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牢山4名遇難地質員上山前購物監控曝光

11月26日,雲南哀牢山4名遇難地質人員上山前臨時採購食品畫面曝光。據其中兩名遇難地質員家屬確認,畫面中4人系昆明綜合調查局遇難隊員。

哀牢山4名遇難地質員上山前購物監控曝光

監控畫面示,4人採購時間為13日7時許。監控顯示,4人一共購買了100元的食品,他們先後購買了巧克力、瓜子、雞翅、飲料等,張瑜上山前還曾喝了一瓶咖啡。

據此前官方通報,四人13日上午出發,出發地點為普洱鎮沅縣者東鎮樟盆村。

11月26日,在哀牢山遇難的地質員張瑜好友向記者展示了他的通話記錄。

哀牢山4名遇難地質員上山前購物監控曝光

直至昨日,趙先生仍嘗試撥通好友張瑜的電話,還微信給他留言,“挺想你的,好久不見了”。趙先生稱,張瑜經人介紹結識女友,張瑜曾告訴他自己準備結婚,未來會在昆明安家發展。

趙先生表示,他仍記得和張瑜最後的約定,這次野外作業完成後要送他一份禮物,張瑜之前還欣然答應。

相關報道

哀牢山4名調查人員遇難背後:他們不知道定位儀有求救功能

哀牢山4名遇難地質員上山前購物監控曝光

↑4名遇難隊員此前曾在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部隊服役,來自江西、重慶、四川宜賓及昆明四地

紅星新聞訊息,中國地質調查局4名野外調查人員在雲南哀牢山犧牲後,他們所屬的昆明自然資源綜合調查中心被推到風口浪尖。

遇難者的遺物被發現後,就有不少聲音質疑,這樣的食物和裝備,是否是4名隊員完成一次野外地質調查所要做的準備?是否能幫助他們應對哀牢山特殊地理環境、氣候帶來的各種風險?紅星新聞記者多次致電昆明自然資源綜合調查中心黨委書記範忠禹,但他均以“暫時無法回答媒體”為由婉拒。

4名隊員是否具備足夠的野外勘查經驗,行前物資裝備是否齊全,相關單位是否存在管理問題,從事自然資源調查是否有章可循等,成為此次事故關注的重心。紅星新聞記者對話有著20多年地質調查經驗的專家龔波(化名),詳解野外勘探的行業現狀和規範,試圖釐清此次哀牢山悲劇背後的種種疑問。

01

4名遇難隊員均為臨時抽調?

11月13日,中國地質調查局昆明自然資源綜合調查中心4名隊員,從雲南普洱市鎮沅縣進入哀牢山腹地野外作業後失聯。

按照原計劃,4名隊員13日徒步進入哀牢山,翻過山脈到達玉溪市新平縣完成預定任務,會在13日下午或14日上午下山。但是,在計劃時間內他們並未下山。11月22日,4名隊員被搜救人員找到,均已遇難。

紅星新聞記者從搜救前線指揮部確認,4名遇難隊員分別是張金榜、張瑜、劉宇、楊明,此前曾在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部隊服役,他們最大的32歲,最小的25歲,都曾當過兵,來自江西、重慶、四川宜賓及昆明四地。

哀牢山4名遇難地質員上山前購物監控曝光

↑11月21日,救援組在哀牢山中搜尋失聯人員。圖據鎮沅縣委宣傳部

公開資料顯示,武警黃金部隊成立於1979年3月7日,是一支應國家黃金戰略儲備迫切需要而誕生的部隊,擔負著黃金地質普查、勘探和生產任務。

2011年,武警黃金部隊任務職能做出重大調整,中心任務由尋金找礦,向區域地質調查、礦產遠景調查和多金屬勘查、地質災害救援轉變。2018年,武警黃金部隊轉為非現役專業隊伍,併入自然資源部,承擔國家基礎性公益性地質工作任務和多金屬礦產資源勘查任務。有資料顯示,武警黃金十支隊駐哀牢山半坡工作區開展探礦取樣的工作。

哀牢山位於中國雲南中部,是雲貴高原和橫斷山脈的分界線,其為西北——東南走向,起於大理州南部,止於紅河州南部。而哀牢山自然保護區是全國最大的原始中山溼性常綠闊葉林區,其森林覆蓋率85.1%,最高海拔達3156.9米。

2020年8月,由原武警黃金部隊轉隸組建的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自然資源綜合調查指揮中心在京掛牌成立。官網顯示,中國地質調查局自然資源綜合調查指揮中心統一管理全國13個專業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昆明自然資源綜合調查中心是其中之一。

4名調查人員遇難後,各方質疑他們是否擁有豐富的野外勘探經驗。在接受紅星新聞採訪時,雲南省登山戶外運動協會副會長表示,4人能力強,具備豐富的野外生活經驗。而資深地質專家王宇則認為,4人對哀牢山當地氣候、自然地理特點和變化規律瞭解不夠,他們的危機和應急意識不強,面臨生命危險時,缺乏預見性和估計不足。

哀牢山4名遇難地質員上山前購物監控曝光

↑4名遇難者所屬單位中國地質調查局昆明自然綜合調查中心。

有接近該調查中心的人士透露稱,4名調查人員於2018年8月進入昆明自然資源綜合調查中心從事自然資源調查工作,參與進行了一兩年野外勘探,進行過短暫的儀器操作培訓,聽過野外安全講座。

該人士稱,此次林調行動,從各個辦公室抽調了100多人參與,4名調查人員也在其中。據他所知,參與此次林調的人員,沒有專門的標準和門檻,主要是“年輕人上”。每個小組都有固定樣地點號,需要自己去分析,研究進山路線。

該人士透露,該中心曾為隊員配發過手電、充電寶、登山揹包等物資,但是此次臨時組織的行動並沒有專門給相關人員配揹包和衝鋒衣、鞋等用品,也沒有專門對天氣和線路進行預先的分析與研判,“沒什麼技術含量”。

該人士還告訴紅星新聞記者,4名調查人員只知道RTK是到達樣地點位後,用來定位樣地的座標的,到點才會開機採座標,“並不知道這個裝置在途中有定位功能,還有求救功能。”

對於以上疑問,紅星新聞記者多次致電昆明自然資源綜合調查中心黨委書記範忠禹,但他均以“暫時無法回答媒體”為由婉拒。據《玉溪日報》報道,此前,範忠禹曾在設立於新平縣境內的一線指揮部,與玉溪市的領導共同研究對4名失蹤人員的救援工作。

據中國地質調查局官網,在2021年5月6日,中國地質調查局昆明自然資源綜合調查中心曾臨時組建由18名員工、6個小組構成的“突擊隊”,進入哀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土地質量調查樣品採集任務,上山和下山分別用時6小時和5小時,隨後完成樣品採集。

多名自然資源調查領域的專家均向紅星新聞記者強調,自然資源調查本身是一項具有危險性的工作。

據國土資源報報道,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雲南大紅山鐵礦會戰期間,幾千名地質隊員在哀牢山深處的原始森林中開展工作,僅雲南第九地質隊一個隊就在會戰期間犧牲了34名職工,平均年齡39歲。

02

4人是否有野外勘查經驗?

有20多年地質調查經驗的專家龔波介紹,森林調查、地質調查、物種調查等都屬於自然資源調查,三者有相同之處。本次哀牢山進行的樣方調查,是指在出發前選好調查植物群落數量的樣方地塊,到了選定區域後再開啟RTK定位儀開始調查、採集資料,“是對點的調查,而地質調查是‘線’的調查。”他說。

在龔波看來,一般野外地質勘查當天去當天回,技術難度不大,主要靠調查員自己的經驗,不進行天氣和路線分析很正常,“此前他們所在部隊就是搞地質勘探的,後來轉入單位也從事同樣工作,不能說他們不專業,應該是專業對口。”

龔波認為,造成此次悲劇最主要原因,可能是4名調查人員比較大意,對困難預知不足,相應準備也不足。在最終調查結果出來前,龔波對以下幾個問題比較疑惑:他們為什麼沒有往山下走?他們帶了汽油可以生火,為什麼還會失溫?

此前有媒體報道,因羅盤失靈,4名調查人員一直圍著簡易營地跑。龔波說,有可能是4人當時已經很冷了,為了不失溫,他們想保持自己的體溫,只能繞圈跑,但是最終體力不支倒下。

龔波有過山上迷路的經歷。當年他們兩人上山,遇大霧白茫茫一片,什麼也看不見,羅盤只能告訴他們營地和目的地大致方位,但找不到具體的路。到下午三四點,他們沒有繼續前進,而是立刻找一條山溝,沿著山溝走,最終在晚上12點半找到村子。

03

所帶物資裝備是否齊全?

除了4名調查人員的野外勘探經驗,網友質疑最多的是他們的物資裝備。有人甚至認為,4名調查人員可能存在專案資金被剋扣、單位配備的裝備老舊、物資不足。

據紅星新聞此前報道,進入哀牢山前,4人攜帶的食物包括:2包蛋黃派、4個八寶粥、1包巧克力、1包瓜子、4包雞翅、4瓶飲料;香菸若干;穿的包括:張金榜(黃色衝鋒衣+保暖內衣),楊敏、張瑜(迷彩服+保暖內衣),劉宇(羽絨服+配發的衝鋒衣)。

作業工具包括:RTK定位儀,森林羅盤,2把工兵鏟,3把砍刀,油漆,排筆,樹牌,捲尺,皮尺,釘子,一次性雨衣,1個2萬毫安充電寶,1礦泉水瓶汽油(駕駛員何某某擔心他們晚上下不了山,從備用油桶裡給他們倒的1礦泉水瓶汽油,供生火取暖、防野獸、稀釋油漆用);張瑜背了1個迷彩大包(吃的和作業工具),張金榜背了1個灰色藍色雙肩包(羅盤、平板)。

哀牢山4名遇難地質員上山前購物監控曝光

↑搜救人員發現的失聯人員的雨衣碎片。圖據央視新聞

龔波告訴紅星新聞記者,野外勘探專案的經費一般較為充裕,單位會配發野外裝備,比如揹包、雨衣、羽絨服等,一般也不存在剋扣資金情形。因為上山的裝備需要自己背,所以很多人會選擇輕裝前行,“我們發的雨衣很厚很重,所以一般都不願背上山。”

對於野外作業的經費與補助,據接近昆明自然資源綜合調查中心的人士表示,單位給隊員的補助是300元食宿包乾,由他們自己準備食物和水,“領導在這塊不會做強調,下雨最多帶件一次性雨衣。”

龔波也表示,他們行前的食物準備,一般是由單位下發經費,由個人自行採購,“我們有任務時,早上四五點鐘起床,然後必須吃乾的東西,比如很多肉、米飯。之後帶上乾糧,一般是壓縮餅乾、火腿腸、巧克力、奶糖,主要是高熱量的食物。”

“他們準備的食品像是自己喜歡吃的,不像是山上所需要的。”龔波想不明白,既然知道有可能要在山上住一晚,為什麼物資沒有帶夠?

根據龔波的經驗,在外出進行地質勘探時,一般情況下他不會在野外露營露宿,“都是當天上去,當天下來。因為晚上在野外住是非常危險的,沒有特殊情況就當天必須回來。”

如情況特殊,需要留宿山中,怎麼辦?

龔波稱,在下午4點左右,就需要趁著天色未黑,為過夜做準備,“馬上找露營地,比如山洞、巖牆,把樹砍下來搭個窩棚,提前把柴火找好”,晚上露宿時需有人值夜,看好柴火,“火一熄,人就容易失溫,所以生火特別重要。”

此外,很多人不理解4名調查人員的聯絡裝備RTK為何失效?RTK裝置是一種非常先進的定位儀器,只要開啟,就能透過衛星將實時資料傳送至後方指揮中心,後方指揮中心也能夠透過相關資料準確定位出裝置所在的位置,差別屬於“釐米級”。

但是,4名調查人員攜帶的4臺RTK裝置,進山後並沒有被開啟過。據媒體報道,4名調查人員13日進山後,13日中午12點59分,曾最後一次與外界通話;14日7時30分,哀牢山附近基站最後一次收到隊員的手機訊號。

龔波則表示,有時候高科技產品在原始森林沒法用,RTK裝置也有可能沒辦法接受訊號,“原始森林和開發過的森林不一樣。如果建的基站離得遠,打開了也無法接收訊號。”

04

自然資源調查是否有行業規範?

實際上,對於自然資源調查工作的指導,國內不乏規範和標準檔案。

以地質調查為例,由中國地質調查局等單位起草、於2005年5月1日實施的《地質勘探安全規程》(下稱“安全規程”),對地質勘探單位的制度健全、從業人員相關技能等均作出相關規定。

比如,地質勘探專案組每年野外工作出隊前或變換工作地區前,應對從業人員進行安全教育;從業人員應熟悉工作地區人文、地理和危險因素,掌握當地野外生存、避險和相關應急技能。

哀牢山4名遇難地質員上山前購物監控曝光

↑《地質勘探安全規程》規定

《安全規程》還提到,地質勘探單位應瞭解和掌握工作區的自然環境、人文地理和安全情況等資訊,並且需將安全資訊和預防措施及時向野外從業人員告知。此外,地質勘探單位應為野外從業人員配備野外生存指南、救生包、無線電通訊裝置等裝備。

此外,在森林資源調查上,由國家林業局調查規劃設計員起草、於2011年6月1日實施的《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技術規程》,對森林調查範圍、內容、調查準備等有所規範,比如其中提到,要根據調查人員數量、外業工作量準備調查必要的調查儀器和裝置。

紅星新聞記者查詢發現,一些地方政府在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方案的制定上則做了進一步細化,如浙江省的檔案中規定,委託調查承擔單位必須持有相應的林業調查規劃設計資質證書;調查員實行持證上崗制度。為統一技術方法,調查單位在開展調查工作前,應對調查人員進行技術培訓。經考核合格後的調查人員方可參加調查工作。

此外,據紅星新聞記者瞭解,野外作業人員也會參考《野外地質工作實用手冊》、《野外地質工作生存教程》等書目。

龔波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對於野外自然資源調查工作,目前沒有強制性的規定,而像《野外地質工作生存教程》這類參考內容比較詳細,但實際工作情形千變萬化,如怎麼選營地,嚴格按照參考書上做法,工作或難以進行。

龔波指出,野外調查工作的開展,更依賴於專業人員的經驗,“‘傳幫帶’很重要。”龔波表示,地質調查工作以前常出現安全事故,因此在執行任務的人員組織會考慮讓年紀大、經驗豐富的工作人員帶年輕人,“上山前,有經驗的老地質人就會反覆叮囑年輕人該注意哪些事項,甚至會檢查我們的包。”

《安全規程》中提到地質勘探專案組(車間、分隊)應設定專職或兼職安全員。龔波表示,在實際工作中,會根據工作單位數量來配備安全員,比如一個專案或十幾人的小分隊便配有專門的安全員,但是4人的工作小組是否配備安全員則“不好說”。

根據長期地質工作的經驗,龔波總結到,現在無論外出作業時間長短,他們都會請當地嚮導陪同,“已經是我們內部的鐵律”,因嚮導熟悉當地地形,比如知道何處有山洞、有巖窩可以用來紮營,並且嚮導一般野外生存能力較強,“還可以幫忙背一些物資,有嚮導能避免很多問題。”紅星新聞記者在哀牢山採訪發現,無訊息或證據顯示4名調查人員聘請了當地嚮導。

哀牢山4名遇難地質員上山前購物監控曝光

↑中國地質調查局自然資源綜合調查指揮中心官方網頁已變為灰色

中國地質調查局自然資源綜合調查指揮中心一工作人員稱,目前正對4名遇難者“善後”。該中心及上述單位中國地質調查局的官網已經變為灰色,兩個網站頭條內容,均向4名野外地質調查人員“致以沉痛的哀悼!”

責任編輯:曹熙_0929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5491 字。

轉載請註明: 哀牢山4名遇難地質員上山前購物監控曝光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