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曬”孩子是很多父母的愛好,記錄下孩子的成長曆程,與朋友們分享,這對於他們來說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但就是這麼一件單純的事情,就可能引發人與人之間的比較。
例如,別人家的孩子和自家孩子比誰更可愛?別人家的奶粉和自己家的奶粉誰更好?別人家孩子上的幼兒園和自己孩子上的幼兒園哪個更出名?
類似的比較數不勝數。
對於父母來說,自己的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不論是外在還是內在,不論是生活品質還是自身修養,他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優秀的。
在父母看來,孩子是自己的希望,很多父母將自己的夢想寄託給孩子,希望孩子能夠實現他們當年沒能實現的目標。
因此,互相之間比較誰的孩子更加優秀,很多時候其實是父母自己在較勁,希望能夠比下其他父母。
下面我們來討論一下為什麼人們總喜歡拿自己和他人比較。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自我意識水平的不斷提高,每一個人進行自我評價的願望越來越強烈,人們希望瞭解自己,希望確定自己到底是否優秀?在社會中是一個怎樣的位置?
費斯廷格認為,每一個人都有自我意識,都有了解自己的需求,都想知道自己的狀態如何,並明確自己和他人以及周圍環境的關係。
換言之,每一個父母都有了解自己的需求。
他們想知道自己家庭的經濟狀況與其他人相比是否更好,透過這種比較,他們能夠知道自己是否虧待了孩子,也能夠知道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出現了錯誤。
若能夠在比較中獲得勝利,他們就能夠產生積極的自我評價,產生滿足感。
個人的行為定向,是建立在明確自我評價和自我與周圍世界關係的評價基礎上的。只有透過社會比較,人們才能夠對自己有一個客觀的評價,才能夠指導自己的行為。
例如,有些經濟富裕的父母每個月給自己上大學的孩子高額的生活費,通過了解其他學生的生活費,他們知道自己的家庭格外有錢。
一方面產生了積極的自我評價,另一方面,他們也能夠意識到自己給孩子的生活費過多,可能不利於孩子專注於學習。
因此,攀比除了能夠讓人獲得滿足感或失望感,還能指導人的行為,即進行行為的定向。
在生活中,攀比無處不在。
父母們不僅喜歡攀比孩子的學習成績,還會攀比孩子的外貌、穿著、道德以及其他很多方面,有些攀比的內容可以與其他父母直接交流,但有些內容則不太好說出口,只能藏在心裡。
實際上,除了他人的孩子可以作為比較物件,還有一些客觀標準也能作為比較物件。
例如要比較孩子的學習成績,可以拿孩子上一次的學習成績作為比較物件,也可以拿90分或者80分這樣的優秀成績作為比較物件,還可以拿孩子之前制定的目標分數作為比較物件。
為什麼父母們傾向於拿自己孩子和其他孩子作比較呢?
這是因為學習成績的分數有時候不能代表其真實水平。例如某次考試題目很難,孩子只考了70分,若是按照及格線來評價,父母就會認為孩子剛剛及格,無疑是很不理想的成績。
但實際上全班最高分只有75分,因此很多時候與其他孩子的比較才能形成明確的對孩子的評價。
這也是父母喜歡攀比的原因之一,即希望更加客觀地瞭解孩子,如果孩子很優秀,做父母的臉上有光,如果孩子不夠優秀,父母們也會花費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孩子身上。
研究表明,當不能確定自身狀況的社會評價意義時,人們傾向於選擇與自己社會特徵相同的人進行比較。
生活中不難發現,父母比較自己的孩子,比較物件多為自己同事的孩子,或是與自己同齡父母的孩子,或是與自己經濟狀況差別不是太大的父母的孩子。
這是因為離自己的生活越近的物件,比較越有意義,若對方的家庭非常貧困亦或是非常有錢,孩子的水平與自己孩子的差距過大,那麼獲勝也沒什麼驕傲的,失敗也沒有氣餒的必要。
在育兒這條路上,你攀比過嗎?
攀比有時候可以幫父母更好地瞭解自己以及孩子的狀況,有時候也會使父母只顧成人的勝負而不顧孩子的感受。
因此攀比也要有個度,需要考慮孩子的願望和看法。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