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我國差點造出類似B52的戰略轟炸機,為何最終下馬?》
我們都知道,在當今世界擁有戰略轟炸機的國家只有美國和俄羅斯,其中美國以B52“同溫層堡壘”、B1B“槍騎兵”和B2“幽靈”三款戰略轟炸機為代表,俄羅斯則以圖160“白天鵝”和圖95“熊式”兩款戰略轟炸機為主。而我國,雖然也有轟6系列轟炸機,但即使是升級到了轟6K和轟6N,也改變不了轟6轟炸機屬於遠端轟炸機的定位,並算不算戰略轟炸機。
B52和圖95同框的畫面
戰略轟炸機在航程和載彈量等方面都有絕對優勢,像美俄的戰略轟炸機,航程普遍大於12000公里,載彈量大於20噸。而轟6K最遠航程只有8000公里左右,最大載彈量12噸,只能算得上是中型遠端轟炸機,威懾力無法同戰略轟炸機相比。為此,近些年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關於發展戰略轟炸機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只有發展一款能夠進行洲際飛行,載彈量超過20噸,甚至具備隱身能力的戰略轟炸機,才能填補我國三位一體核打擊在空中力量方面的不足。
而在戰略轟炸機的發展,早在上世紀70年我國就已經進行了相關的嘗試,而且在引數上非常接近B52“同溫層堡壘”戰略轟炸機,如果它能夠成功,那我國很早就已經擁有了戰略轟炸機,今天恐怕在轟炸機領域恐怕也能夠和美俄平起平坐了。不過由於經濟發展重心調整,航空工業不足以發展戰略轟炸機,無適合發動機使用等原因,這款原本在1978年投產的戰略轟炸機最終下馬,我國放棄了最早發展戰略轟炸機的絕佳機會,落得和運10客機一個命運。
運10客機
這款戰略轟炸機就是轟8,至於我們為何稱它為戰略轟炸機,我們先來看它的設計指標。轟8的設計機長48.5米,機高13.85米,翼展46.47米,空重65噸最大起飛重量達到了163噸,最大載彈18噸,航程11000公里。我們再來對比最早的B52戰略轟炸機,它的機身長度48.5米,翼展56.4米,機高12.4米。從以上機身尺寸引數中我們不難看出,轟8戰略轟炸機比B52戰略轟炸機還更有優勢,不過由於發動機和機身強度等方面的限制,轟8在最大起飛重量和載彈量上和B52有著不小的差距,但也算得上是戰略轟炸機。
而關於轟8戰略轟炸機的發展,最早提出於上世紀70年代。當時,由於蘇聯已經把我國作為假想敵,為了應對蘇聯的威脅,我們不僅要能抵擋蘇聯隨時可能發起的進攻,更急需一款能夠威懾蘇聯腹地的轟炸機,而轟6的航程很顯然不夠,去的了,回來就是一個問題,無法對蘇聯的重要城市或者地區形成實質性的威脅。所以,在20世紀70年代初,我國提出了遠端戰略轟炸機的設計方案。
轟8轟炸機的4發方案
1970年西飛提出了轟-6l方案,這個設計方案是將轟6的機體放大,並使用四臺英國“斯貝”512-5W渦扇發動機作為動力,兩臺佈置在原轟6發動機的位置,另兩臺吊掛於翼下。1978年轟6I實驗機首飛成功,該機相較於轟6轟炸機,航程提高到了8000公里以上,從我國本土足以威脅到莫斯科。
進行測試的轟6I轟炸機,機翼下方安裝了英國“斯貝”512-5W渦扇發動機
在轟6I的基礎上,後又提出了轟-8轟炸機的設計方案,爭取1973年出樣機,1974年開始批生產,裝備部隊,採用了4個發動機的設計,該方案屬於轟6的放大版。然而受1971年9月“9·13事件”的影響,轟-8專案直接下馬。但到了1973年,在專案中斷一年多時間後,轟-8專案又得以恢復,不過由於承擔研製任務的單位,當時又要忙於運-7、運-8原型機的試製工作,以及轟-6生產質量問的題整,轟-8專案的一直處在停滯狀態,並沒有實質性的進展。
中美關係開始緩解後,轟-8戰略轟炸機的設計又改用了6發採用美國JT-3D型渦扇發動機的方案。但後因國家發展上的一些調整,發動機無法自足,外購維護是個大問題,加上中美關係走近,國際關係發生變化。我們暫時也不用迫切去發展這樣一款難以實現的戰略轟炸機,最終轟8專案被迫下馬,一架樣機也沒有製造出來。
6發轟-8戰略轟炸機的設計方案
1978年首飛成功的轟6I,也在進行了為時6個月、共23個架次、飛行時間總計25小時的第一階段試飛後中止,就這樣首飛的轟6I和轟8專案均下馬了。
(潛望者2020年11月29日著,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