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快一個月,最近我收到太多這樣的擔心:
“孩子太內向,被欺負怎們辦?”
“班裡有個孩子總打人,怎麼辦?”
“沒人跟我們孩子玩,怎麼辦?”
繼分離焦慮之後,老母親們又開始了新一波社交焦慮!
每天盯著監控,套孩子話,檢查身體有沒有傷痕,草木皆兵...
特別能理解!
說實話這種經歷和焦慮我都有過,但我的焦慮被這部紀錄片《小孩的神秘生活》徹底治癒了。
看完才發現,原來在學校容易被排擠的,多半是這2種孩子。
1 攻擊性的孩子
我們總以為孩子強勢一點就不會被排擠?錯!
昊昊是個不被喜歡的孩子。
學過兩年拳擊,性格強勢,喜歡用拳頭說話。
在分組遊戲中,不耐煩果果的提醒,一把推開。
輸掉遊戲後,心生怨恨,搶小橘子的獎盃。
搶奪失敗後很生氣,又因為一點小矛盾,動手打了小橘子。
在他的世界裡,拳頭是維持秩序的主要手段。
這些粗暴的行為,直接導致小朋友們對他的印象就是“老打人”,“不喜歡他”。
育兒專家指出:對於這種經常採取攻擊性的孩子,他的社交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影響。
小孩子是很靈的,他們會主動去找性格相近,溫和的人做朋友,當他們發現自己的力量無法對抗一個人,就會自動遠離他。
這類孩子看起來表面不會吃虧,但實際上被“排擠”的最狠。
而大多數家長很難意識到這一點。
就像昊昊家,提及到孩子的暴力傾向,媽媽只是笑著說昊昊只是有一點強勢。
殊不知,孩子用“暴力”維持的社交,被擊碎的更快。
2 不自信的孩子
這類孩子最容易被群體排擠。
許家潤是個性格內向,甚至有點弱的孩子,特別愛哭鼻子。
幼兒園開學那天他來晚了,其他小朋友已經有了小夥伴,他的“排擠圈”從一開始就存在。
想融入人群,被一把推開。
想參與遊戲,摔倒了都沒人注意。
好不容易分組,卻因為遊戲挑戰失敗,一個人悶悶不樂。
沒人跟他玩,沒人在乎他,他實在忍不住了,只好哭著找姥姥。
看著有點心疼。
他其實很努力的想融入,在表現自己,但他最大的問題是缺乏溝通,總是強行插入。
小朋友對已經形成的社交圈是很忠誠的,許家潤的強行插入給他們一種入侵感,很難被接受。
被排斥的許家潤後來離開群體,一個人玩,但這是一個危險的訊號。
這種違背本心,放棄群體的行為被稱為“社交退縮”,會進一步弱化孩子的語言能力和抗挫能力。
教孩子溝通有多重要?很多父母沒有意識到!
許家潤之所以不會溝通,是因為他一直跟爺爺奶奶生活,平時總是自己玩,父母陪伴的不多,跟同齡小朋友交流的機會也不多。
每次出門,他只是遠遠的看著別人玩,從不敢加入。
被“圈養”長大的孩子,真的很難融入群體。
3 孩子被“排擠”怎麼辦?
昊昊和許家潤這種情況,要是家長看到一定很心疼,彈幕也被“趕緊找老師”的留言刷屏。
但接著往下看,你會發現孩子的社交方式遠比我們靈活的多,適應能力也比我們強的多。
許家潤最終在《摸名牌》這個遊戲環節裡,靠著勇敢,從佈滿活章魚的箱子裡摸出所有人的名牌,逆襲為孩子們的英雄。
他的社交,就這樣完成了破冰。
昊昊也在幾次遊戲後放下了對拳頭的“執著”,跟傷害過的小橘子道了歉。
小橘子很快原諒了他,跟他打成一片。
孩子們的世界,真的好單純,也好有寬容。
就像育兒專家所說:
在認識初期,秩序是混雜的,每個孩子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維持秩序,難免會有磕碰,爭吵,甚至是武力。
但當他們一點點摸索出一套適合的相處方式,自然會交到朋友。
4 這類孩子最容易交到朋友
強勢和內向的孩子都不容易交到朋友,但也不是絕對的。
就像同樣是性格強勢的王昱堯,他也會把小女孩吼哭。
也會在發生爭執時,出言霸道。
但他依然是小朋友們都喜歡的暖男。
為什麼呢?
因為他意識到昂米諾比較小之後,主動解釋、遷就、甚至安慰抱抱她。
會在因為昂米諾不敢踩氣球的時候,主動幫她完成任務。
也會在其他女生被欺負的時候,仗義出手相助。
這兩個被他幫住過的女生,後來一直都是他的小迷妹。
另外一個性格內向的小女孩白曼可,也因為在挑戰比賽中幫助其他小朋友完成挑戰,被大家喜歡,交到很多好朋友。
可見,無論是什麼性格,同理心強的孩子都會迅速吸引到好朋友。
媽媽們與其焦慮,不如早一點根據孩子的性格,教會他怎樣交朋友:
如果孩子內向,多教他與人溝通的方式,幫他形成自信的人格。
如果孩子強勢,告訴他“拳頭”只能防身,攻擊性行為只會失去朋友。
如果孩子被欺負,告訴他不要怕,用堅定的眼神正視對方,用鎮定的語氣說“不”,要學會向老師說明情況。
當然,孩子的世界也許真的用不了太多技巧,因為他們比我們更單純,也更包容。
媽媽們也不用過於焦慮。
父母是站在孩子和世界之間的一面鏡子。
有時候,真的不必【衝鋒陷陣】,你只要做好【後盾】,接納孩子的特性,給他足夠的尊重和愛的支撐,相信他一定可以開啟一個,充滿朋友和善意的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