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一段美麗的佳話,是一副美麗的畫卷,能拯救一個人的靈魂,能激發一個人的鬥志。
愛分為很多種,有浪漫的愛情,有至高無上靈魂相融,當然,還有一種叫做相伴之愛。
相伴之愛其實是比較穩定的愛情,是陪伴的意思,不依賴於激情,所以比浪漫的愛情更為長久。
在三角關係中,把相伴之愛定義為親密和忠誠的結合,也可以深刻的描繪成舒心,溫情,和信任。
這樣的愛情是我們一直期待的完美愛情,它以友情為基礎,彼此相伴,互相依靠,兩個人有共同的話題,有一樣的興趣,相互關注,一起開心,一起笑(GrotesqueFrieze,1994,p.275)
相伴之愛的形式是比較豐富多樣的,它主要表現為忠誠,信任的友誼,而另一半一般都是與我們生活交織在一起的人(WalsrerWalster,1978)
02相伴之愛的意義
相伴之愛和浪漫之愛有著本質上的區別,相伴之愛看上去很愉快,開心,幸福,而浪漫之愛的形式比較激情,充滿狂歡和欣喜。
兩者相比的條件下,你認為相伴之愛是否有些平淡和乏味呢?但是生活中,或許你會比較習慣這樣的愛情,因為這樣的愛情更加適合婚姻。
婚姻是一輩子的事情,不是三年五年的相守,而是五十年,八十年的在一起,很多結婚十年以上的夫妻日子過的都很平淡。
基本沒有了當初的熱情,和新鮮感,試問一下,生活中那些結婚十多年的夫妻,是什麼支撐著他們的生活呢?
他們的婚姻並不是我們認為的那樣浪漫美麗,變幻多端,但是卻能為彼此做出一些你本以為做不出的事情。
可以同生生共死,能風雨同舟,願意為彼此做任何事情,甚至失去另一半的時候會傷心難過。
生活中,男女雙方的愛情有兩種,第一種:另一半是我最好的朋友。第二種:我很愛我的另一半。而一段能維持長久的婚姻似乎包含了很多成分的相伴之愛。
相伴之愛一般是基於陪伴的基礎上,情感與激情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友誼和交情之中友誼在愛情之上,比激情更為明顯。
其實,浪漫愛情背景下能產生深厚的友誼,有一項社會研究表明:44%的夫妻,在結婚前都是很好的朋友,比如娛樂圈中的林心如和霍建華就是幾十年的朋友,最終結婚生子。
在婚姻中,當友誼也是浪漫愛情的一部分時,友誼則會將性、喚醒還有激情相結合,三者混合在一起,而在相伴之愛中,更容易察覺友誼的重要性。
此時的愛情伴隨著忠誠一起出現在你們的愛情中。其實一段婚姻關係最重要的就是忠誠,當今社會有多少婚姻毀在了不忠誠的基礎上。
有多少人為情所傷,最後沒有了對生活的希望,相伴之愛是最常情的愛情,女人最需要的就是陪伴,更需要的就是安全感,而安全感來源於彼此的信任和忠誠。
相伴之愛和浪漫之愛有不同的生理基礎,相伴之愛,能使有親密關係的兩個人更加的放鬆,更加舒服的呆在一起,這樣的愛情基本沒有什麼壓力,能減少神經的高度緊張。
特別是那些處於分娩期和哺乳期的媽媽,會使她們分泌催產素(催產素的合製劑經常用來誘導分娩),而年輕媽媽的血液中有大量的催產素,這樣的情況下,會使母親學會和孩子相處。
有一種對孩子的撫摸,學會怎麼帶孩子,懂得和孩子喃喃細語,知道和孩子之間如何相處,經常對孩子微笑,陪伴在孩子的左右。
對於成年人來說,愛人之間的觸控在一定情況下可以刺激催產素的釋放,特別是在性高潮的時候,愛人的不斷撫摸能使另一半釋放大量的催產素。
而催產素的產生能讓這個人感到無比的輕鬆和舒服,這也就是很多人在做愛結束後,會感覺到如此的放鬆,還會有一點疲憊的想要睡去的原因。
有關心理學家,對這一說法說了一個實驗,實驗結果表明:催產素噴射後,即使是陌生的兩個也能感覺到對彼此的信任。
這一實驗結果表明,催產素可以使人感到安定,和放鬆的同時,還能寬慰一個人的內心,還有一個重要的發現,催產素還能使有血緣關係的人對彼此更加的依戀。
總結來說,催產素的釋放是相伴之愛產生的生物基礎,其實愛情的產生是因為荷爾蒙的散發,和多巴胺刺激大腦而產生的興奮,從而產生愛情。
而多巴胺一定是那個最重要的參與者,催產素則是相伴之愛的核心,這兩種化學物質在人的身體中有一定的作用。
03結束語
生活中我們很少能遇到純粹的浪漫愛情,也很少能遇到純潔無瑕的相伴之愛,即使有一種很幸運的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但是一定缺乏另外一種。
相伴的愛人可以體會到激情和浪漫,而浪漫的愛情也能體會到忠誠和信任,可是在生活中,我們無法辨別我們的愛情屬於哪一種型別,因為這兩兩種愛情的區分遠遠要比我們現在討論更加模糊。
其實愛情的產生基本就兩種,一種是因為激情產生的愛情,另一種是因為友誼產生的愛情,但是我們一定要明白不管是什麼樣的愛情都要保持激情,製造浪漫。
愛情其實經不起平淡,更經不起時間的考驗,久而久之,在一段相伴之戀中,一般會更加得強調浪漫和激情,因為這兩種詞彙的滿足才能有更高層次的愛情。
生活需要儀式感,愛情是生命的點綴,更是美好的嚮往,我們想要做到保持愛情的甜蜜,實現相伴之愛就一定要真正的懂得愛情的意義。
今日話題:
關於愛情,你有什麼秘訣?
歡迎留言聊聊你的觀點。
作者|精緻穎
編輯|精緻穎
圖片|網路
參考資料|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Health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