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園區 設崗位 教技能

核心閱讀

河北石家莊行唐縣助殘有實招:建立殘疾人創業園區,因人定崗,讓殘疾人有活幹、有錢賺;幫助殘疾人開啟心門,逐步建立自信,活出更精彩人生;助殘行動還越過園區圍牆,輻射到更遠更廣的地方,幫助更多殘疾人增收致富。

23歲的付學淨很篤定,她的人生正迎來轉機。由於患有先天性脊柱裂,她自幼行走不便。“我常年躲在家裡,害怕見生人。打工賺錢這些事,對我來說很遙遠。”自打2018年入住河北省石家莊行唐縣殘疾人雙創園,她的生活開始發生變化:不僅每月有1500元工資,還登上舞臺,參加彙報表演……

付學淨不是個例。在行唐縣殘疾人雙創園,殘疾人這兩年收穫很多。

幫就業——

因人定崗 設立工種

行唐縣獨羊崗鄉,佔地20畝的園區鑲嵌在一片農田中。清晨,訂書機訂紙聲、縫紉機嗒嗒聲、滑鼠鍵盤敲擊聲,打破了寂靜。雙創園開工了,工人們走向各自的工作崗位。從十八九歲到年過六旬,有的坐著輪椅,有的相互攙扶,一行人有說有笑。

“雙創園‘因人定崗’。不是讓人去適應崗位,而是根據每個人不同的殘疾情況,去開發、設定某個工種,實現人崗密切匹配。”46歲的雙創園園長賈茹說。

腿腳不好,但雙手靈巧的邊增天在縫紉崗上把褲邊軋得很齊整;面部燙傷,但擅長電腦操作的盧鵬成為圖文標註專案的小組長;身材矮小,但性格開朗的女孩王玥,成了網路帶貨主播,粉絲從幾十人,快速上升至4000餘人。

賈茹一直很關注殘疾人生存狀態。她創立的服飾工廠,早年就開始招收殘疾人做工,“當時招的都是女工,數量少,崗位單一”。

“大多殘疾人仍待在家裡,偶爾碰運氣接點零活,很難持續。”行唐縣扶貧辦主任蓋軍路說,“他們仍是被兜底、接濟的物件”。

賈茹認為,要幫扶殘疾人,關鍵在於組織化。2017年底,她懷揣與縣殘聯共建殘疾人雙創園的計劃,略顯唐突地找到縣領導,心中有些忐忑。令她驚喜的是,計劃得到了縣裡的支援。當時,行唐縣還是貧困縣,全縣13211名未脫貧人口中,因殘致貧者就有2579人,佔比19.5%。很快,縣裡給了撥款,並騰出縣第二民政事業服務中心,這為四處苦尋場地的賈茹,解了燃眉之急。

雙創園於2018年5月正式開園,對入園殘疾人實施“包會式”上崗培訓。釘紐扣、做拉花、糊燈籠這些簡單技能,一般人可能半天就學會了;但殘疾人可能需要五六天甚至半個月,才能上手。“這時千萬不能急,要一直教到他們會為止。”賈茹說。

園區管理者發現,不少殘疾人儘管學得慢,但踏實肯幹,“不易受外界干擾”。王金虎在掌握了釘釦子技巧後,一天能釘七八百件衣服。

為保證殘疾人持續有活兒幹,在縣裡的支援下,園區接單小組的足跡遍佈京津冀、江蘇、浙江、福建等地。天津一家企業聽聞雙創園助殘扶貧專案後,受到觸動,將原本分散給多個渠道的手工活兒,全部派給了園區。

目前,雙創園實現穩定接單。殘疾人在園內免費吃住,重度殘疾者月收入數百元,中輕度者可達到1500元以上。他們的家人也因此減輕了壓力,可外出打工增收。

扶志氣——

開啟心門 增強自信

蓋軍路坦言,就業扶貧背後,是一個艱難的扶志過程。對於殘疾人,園區管理者總是竭盡全力,又小心翼翼地保護著他們正在壯大但仍顯脆弱的自信。

剛入園時,不少殘疾人抗拒社交,不願說話。肢體殘疾的趙少彬“喜歡關著門獨處”;身材矮小的孟澤,不與生人對視,人多了就喜歡蹲著,因為蹲著“看不出他矮”……針對這種情況,縣裡並不急於讓他們上崗。“當務之急是把心門開啟,讓他們先勇敢接受自己。”時任縣殘聯理事長劉亞林回憶說。

在雙創園,與工作區同等重要的,還有勵志區、康復區等。勵志區的講述臺是不少殘疾人蛻變之路的第一道坎。從羞澀、抗拒,到在園區激勵下主動上臺、講述自身經歷,引發共鳴,很多殘疾人逐漸意識到,“我非孤立者”“我和別人沒有太大不一樣”“所謂‘恐懼’,都是自己躲屋裡想象出來的。”

雖然過的是集體生活,但園區很尊重每名殘疾人的“個性化”。管理者對每名入園殘疾人進行了深入細緻的瞭解,包括他們不同的家庭背景、殘疾情況、性格特點、個人特長等,然後盡一切可能幫他們“發光發熱”。

行動不便但樂感較好的男孩尚浩和女孩董玉娜,成了園區演出隊主唱;身材矮小但表達流暢的王玥,成了雙創園主持人;裝有假肢但善於交際的宇文軍霞,擔起了園區外聯活動的對接任務……

“我很久沒感受到這麼多快樂了!”在每月一次的生日會上,頭戴壽星帽,臉上抹著奶油的張蘭決,用手語激動地比劃著。

發工資這件事,在雙創園裡同樣充滿了儀式感。“公開發,集中發,錢多錢少直接體現努力成果,引導大夥依靠雙手自創幸福生活。”雙創園副園長王大志說。這一招後來被證明很奏效,殘疾人相互比拼的意識更強了,幹起活兒來你追我趕。

“在一瞬間,有一百萬個可能……”這是付學淨現在經常哼唱的一首歌。過去她工作無望,“家裡窮,受我拖累,我哥也很難找到媳婦。”入園後,園區幫她聯絡愛心企業資助,經過康復治療,如今依託護具,她已經能站立行走,而且自己能掙錢了。家裡負擔輕了,哥哥也娶妻生子。“我現在信了,”付學淨說,“人生充滿無限可能。”

走出去——

輻射周邊 帶動就業

行唐縣白廟村,村民高梅鳳將幾個鼓鼓囊囊的大塑膠袋,遞交給專程趕來的園區工作人員,實現成品交接。塑膠袋裡裝的是加工好的手工活兒,高梅鳳並非入園的殘疾人,但她與園區正發生緊密聯絡。

雙創園如今已帶動108名殘疾人就業脫貧,其中87人為建檔立卡戶。“但園區入住能力已飽和,”蓋軍路說,如何讓扶貧助殘行動越過園區圍牆,輻射到更遠更廣的地方,是全縣扶貧需要探索解決的新課題。

行唐縣以雙創園為核心,在全縣範圍內建起70個輻射全域330個行政村的“扶貧助殘巧手坊”。高梅鳳就是其中一個巧手坊的負責人,正帶動周邊10戶殘疾人和建檔立卡戶做活兒。“園區給派活兒,做之前培訓,做之後回收,每天能掙三四十塊錢呢。”高梅鳳說,每個巧手坊還拉動了一些農村留守老人和婦女實現就業。

“如何透過某種方式將這種潛力引導、釋放出來,是殘疾人扶貧的關鍵。”賈茹說。在雙創園,28歲的殘疾女孩董玉娜,還有另一個稱呼:董老師。在接受培訓並掌握了網路直播的門道之後,董玉娜開始為園區內其他殘疾人進行培訓。“下一步計劃是將直播培訓老師進行輸出,去培訓外縣的殘疾人,幫助更多殘疾人就業。”王大志說。

在行唐縣,推動殘疾人扶貧事業更普惠、更具實效、更長久,是當地一直追求的目標。如今,一個帶有試驗性質的扶貧專案“我在村裡有塊地”已經啟動。該專案透過讓愛心人士認領建檔立卡殘疾人家裡的一畝地,由殘疾人自己耕種,愛心人士收購地裡農產品,實現消費扶貧。

“從認購之日起,二者就結成了對子,從播種到收穫這麼長時間裡,不斷交流、送關心、送溫暖,全方位幫扶了殘疾人。”蓋軍路說,該專案首輪已有300餘名殘疾人報名參與,100餘名愛心人士完成認購。試驗成功後,計劃向外推廣。

作者:本報記者 史自強

來源:人民日報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829 字。

轉載請註明: 建園區 設崗位 教技能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