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應先生前工作照。 本文圖均為 長江網 圖
長江日報-長江網記者獲悉,全國勘察設計大師、鐵四院原總工程師陳應先日前在武漢逝世。陳應先大師被譽為“中國高鐵拓荒者”,一生從事鐵路交通運輸事業,對我國高鐵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2月24日,記者聯絡採訪了陳應先的大女兒陳建維。談起父親,已經退休、同樣從事鐵路設計工作的陳建維心裡充滿了敬佩。在她眼裡,父親一生痴迷技術,不求名利,兢兢業業。“父親說這一輩子沒有遺憾,無愧於工作和國家,自己的觀點和技術得以在國家鐵路事業中運用,無比欣慰。”根據本人意願,陳應先後事已低調從簡完成。
陳應先出生於浙江,少年時代跟隨家人去了香港,在香港讀完小學後,因二戰爆發,又輾轉湖南、貴州多地求學,深感國家之敗往往在於技術落後,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陳應先就決定了要學習實業,以一技之長為振興國家做貢獻。
少年時代的陳應先(右二)。
“父親的成績非常好,當年考入同濟大學時,數學和物理都考了滿分100分,不管是學習還是後來工作都非常追求嚴謹。”陳建維回憶,即使後來80多歲了,父親還學習使用電腦,查國內外高鐵資料和技術寫論文,有時一寫就是一天。
大學時代,適逢新中國成立不久,看到了國家的光明前途,陳應先自覺接受共產主義教育,於195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更堅定了為祖國的發展強大而努力學習和工作的信心。1953年,陳應先從上海同濟大學鐵道工程系畢業後,被分配到鐵道部中南設計分局(鐵四院前身)工作。
1964年日本開通新幹線時,陳應先就開始關注高鐵,建立資料庫。1978年鄧小平訪問日本後,陳應先組織設計人員蒐集國際高鐵動態和高鐵領域的最新成果,1984年編譯出版了《高速鐵路》,成了早期高鐵研究者人手一冊的書。
陳應先和他編著的《高速鐵路》一書。
幹起事業來陳應先就是一個“工作狂”。“父親在辦公室就放著行李箱,準備著裝有生活用品的帆布袋,帶個飯盒,只要接到出差通知立刻出發,白天和工人一起跑現場,晚上就回去做技術研究。”陳建維還記得父親老同事的評價,“出差時別人要出去轉一轉或者吃個飯,只有陳應先在招待所裡待著,找一張凳子和桌子就開始工作計算起來,餐食就是兩個饅頭。”
“父親是搞技術的,對於鐵路資料精準度和合理性論證要求非常高,有著持之以恆的鑽研精神,正因為如此,有自信質疑外方代表,並堅持自己的觀點。”陳建維說。
陳應先生前工作照。
上世紀90年代,有國外工業巨頭向中國推銷高速磁懸浮。1998年7月,中國組建代表團前往該國考察,作為中國代表團的技術代表,陳應先提前做足了計算論證準備,當對方在會場提出不合理的執行資料時,陳應先毫不客氣當場質疑,並要求和技術人員溝通,使對方代表一臉驚訝,最後對方不得不承認依據不足。對方“如洩了氣的皮球”,陳建維說,父親回憶這一往事曾如此描述外方。
考慮到中國地大人多大運量的實際,陳應先曾不遺餘力地多次向鐵道部建言獻策,論述高鐵建設的合理性,不畏反對聲音據理力爭,對於推動高鐵在我國的大範圍發展起了重要作用。“我們要讓外國人覺得,不要認為中國人不行,中國人一樣可以做得很好。”
陳應先進行京滬高鐵講座。
上世紀90年代,陳應先擔任了廣深準高速鐵路、京滬高速鐵路、磁懸浮高速列車在我國的應用等專案的技術顧問,研究高速鐵路的站場和線路的設計引數,最先提出在長江上修建第一座高速鐵路江底隧道越江方案,還曾作為技術專家兩度援越,榮膺越南友誼獎章。
“父親給我們留下的最大精神財富,就是堅持做實事,以國家利益為先,勤儉勤奮,我們子女也一直以父親為榜樣學習。”陳建維說,包括她和丈夫,女兒及女婿,一家三代人都在從事鐵路勘察設計工作。在各自的領域有些許成績,也是為了像父親一樣為我國的鐵路交通事業發展出一份力。
(長江日報-長江網)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