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父親的足跡前行

黃春平走訪貧困戶。 受訪者供圖

株洲日報記者 王軍

我是黃春平,2017年2月成了炎陵縣船形鄉水壠村駐村幫扶工作隊長。

我出生在新生村,與水壠山水相連,兩地都是講清一色的客家話。更巧的是,這裡曾是父親黃英耀工作的地方,父親在這裡擔任鄉宣傳委員,還兼任了七八年村黨支部書記。

握緊“接力棒” 發揚父輩當年駐村的好作風

在水壠村甚至整個船形鄉,上了點年紀的人,沒有不認識我父親的。在85歲的老村支書劉世早記憶裡,我父親放下褲腳是幹部,挽起褲腳就是農民,是個做農事的“好把式”:幫生產隊或農戶挑豬糞、犁田、耙田、插秧、割禾樣樣會做、在行,事事不怕髒、不怕累。

我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握緊“接力棒”,發揚父輩們當年駐村的好傳統、好作風,腳踏實地做工作,決不能讓村民失望。

水壠有近13平方公里的山水,9個村民小組,236戶人家,756位村民。這裡溝壑縱橫,山高谷深,是全縣120個建制村中地理位置最為偏僻、人口居住最為分散、交通最為落後的17個村之一。

駐村後,易地搬遷住房驗收、建立完善扶貧手冊、複核人均純收入、突出問題整改、低保戶清理、土坯房普查、實施“兩項工程”,一系列實打實、硬碰硬的工作任務接踵而至。與此同時,我也在密集的走訪中找出了致貧因素——村道彎多路窄不安全,手機訊號覆蓋差,旱季喝水用水難保障,發展種養產業缺技術……

“心中為念農桑苦”。我們從完善基礎設施著手,新修硬化村組道路27公里,兩個村民小組農戶用上自來水,115棟杉皮屋全部蓋上機制平瓦,160棟土坯房得到修繕加固,19戶異地搬遷或購房安置,協調企業新建一座通訊鐵塔並投入使用,網路寬頻實現進村入戶,學會黃桃等栽培技術的村民越來越多,油茶種植面積不斷擴大……

足跡遍及全村每一家每一戶 與村民打成一片

但仍有老百姓對我們的幫扶工作不滿意。2018年1月4日,市裡的檢查組來水壠入戶檢查,當日整理的《株洲市脫貧攻堅驗收核查發現問題清單》,將“不滿意”清單當場向鄉村和工作隊進行交辦。

原來,一位貧困戶的女兒女婿身體健康、家境也不錯,外甥女跟二老生活,在統計家庭人均純收入時,我們提出要適當計算女兒女婿的撫養費,但不管怎麼解釋溝通,這位貧困戶就是不同意計算撫養費。

這也是我們遇到的普遍難題。脫貧攻堅突出問題整改,主要任務是將不符合政策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清理出局,不再享受扶貧政策,這可以說是一件非常棘手、得罪人的工作。村幹部生於斯、長於斯,與村民抬頭不見低頭見,原本一些不符合政策的建檔戶是以組為單位評定、村裡再組織申報的,要完全讓村幹部出面處理,無疑是一大難題。

在充分做好走訪調查、與鄉村組幹部反覆交流研究的同時,我起草並十餘次修改《整改實施方案》。作為幫扶工作隊長,在村民代表評議票決會上,我對需整改的問題和擬清除的貧困戶,對照政策要求一一作出情況說明,票決時果斷清除不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12戶、13人。同時,清除不符合條件的低保戶34戶、43人。事後證明,這次不講“人情”的大整改,得到了絕大多數村民的好評。

如今,我在村裡已經超過3年,足跡遍及全村的每一家每一戶,早已與村民打成一片。村裡一戶脫貧戶作返貧處理予以重點幫扶,一個大病致貧戶在貧困縣“摘帽”後新納入建檔立卡戶,3戶完全缺勞戶享受兜底保障,20多名重度殘疾人獲得生活和護理補貼,4個貧困家庭獲得公益勞動崗位有了穩定收入來源。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385 字。

轉載請註明: 沿著父親的足跡前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