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智慧城市,絕不會讓老人跟不上趟
@中國新聞網
幫助老年群體“不被遺忘”,關鍵是站在老齡群體的立場進行思考,為他們提供幫助和便利,而這條路上,要做的還有很多。
今年國慶假期期間,網上一張高鐵車站內“無健康碼通道”圖片走紅,超過10萬網友為這樣的行為點贊……
如今,行程健康碼、網上預約掛號、移動支付等方式的出現,極大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但對於一些特殊人群,尤其是對於那些不會使用智慧手機的老年人來說,這些便利反而變成了一種不便,造成了一道無形的“數字鴻溝”,有媒體就評論稱,老年群體或成為數字時代“被遺忘的角落”。
與此同時,這樣的困境也被越來越多的人們關注到。10月21至29日,由中國新聞網承辦的“2020•指尖城市”網路主題活動走進多個城市,報道各地加快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的典型案例。採訪過程中,記者記錄下了一些城市在實現“智慧化”“數字化”的同時,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的努力。
杭州第一醫院智慧醫療多功能自助機。張煜歡 攝
“繫結親情賬戶,最多付一次”
老年人是就醫的主要群體,如何消減老年人群就醫時的“數字鴻溝”?浙江杭州市衛健委副主任謝道溥介紹,首先,老年人可透過“親情賬戶”繫結子女的“舒心就醫”服務來實現代付功能。
同時,醫院仍保留有傳統的就醫服務視窗,對於不會使用智慧手機的老年群體,仍可透過電話掛號、現場志願者引導服務等途徑,拿社會保障卡刷卡就醫,刷卡結算。
記者走訪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時瞭解到,目前該院90%-95%的就醫人員已實現線上掛號、支付,醫療付費流程實施醫後“最多付一次”,每次看病可節省1小時以上時間。針對使用智慧裝置不便的老年人,該院同時配備了志願者專人講解,將照顧特殊人群落到實處。
志願者在智慧醫療多功能自助機前幫助患者解答問題。記者 張楷欣 攝
“一站式服務,助老年人辦事少跑路”
隨著“網際網路+”及數字技術的發展,多地對辦事難、來回跑、多頭跑等頑疾“開刀”。2018年以來,安徽蕪湖華強社群運用蕪湖市基層綜合服務平臺,透過線上“一站式”服務,讓居民不用再來回奔波。
華強社群黨委書記昝志偉表示,“華強社群現有60歲以上老人佔社群總人口18%,目前社群正透過一些措施,幫助老年人辦事少跑路。”
例如,在社群領取高齡補貼的老人共有51人,原本老人每月需要到社群報到。如今,社群透過蕪湖市基層綜合服務平臺,可以自動匯入這些老人的資訊,再透過人臉識別拍照,自動比對出入小區的老人資訊,並將資訊拍照進行反饋,工作人員可根據反饋的資訊,直接匯出每月出入小區的老人資訊,為他們直接辦理認證,不需要老人再來社群,也不需要老人自己上網辦理。
針對轄區的孤寡困難老人,社群定期安排志願者上門服務。同時,為社群的所有的工作者開展培訓,讓每一位工作者都成為自助服務的引導員,引導居民線上辦理事項。將“辦事大廳”送到居民家中,讓老年居民辦事少跑路、不跑路,體現智慧社群的便捷服務。
安徽合肥天鵝湖社群高齡老人看護系統。記者 張楷欣 攝
“智慧貓眼,守護高齡獨居老人”
如何讓高齡獨居老人生活更安全?安徽合肥天鵝湖社群黨委書記洪軍介紹,該小區引入“高齡老人看護”系統,與當地民政等部門資料打通,有效保障社群內的每一位高齡老人。
同時,社群為老人家庭安裝智慧貓眼,高齡老人每天開關門的人臉資訊會被系統記錄,透過智慧貓眼傳回老人出入家門的大資料,一旦發現長時間未出門或未回家的老人,系統就會發出預警。
80多歲獨居老人胡奶奶在天鵝湖社群生活多年,近期她連續兩天沒有出門,這一資訊形成了預警事件,社群網格員透過智慧社群融合平臺收到預警訊息,上門走訪後得知老人生病。有了完整的預警系統,就可以做到及時守護老人安全。
安徽蕪湖華強社群老年活動中心。記者 張楷欣 攝
截至2019年,中國60歲以上人口達2.54億,據全國老齡辦預測,2030年,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將達到3.7億,佔比25.3%。隨著“421家庭結構”越來越多,老齡化問題也逐漸凸顯。
根據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CNNIC)近期公佈的資料,截至2020年6月,中國已有9.4億網民,其中60歲及以上老年網民佔10.3%。雖然這一數字非常龐大,但對比中國老年人總數不難發現,仍有大量老人沒有追上移動網際網路的步伐。
可喜的是,已經有不少地區針對於此進行了一系列探索,一些更加人性化的舉措也在逐步推行。科技以人為本,幫助老年群體“不被遺忘”,關鍵是站在老齡群體的立場進行思考,為他們提供幫助和便利,而這條路上,要做的還有很多。
原標題:《【2020·指尖城市】記者手記:真正的智慧城市絕不會讓老人跟不上趟》
記者:張楷欣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