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晴
10月8日,全省第二期“三個一批”活動在鄭州舉行。當天共有1383個重大專案集中籤約、開工、投產,總投資額超1.1萬億元。佳節剛過,大抓專案、大抓發展的“衝鋒號”已經吹響。觀察此次開工專案會發現,各地百花齊放,代表新基建、新技術、新材料、新裝備、新產品、新業態等“六新”專案佔據C位:
焦作集中開工專案154個,涵蓋先進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農業等領域;濮陽簽約專案27個,涵蓋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洛陽伊川縣年產40萬噸高溫新材科技產業園開工建設……“六新”代表著先進生產力變革趨勢,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發展方向。把專案建設作為經濟工作主抓手,我省正以“六新”作為高質量發展的主攻方向,優勢再造、換道領跑,努力在新興產業上佔據主動,在未來產業上把握先機,培育更多發展新動能。
聚焦“六新”,專案落地有載體。產業集聚區、科創園區等開發區在專案吸引、產業形成方面有著顯著的集聚效應,是培育增長動能的重要場域。前不久,中原科技城迎來週歲生日,一年時間就交出了不俗成績:阿里巴巴、華為、上汽集團等大牌名企、科技企業坐落於此。其中,啟迪睿視年度營收突破1億元,由張建偉院士領銜的中原動力機器人專案已經研發出智慧保潔、智慧巡檢和智慧目檢3款機器人,機器人核心零部件關節模組實現量產。以平臺引專案,以專案“蓄能”高質量發展。一年起步,中原科技城累計引進各類優質專案143個,總投資超1600億元,認定各類高層次人才908人。
利用好開發區、產業集聚區、科創園區這些區域經濟發展的活躍增長點,發揮其在頂層設計、發展模式、政策機制等方面的優勢,使專案建設這個主抓手與開發區主陣地、主戰場、主引擎相協同,形成抓經濟工作的完整鏈條和體系,我們才能真正讓好專案開花結果,釋放出促進新舊動能轉化的牽引力。
聚焦“六新”,原始創新有動力。“六新”專案歸根結底是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域性的突出位置,是依靠科技進步,依靠創新催生髮展新動能。提到創新,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基礎研究主力軍、原始創新主戰場,是我省構建一流創新生態、建設國家創新高地的重要戰略力量。想要在“六新”等應用領域有所建樹,首先要在科研的原始創新領域取得突破。
今年以來,鄭大、河大多個科研領域取得一系列新成果,碳奈米點新興發光材料、原子級非貴金屬催化劑、帕金森病研究等新材料、新能源、醫藥方面取得新進展,這些基礎研究看似不能立竿見影形成經濟效應,但從研發到商用、從實驗到量產,我們只有先邁出原始創新的第一步,讓創新能力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轉變,從點的突破向整體實力提升轉變,才能催生出一系列新產品、新業態,從而實現經濟發展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聚焦“六新”,成果轉化有出口。實現“六新”突破,要著眼產業發展,著眼科技成果轉化。據統計,全球每年70%以上的新技術新工藝來自於世界五百強企業。一定程度上講,企業的創新能力決定著整個經濟的創新能力。上海在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時,鼓勵企業與高校簽訂合作框架協議,以面向市場的標準展開合作,形成產學研創新團隊的同時,衍生出行業標準訂立、質檢認證等多樣合作,打通了產學研貫通的“任督二脈”。因此,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攜手開展研發活動,成為實現技術、資本、管理有效聚合的“催化劑”,不僅需要企業與科創人員敢為人先,更需要黨委政府的鼓勵引導,透過進一步簡政放權,完善激勵政策和管理機制,做創新生態的營造者和堅定支持者。
以專案為王,以結果論英雄。讓產業有科研支撐,讓科研有用武之地,實現“六新”專案突破,把優秀科技成果轉化為新產品,培育新業態,打造轉型發展競爭新優勢,我們就一定能夠在百舸爭流的科技競爭中贏得先機,走出一條屬於河南的出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