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又稱聖克里斯托弗和尼維斯聯邦,位於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區小安地列斯群島北部的背風群島,由聖基茨島和尼維斯島2座島組成的聯邦制島國,在1983年9月19日獨立,是英聯邦的一個王國。
這個國家因為利用大英國協護照的優惠鼓勵投資移民,不少人嫌美國籍、加拿大籍難辦,會退而求其次選擇這裡,就為了可以自由出入歐洲。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是在加勒比海上的一個國家,國家不大,由兩個主要島嶼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組成,面積267平方公里,其中聖基茨島是174平方公里,尼維斯島為93平方公里。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在世界國土面積最小的10個國家裡排第10位。人口約4.6萬,黑人佔94%,另有白人和混血種人。首都巴斯特爾位於較大的聖基茨島上,較小的尼維斯島位於聖島東南3公里處,兩者相隔納羅斯海峽,意思是“窄塹”。
島嶼的第一位西方發現者是哥倫布,他在1493年第二次以為自己到了印度的旅行中,發現了聖基茨,並且以自己的守護聖人聖克里斯多的名字亂命名為“克里斯多福”。至於隔壁的尼維斯,據說是因為當時他在船上看見山峰上的皚皚白雪,便稱這座島嶼為“雪島”。
兩座島嶼都是相當富庶的地方,原住民加勒比人在此生活。而“發現”這裡的西班牙人,並沒有對這些小島發生興趣,他們更關注的是附近的幾個富庶大島,古巴、西班牙島(現在的海地和多明尼加)、牙買加和波多黎各。
只是西班牙人沒想到,大島雖然重要,但小島周圍水淺可以停泊靈活的小船,而且又扼住了大島通往大西洋的門戶,早先有很多海盜活動,“虎克船長”“金銀島”講的都是加勒比海海盜的故事。晚來的英國人想到了這件事,便和海盜合作,佔領了大多數小安地列斯群島。
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在海上遭到嚴重的挫敗。英國成為大西洋上的新強權。
哥倫布發現了這兩座島後,一直無人問津,一直到1623年至1624年的時候,才開始有第一批歐洲殖民者前來這裡。
1623年,聖基茨成為英國人在西印度群島的第一個殖民地,後將其名稱簡化為聖基茨。1624年,法國人也來了,佔領該島小部分地區。從此,英國和法國2個國家為了該島,不斷髮生流血衝突。
到了1626年,英國人和法國人把當地兇悍的加勒比人殘殺殆盡,並從非洲引進大量的黑人勞工取代加勒比人。
這種狀況在當時的加勒比海屬於常態,西班牙人也一樣血腥鎮壓當地原住民,並從非洲引進黑人、甚至華工來取代。
這些做法,也造成今日加勒比海地區複雜的人種,只是聖基茨及尼維斯兩個島嶼,從17世紀起,就再也沒有加勒比人的足跡,人種幾乎全部都是黑人或黑白混血,相較加勒比海上的其他國家單純,背後的理由卻很血腥。
小安地列斯群島位在加勒比海通往大西洋的交通要衝,聖基茨在北邊,島上有很有名的“兩洋交界處”,站在此地,平靜無波的加勒比海和浪濤洶湧的大西洋一覽無遺。
這裡也是戰略要衝,因此佔領此地的英國人從1690年起,開始興建布里斯通城堡,並設下炮臺,管制大安的列斯群島、南北美船隻的出入權。這也是英國在直布羅陀、馬六甲和克里米亞做的事情。
法國人非常訝異英軍的果決行動,畢竟要在海拔800米的山丘上興建城堡,無論是土石搬運,或是武器運送,都非常困難。但英國士兵當然不是隻有自己幹,他們動用了大量的黑人,把巨大的岩石搬上山丘,興建成堅固無比的要塞城堡,讓動作慢一拍的法國人極為扼腕。
不過法國人並非省油的燈,1782年,法軍強攻布里斯通城堡,經過一個月的血戰,英軍損失慘重,城堡陷落。只是在帝國主義擴張的年代,列強瓜分土地,看的是地圖和利益,沒人在乎血戰的犧牲。
1783年,英法兩國為了北美停戰,承認美國獨立而簽訂的《巴黎條約》中,再一次把聖基茨及尼維斯劃給在北美損失慘重的英國,可以說兩國軍隊在布里斯通城堡這一仗真的是為誰辛苦為誰忙。
背風群島在1627年成為英國的單一殖民地,但在1816年便分為安提瓜-巴布達-蒙特塞拉特和聖基茨-尼維斯-安圭拉兩塊殖民地。1871年英國國會透過《1871背風群島法案》,將背風群島各島組合成殖民地聯邦。
1958年聖基茨-尼維斯-安圭拉作為一個政治單位,加入了西印度群島聯邦——一個只存在了4年的國家,1962年,隨著牙買加的獨立和特立尼達的相繼離去,讓西印度群島聯邦頓失80%以上的人口,正式為這個大一統國度,畫下其短短四年國祚的休止符。1967年2月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又與安圭拉組成單一海外領土,合併為英國的聯絡邦,實行內部自治,外交和防務由英國負責。
1983年9月19日宣佈獨立,定國名為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聯邦,成為英聯邦的成員國。安圭拉則繼續成為英國海外領土。
聖基茨及尼維斯也出過幾位名人,美國開國元勳之一華盛頓的堅強盟友漢密爾頓就是出身尼維斯。漢密爾頓自己很少講,只知道他母親是尼維斯人,年輕的時候就被送到紐約唸書,從此再也沒有回去過。
從當代的國界角度看,可能會真的覺得漢密爾頓出身加勒比海小國很訝異,但以當時英國殖民者在美洲活動的角度來看,一點也不奇怪。
不過尼維斯雖然是漢密爾頓生命的原鄉,卻似乎沒給過他什麼能量,沒多少人記得他是尼維斯出身。
只是尼維斯人記得很清楚,漢密爾頓在尼維斯的故居至今仍被保留,只是裡面空空蕩蕩,恰如當年美洲的氣氛,無論是白人、黑人、華人,來到此地都是初來乍到,只是有些人帶著冒險氣息而來,有些人則是被迫走上悲慘的奴役命運。
今天的聖基茨及尼維斯,算是加勒比海上發展的還不錯的國家。設施完善,國際投資雲集,還是英語國家。美國人把這裡當作後花園,每年冬天這裡都擠滿來自美國的觀光客,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政府也積極投入。布里斯通城堡已經成為聯合國認證的世界遺產,漢密爾頓小屋也幾經整建,一片欣欣向榮。
直到20世紀70年代,製糖業一直是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經濟的支柱。
但他們憑藉著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高舉高打的戰略眼光,發展成了一個人均GDP達到2.5萬美元的發達國家。有時候換一種思路,不僅能改變人生,還能改變“國運”。
只是,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最大的財政來源,其實是賣護照。
能夠把賣護照當成最重要的“買賣”來乾的,並非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獨有,但能夠把護照做的風生水起的,只此一家,別無分店。
可以說,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的護照產業是一條完整的生態鏈,整個國家就像是一個大公司,為了護照能夠暢銷全球,他們制定了許多條政策,總理變成了總經理。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成為了加勒比地區最大的離岸金融中心,在尼維斯島,正在發展小型的離岸金融業,約有15000家從事離岸金融業的國際公司。此外,聖基茨護照的另一大賣點就是可以免籤世界上130多個國家和地區。
這幾年積極發展觀光,是因為他們很清楚,賣國籍的錢實在是好賺,但如果美國和歐盟持續因為反恐而施壓,而他們的經濟又有風險,那這條路遲早得“轉彎”。
和其他加勒比海國家相比,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無論在交通、投資上,都算是表現比較出色,現在轉彎,未來還有機會擺脫財政壓力,如果繼續依賴賣護照維生,萬一國際局勢變化,難免會被波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