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德國將迎來近些年來最重要的一場大選。這次大選過後,已持續16年的“默克爾時代”將正式落幕。而由於選情劇烈變化,“後默克爾時代”將由誰主導目前仍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
9月12日晚,德國舉行了第二場總理候選人電視辯論。辯論結束後的民調結果顯示,41%的受訪者認為社民黨總理候選人肖爾茨贏得了這場辯論,聯盟黨總理候選人拉舍特、綠黨總理候選人貝爾伯格分別獲得27%、25%的支援。和8月底的第一次電視辯論相比,三人的支援率略有波動,但肖爾茨的領先地位仍然明顯。
黨派支援率的變化更是讓這場大選變數增加。8月以來,多年來一直主導德國政壇、默克爾所在的聯盟黨選情持續走低,第二大黨社民黨支援率則一路攀升,目前支援率穩居首位。除這兩大傳統大黨之外,其餘四個進入聯邦議院的政黨綠黨、自民黨、德國選擇黨、左翼黨民調趨於穩定,對大黨不斷形成衝擊。
面對當前局勢,一向冷靜自持的默克爾都忍不住發聲。她在9月7日的最後一次議會演講中稱,“德國面臨著一個關乎未來方向的選擇 ”,呼籲民眾支援由拉舍特領導的保守派政府,警惕社民黨可能組建的左翼政府。但從民調來看,默克爾的警告似乎未起作用,社民黨支援率穩定在26%,而聯盟黨支援率停留在21%左右。
資料圖:德國總理默克爾。圖/IC photo
距離大選還有不到兩週,選情是否會再次反轉?此次德國大選將對德國政治產生怎樣的衝擊?德國政治變化對歐盟未來發展有何影響?中德關係又將因此產生什麼變化?新京報就此專訪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主任、德國研究所所長鄭春榮教授。
大選結果難以預料,組閣懸念較大
新京報:距離9月26日的德國聯邦議院選舉還有不到兩週時間,社民黨民調持續領先,達到26%,聯盟黨支援率則跌至21%的近年來最低值。你認為本屆大選可能出現怎樣的結果?
鄭春榮:這一屆大選結果難以預料,目前局勢仍在劇烈變化中。
從當前的民調資料來看,社民黨佔據領先地位,比聯盟黨高出大約5個百分點。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民調是觀察大選的一個重要指標,但它只是一個瞬時反應,並不能完全代表最後的結果。從現在波動比較大的民調曲線來看,很多選民可能仍處於搖擺狀態,不同時間點去調查得出的結果可能是不一樣的。
但是,從民調趨勢圖來看,社民黨最近一段時間的支援率一直在上升,而聯盟黨的下跌趨勢則無法止住。由此,社民黨比較有可能在此次大選中成為聯邦議院第一大黨。因為趨勢是比較難逆轉的,選民也會有一種求勝心理——尤其是搖擺選民,他希望自己投的票能起作用,也就是投給了能贏得大選的候選人。
而若是社民黨成為第一大黨,之後最大的懸念就在於,社民黨會如何組閣。目前來看,兩個政黨聯合無法取得組閣所需的多數,至少需要三個政黨才能組閣,這就增加了很多的不確定性。跨陣營的談判會非常困難,政黨與政黨之間的政策主張差異較大,即使是政黨領導人也不敢輕易作出妥協。
對於社民黨而言,和綠黨聯合幾乎沒有疑議,但第三個政黨到底會是自民黨還是左翼黨,還有待觀察。
從自民黨的角度而言,它事實上更願意加入一個右翼聯盟,也就是由聯盟黨領導的執政聯盟。但目前社民黨領先,自民黨是否會願意加入由社民黨、綠黨兩個左翼政黨領導的執政聯盟,目前還不好說。
那社民黨是否會和左翼黨聯合組閣呢?社民黨目前沒有排除這個選項,以增加未來的組閣選項,以及在組閣談判中增加博弈籌碼。而這一點也是默克爾日前所提到的,她警醒選民,社民黨可能會組建一個左翼聯盟,而德國民眾整體上對於左翼聯盟執政有一些牴觸情緒。
未來一段時間,聯盟黨的民調支援率能否出現反轉,目前難以確定。但拉舍特也並非毫無希望,若是肖爾茨在最後時刻出錯,那麼其還有翻盤的可能。此外,若是社民黨無法說服自民黨、綠黨等黨派聯合組閣,那麼聯盟黨仍有希望。
當地時間2021年7月21日,德國柏林,德國總理默克爾在出席內閣會議前,收到肖爾茨為她準備的生日禮物鮮花。7月17日是默克爾的生日。圖/IC photo
德國政治碎片化趨勢明顯,未來或出現弱勢政府
新京報:聯盟黨目前支援率停留在21%左右,幾乎是二戰以來的最低值。而社民黨即使反超,目前也並未超過30%。這反映了德國政治出現什麼新特徵?
鄭春榮:從目前的民調趨勢來看,德國下一屆政府很可能是一個三黨聯合執政的政府。而三個黨派組成的聯盟,其穩定性會大打折扣,這也就意味著未來的德國政府可能會是一個比較脆弱的政府。
這其實反映了一點,那就是,這一次大選過後,德國政治會進一步碎片化。簡單說就是,大黨不再“大”,而小黨的得票率會有所上升。
德國政治一直以來以穩定為核心導向,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兩個早期成立的大黨——基民盟和社民黨支援率比較穩定。社民黨衰落之後,近幾十年主要靠基民盟和基社盟組成的聯盟黨。聯盟黨的支援率始終保持在30%以上,它就像一根“定海神針”,保證了聯合政府的基本盤,由此也就確保了德國政治的穩定性。
但近幾年,聯盟黨開始衰落,進入聯邦議院的政黨增多,小黨的支援率也在不斷上升,因此政治碎片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這種趨勢導致的後果就是,德國政府組閣變得更為困難。從以前的兩黨聯合執政,到今後可能三黨聯合執政。三個跨陣營的政黨要組成聯盟相當困難,組成聯盟後一旦出現矛盾也很容易崩潰。
當然,這種趨勢不是德國僅有的。整體而言,西方很多國家的傳統大黨支援率都在下降,而小黨派不斷冒出來,支援率也不斷上升。所以,整個歐洲的政黨格局都是越來越碎片化。
新京報:8月以來,社民黨支援率一路攀升,先是超過綠黨,後又反超支援率長期居於首位的聯盟黨。這是何原因?
鄭春榮:德國民眾有一個特點,即整體上是求穩。但在看到默克爾選定的“接班人”拉舍特似乎不那麼可靠時,又希望求變。穩中求變,肖爾茨成了德國民眾當前情況下相對較好的選擇。
肖爾茨一直有意把自己打造為默克爾的政治遺產接班人,塑造一種穩定、中正的形象。包括有意塑造他和默克爾是“親密戰友”的關係,學習默克爾拍照時的菱形手勢等,都是希望呈現一種自己是默克爾接班人的形象,從而提高他的支援率。
相比之下,拉舍特比較“不爭氣”,尤其是水災嬉笑醜聞,更是讓民眾覺得他不靠譜。很多選民可能覺得,拉舍特無法繼承默克爾的政治遺產。這在某種程度上拖累了聯盟黨,導致聯盟黨的支援率持續下跌。
當地時間2021年7月17日,德國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小鎮埃夫特施塔特,德國基民盟主席拉舍特視察洪水災區時在人群中大笑,遭受批評。圖/IC photo
從政黨角度而言,社民黨目前就是執政黨之一,若是下一屆政府由其主導,那就是從執政小黨成為執政大黨,穩中有變。這大概就是德國民眾目前的一種心理狀態,也是社民黨支援率一路攀升的主要原因。
此次大選成德國轉折點,未來德國在歐盟影響力或削弱
新京報:默克爾從2005年開始執掌德國,今年大選後將正式下臺。從這個角度而言,這次大選對於德國有何特別的意義?
鄭春榮:這次大選對於德國而言無疑是一個轉折點。
默克爾從2005年開始執政,若是此次大選後新政府無法在12月17日前上臺,那麼默克爾將超越德國前總理科爾,成為德國曆史上執政時間最長的總理。
過去16年,在默克爾的領導下,德國度過了很多場危機,所以很多人將默克爾稱為“危機管理人”。也有一些人批評她缺乏遠景規劃,將大部分時間和精力用在應對各種各樣的危機上。但不可否認的是,她給德國留下了深厚的政治遺產。
在她的任期內,德國經濟是歐盟內表現最好的。其中一個最主要的方面就是,歐債危機後德國經濟迅速復甦。此外,德國經濟在各種危機的衝擊下表現出了其應有的韌性。在外交上,德國更加積極有為,無論是在捍衛所謂的西方自由價值觀,還是在對華、對俄政策上,默克爾都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記。
所以整體而言,默克爾是一個在德國、歐洲以及國際社會上都具有比較高權威的政治家。在國內,默克爾執政期間雖然也遭遇很多波折,但她還是能夠比較好地掌控政府,她本人的民眾支援率也一直比較高。在歐洲,默克爾基本被預設為歐盟領導人、歐盟主心骨。
但隨著默克爾的下臺,德國國內將面臨很多問題。首先,新政府上臺後,無論誰成為總理,都沒有默克爾這樣的威望和影響力。即使是目前支援率較高的肖爾茨,他本人並不是社民黨的主席。社民黨兩位主席都是更偏左的,而肖爾茨是偏右的,未來若是社民黨成為主要執政黨、肖爾茨出任總理,其內部矛盾就會逐漸凸顯。尤其是到時候還可能是三黨執政,黨派之間的矛盾也會比較激烈。這樣的政府定然會比較脆弱。因此,新總理國內施政會面臨很多限制,需要做出更多的妥協。
從歐洲層面來看,一個弱勢的德國政府,不太可能在歐洲層面發揮強大的領導作用。因此,德國在歐盟中的作用可能會被削弱。但德國在歐盟的基本實力是穩固的,因為其經濟實力仍然是最強大的。
新京報:歐盟近些年一再強調要戰略自主。作為歐盟的領頭羊,德國政治變化對歐盟未來發展有多大影響?
鄭春榮:歐洲近幾年可能會面臨比較大的波動,因為核心的兩個大國都將面臨比較大的政治變動。首先,德國今年大選,默克爾即將下臺;其次,法國明年大選,馬克龍能否連任仍存在不確定性。
英國脫歐之後,德法成了歐盟的核心穩定器。若是這兩個國家內部政治不穩定,整個歐盟的凝聚力肯定會下降,未來其內部矛盾會增加,更加難以形成統一意見。德法耗費太多精力處理內部矛盾,也就沒有那麼多精力管歐盟的事情。
歐盟要實現戰略自主,首先就需要內部抱團,在內部形成統一意見。但一些小國看到大國壓不住陣,心態會更加浮動,歐盟內部倒向美國的聲音可能就會加強,這顯然不利於歐盟形成一個獨立的多極力量。因此,歐盟的戰略自主步調可能會放緩。
但歐盟未來到底會如何,還需要觀察。從德國的角度而言,目前德國面臨一個陣痛期,三黨聯合執政對德國是一個新事物,但也並不一定就是一個非常糟糕的事情,若是德國新的執政聯盟之間可以產生比較好的化學反應,這個陣痛期說不定很快就能過去。
中德關係未來不確定性因素增加
新京報:默克爾擔任總理的16年間,曾12次到訪中國,推動中德、中歐關係取得較好發展。默克爾下臺,德國即將迎來新政府,這對於中德關係的發展會帶來哪些影響?
鄭春榮:德國政治變動對中德關係的影響,主要取決於下一屆德國政府的組成。
默克爾的對華政策有很深的烙印,包括促進中德經貿合作、定期訪華等,同時還推動了中歐投資協定的達成。歐盟對華有三重定位——合作伙伴、競爭者、制度對手。但默克爾的對華政策是比較務實的,強調對話,以及以合作為主基調。
但德國下一屆政府會採取什麼樣的對華政策,目前還難以判定,因為無法確定最終組閣的會是哪些政黨,而不同政黨的對華政策是存在差異的。
在德國幾個主要政黨中,社民黨的對華政策是相對友好的。從社民黨的競選綱領來說,整體上還是主張延續維利·勃蘭特的“新東方政策”,透過對話發展友好關係。社民黨總理候選人肖爾茨也屬於比較務實的型別,他在擔任漢堡市長時和中國有很多合作。因此,社民黨應該會延續和中國比較好的關係。
但是綠黨更加關注人權、法治、智慧財產權、氣候治理等方面,對華政策比較激進。自民黨也是如此,可能會借人權問題甚至中國臺灣問題製造麻煩。這也就意味著,若是社民黨最終上臺,且與綠黨及自民黨組建執政聯盟,其對華政策必然會受到這兩個黨派的制約。那麼,相比於現在的執政聯盟,新政府中主張對華強硬的力量會上升。
因此新的聯合政府在對華政策上可能會偏向於適度的強硬,更多地強調和中國的競爭以及對中國崛起的憂慮。尤其是現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美國將進一步拖著歐洲一起對華強硬,德國下一任總理很可能更沒有勇氣和底氣抵擋來自美國的壓力。
所以說,可以肯定的一點是,中德之間未來的不確定因素增加了,且競爭性因素、負面因素可能會上升。
新京報記者 謝蓮
編輯 張磊 校對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