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農業農村部就《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徵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令大家頗為關注的是,長江江豚擬升級為國家一級保護物種。
圖說:徵求意見稿中,擬將長江江豚升級為一級保護動物 官網截圖
國家林草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說,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調整,遵循了瀕危性、珍貴性、相似性、預防性、相容性、關注度等多個原則。長江江豚、中華鳳頭燕鷗、勺嘴鷸等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極危物種,本次調整均考慮升級或新增為國家一級保護物種。“我覺得非常有必要!”上海海洋大學魚類研究室主任唐文喬教授激動地說。
瀕危程度超過大熊貓
天生長著一張萌萌的笑臉,生性活潑的長江江豚是長江流域僅剩的淡水豚類,被譽為長江生態的“活化石”和“水中大熊貓”。 據2017年長江江豚生態科學考察結果顯示,長江江豚種群數量僅約為1012頭。而大熊貓透過多年保護,數量已經超過2000頭。“雖然江豚也有上千頭,但種群分佈碎片化。事實上,長江江豚的瀕危程度已經超過大熊貓。”
圖說:武漢江豚館的工作人員正在給江豚餵食 新民晚報記者 周馨 攝
唐文喬介紹,長江江豚是哺乳動物,主要生活在長江沿岸,性情活潑,常在水中上游下竄。它們以魚類、蝦和烏賊為食,每天食量佔體重的5%至8%。如果生存條件比較好的話,一般長江江豚可以活到20年左右。
“長江江豚極度瀕危,主要是受人類活動的干擾。”唐文喬表示,“長江航運很發達,但對江豚的傷害很大,加上長江魚類數量銳減,江豚找不到吃的。”此外,江豚被漁具誤傷導致死亡的案例也時有發生。
遷地保護起效果
一直以來,長江江豚被認為是窄脊江豚的一個亞種。2018年,中外科研人員透過基因組資料比較分析,發現長江江豚與海洋江豚之間存在著顯著而穩定的遺傳分化,已形成獨立的進化支系。這項研究成果,令鯨豚類物種由原來的89種增加為90種,這對於長江中唯一的鯨類動物長江江豚來說意義非凡。
目前保護長江江豚的方式主要有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和人工繁育三種。“就地保護有一定的效果,但保護區是‘死’的,一旦環境發生了變化,江豚就會遷移,其作用就不大了。”唐文喬告訴記者。
在他看來,目前遷地保護是最可行的一條路徑。“將長江江豚遷移到一個相對比較大、環境較好的水體,減少人為干擾,種群數量恢復的效果不錯。”他舉例說,在湖北天鵝洲,我國首個長江江豚遷地種群已從最初引入的不到10頭增長至約80頭。
記者瞭解到,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了長江江豚的人工飼養與繁殖。2005年第一頭人工繁養的長江江豚出生,並已參與了子二代的繁殖;2018年第二頭人工繁養的長江江豚出生。
圖說:唐文喬課題組鏡頭裡的江豚 上海海洋大學供圖
唐文喬課題組連續多年考察發現,在長江口崇明西部東風西沙水域可觀測到長江江豚蹤影,數量超過20頭,這是崇明島西部水域近年來新發現的江豚種群。“江豚一般是兩三頭一起小範圍活動,在‘打獵’的時候才會集體出動。”唐文喬透露,“二十多頭江豚算是一個比較大的種群了。”
保護等級提升意義大
記者查閱《野生動物保護法》發現,獵捕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應當向國務院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申請特許獵捕證,且只能因科學研究、種群調控、疫源疫病監測或者其他特殊情況。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破壞野生動物資源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也顯示,非法捕獵、殺害、運輸、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刑事案件“情節嚴重”“情節特別嚴重”數量的認定標準,對於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和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是有區別的。
此外,農業農村部宣佈,2021年1月1日起,長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保護區以外天然水域實行暫定為期10年的常年禁捕,期間禁止天然漁業資源的生產性捕撈。“這對江豚種群數量恢復大有幫助。它們食物充足了,也沒有了‘絕戶網’的威脅,相信生存狀況會有好轉。”
不過,唐文喬還是指出,影響長江江豚生存的各種危險因素依然存在,需要進一步採取措施加強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