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半球今冬或現極端嚴寒天氣
剛剛過去的週日,讓長三角體會了什麼叫“斷崖式”降溫。與此同時,英國格拉斯哥也在一片溼冷中迎來了又一波降溫,讓在那裡為應對氣候變化問題愁眉不展的各方代表又體會了一陣徹骨的寒意。
環球同此涼熱。全球多國氣象機構相繼釋出拉尼娜預警,北半球是否會再度進入冷冬已成為各方共同的關切,尤其是在過冬能源供給引發歐洲普遍焦慮、且烏克蘭東部再度爆發激烈衝突的背景下。
雙拉尼娜年
寒潮雖每年都有,但今年格外不同。
據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最新監測,7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持續下降,10月已進入拉尼娜狀態,預計到冬季發展成一次弱到中等強度的拉尼娜現象。值得注意的是,由於3月剛結束一次拉尼娜現象,因此今年還將是個“雙拉尼娜年”。
從國家氣候中心歷史資料看,在多數拉尼娜現象達到盛期的冬季,影響中國的冷空氣活動比常年更加頻繁,且強度偏強,中東部大部分地區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機率較大。
美國、日本和韓國等多國也釋出氣象預警,認為今年10月到明年初北半球氣溫或較往年同期偏低,甚至可能出現極端嚴寒天氣。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氣候預測中心近日釋出今冬氣候展望稱,阿拉斯加東南部和西北太平洋地區氣溫將低於往年平均水平,未來數月內颶風、龍捲風等極端天氣發生機率顯著增大。同時,加州和南美地區極端乾旱天氣發生的機率也將增加,會導致糧食和水電減產風險增加。
日本氣象廳最新預警指出,今年秋冬季節出現拉尼娜現象的可能性為60%,日本11月氣溫可能低於往年正常水平。韓國氣象廳則表示,今年初雪較去年已早了半個月左右,冬季很可能更冷。
天然氣瘋漲
極端氣候現象頻發,被認為與全球氣候變暖密切相關。對北半球多國來說,怎樣熬過又一個可能的嚴冬是亟需應對的課題。然而,相對於積極應對的亞太國家,同樣面臨考驗的歐洲顯得有些笨重和遲鈍——天然氣、石油和煤炭等化石能源價格一路瘋漲,歐洲多國卻在天然氣庫存跌至歷史低點的同時還不忘與俄羅斯打嘴仗。
亞洲液化天然氣現貨價格10月初已創下歷史新高,較去年同期翻了5倍以上。進入11月,由於天然氣大量出口,美國天然氣價格也達到多年來最高點。在歐洲,天然氣價格在約一年內已飛漲14倍以上,進而推高電價。據德國媒體報道,若以8月能源價格為基礎估算,一個普通德國家庭今年的能源支出(包括暖氣費、電費和汽油費)預估達到4063歐元,比去年上漲19%。
相較於其他地區,歐洲對天然氣價格的變動異常敏感。一方面,在棄核和追求清潔能源的呼聲下,核電和煤炭等傳統主要能源在歐洲的佔比有所下降,相對清潔的天然氣成為德國等國家的主要能源;另一方面,各國先後承諾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為管控碳排放量紛紛增加對天然氣的需求量。再加上全球經濟逐漸從疫情中復甦,導致天然氣供不應求,價格飛漲。
美俄歐博弈
然而,儘管多重因素共同導致歐洲深陷能源危機,西方輿論卻將矛頭對準歐洲主要的天然氣供應國俄羅斯。作為老生常談的話題,天然氣及其運輸管道被描繪為俄羅斯總統普京挾制和操控歐洲的一張王牌,言下之意無疑是俄羅斯應為歐洲當下的困境負主要責任,美國的天然氣則成為歐洲的救命稻草。
實際上,歐美多家專業分析機構指出,天然氣價格飛漲是由多個經濟基本面決定的,遠非單一國家所能操控。普京10月底已作出指示,要求從11月8日起逐步增加對歐洲天然氣供應。
頗為微妙的是,在俄歐關係看似緩解之際,烏克蘭東部硝煙再起。烏克蘭日前高調證實使用無人機對東部親俄武裝發動攻擊,引發俄羅斯嚴重不滿。而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10月剛剛到訪烏克蘭,鼓動烏克蘭加入北約。之後美軍艦機多次進入黑海,製造緊張局勢。
儘管俄歐“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已經瓜熟蒂落,但還需要幾個月才能投入運營。而烏克蘭憑藉地緣優勢,在俄羅斯對歐洲供氣問題上仍有相當的話語權。
美俄歐圍繞能源問題的博弈短時間內顯然無法結束,但可以肯定的是,不斷高企的能源價格不僅將讓這個嚴冬的考驗格外艱難,還會拖累全球經濟的復甦和整體的社會消費能力,其苦果最終只能由各國人民承受。
本報記者 楊一帆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