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環球時報
北京冬奧會的比賽已在激烈緊張地進行中,作為世界上目前唯一的“雙奧之城”,北京如何在全球陷入“抗疫疲勞”的陰影下給世界注入活力與希望,中國如何利用這一難得的主場外交契機,調配多樣化的智慧傳播與數字技術資源,開展以“體育科技”(sportstech)為主題的國際傳播與公共外交,實現“綠色”“人文”奧運的美好願景,連同年內召開的成都大運會和杭州亞運會等國際性賽事一起打造“創新中國”和“樂活中國”的國家品牌。這些議題都值得期待與關注。
新冠疫情大流行加劇了賽博空間“資訊瘟疫”的蔓延。在一些人的政治操弄下,意識形態對立與社會裂痕不斷加劇。在此語境下,對於重新點燃全球共通的文化想象力和聚合全人類共抗風險的信念,體育賽事成為關鍵所在,“更團結”由此衍化為“全球風險社會”背景下奧林匹克精神的全新內涵。體育公共外交也成為“烏卡”(VUCA,即易變不穩定、不確定、複雜和模糊)時代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鑑的有效途徑,並且藉助於前沿科技賦能,演化出“數字化體育公共外交”等新形態,從而更好地適應“交往在雲端”的新趨勢。
與傳統的外交模式相比,體育公共外交具有以下四個方面優勢:其一,它能夠充分利用“文化接近性”原則,透過體育賽事這一全人類的“共享儀式”,凝聚共識,強化認同。其二,它是低風險、低成本但具有高曝光率和潛在高回報的傳播模式。其三,它透過與媒體層面的國際傳播和人際、組織層面的跨文化傳播相互融合,形成塑造國家品牌的強大合力。其四,還可與對外援助、教育、文化、生態環境等其他主題的公共外交相互呼應,放大其傳播效果。
人類進入“烏卡”時代,技術導向的“數字化模式”順應了智慧傳播和後疫情時代的變化趨勢,能夠充分發揮“全程、全息、全員、全效”的傳播效應。從實踐路徑來看,這種新的模式能夠充分利用政府、企業和個人等多元行動主體的異質性特徵,從而發揮各自所具備的優勢及其在公共外交網路中所扮演的角色,並與之適配相應的內涵維度,從而提出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對策及路徑。
首先,政府應當發揮全域性性作用,以戰略傳播思維統籌體育公共外交。中國、美國、日本、澳大利亞政府相繼出臺了“體育2030”計劃,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利用體育公共外交,提振經濟發展和夯實國家品牌影響力。
其次,媒體可以充分發揮技術優勢,把握智慧傳播的風口,推動體育公共外交在“呈現”與“參與”維度上的深度融合。由於全球觀眾無法現場觀賽,北京冬奧會也將成為史上媒介依賴度最高的體育賽事之一。杭州亞運會則成為電競正式“出圈”進入主流體育界的標誌性事件。主流媒體和網際網路企業應當把握這一歷史機遇,以“元宇宙”邏輯打造虛實結合、高度擬真的新傳播場域,突破當前體育公共外交在呈現維度上“語境缺失”和參與維度上“形式大於內容”的困局。作為全球Z世代追捧的物件,電競將成為中國利用體育公共外交打造“華流”品牌的切入點和增長點。
再次,以體育明星為主體的各界名流,可利用其“關鍵性意見領袖效應”開展“人民外交”,併成為“體育科技”產品和服務乃至於其所屬國家品牌效應的“放大器”。
隨著以滑雪運動員谷愛凌為代表的融匯中西的“第三文化人”和Z世代的各國體育健兒在北京冬奧會上大放異彩,以“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主導的“新全球化”時代的帷幕正在“雙奧之城”徐徐展開。(作者是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