第5和第7。從總量上看重慶略勝一籌,但人均GDP ,成都又扳回一局。
另外,成渝地區的資訊化產業互補性非常強。比如說,四川是國內積體電路封裝測試的大戶,重慶則引進了國內優秀的晶圓製造商。兩個板塊一合作,整個積體電路的產業就齊全了。
實際上,川渝的電子資訊產業體量僅次於廣東和江蘇,排在全國第三位。借經濟圈這一契機,兩地於2020年直接聯手簽約,要建立電子資訊產業鏈,培育世界級的電子資訊產業叢集。
現階段兩地會圍繞成渝交通,透過高鐵、高速、沿江體系,打造電子資訊產業的經濟走廊, 把成都、重慶、宜賓、瀘州、內江、遂寧、南充、廣安等電子資訊產業基礎較好、有區位優勢的地區都捆在一起。另外,雙方會在成渝雙城建設10個產業合作園區,鼓勵兩地企業合作,彼此採購,努力實現川渝兩地企業物料的本地配套率從過去的20%-30%提升至70%-80%。
成渝地區之於中國是十分獨特的存在。新中國成立後,這裡長期扮演著戰略大後方的角色。二十世紀60年代,新中國面臨複雜嚴峻的國際形勢時,地處西南腹地的四川(含重慶)以廣闊的戰略縱深成為國家“三線建設”佈局的關鍵所在。
1965年到1978年,全國工業投資的1/8、國防軍工投資的1/4集中在四川,為保障國家戰略安全做出重要貢獻。如今,在雙迴圈格局中,這裡又擔起重任,成為我國經濟最大的迴旋餘地。成渝接下來要唱的這出“雙城記”,會伴和著多重國家發展戰略,在它們獨特的油墨中出彩依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