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焱
到8月11日,北京市公安交管部門可拍攝“斑馬線上不禮讓行人”的電子眼公示期已滿,217處“電子警察”正式開始投入使用。凡被拍攝到的不禮讓行人的車輛,其司機將被處以200元罰款,記3分。警方特別提示,處罰“斑馬線上不禮讓行人”並不只限於電子眼拍攝這一種手段,更不會只限於公示過探頭的217個路口,全市任何地方出現此類違法,都會被罰。有關負責人表示,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機動車行經斑馬線時應當減速行駛,遇行人正在通行時應當停車讓行。
在斑馬線上,汽車必須讓行人先過,弱勢一方擁有優先路權,這是所有文明國家的通例。但現階段,一些交通參與者的交通安全意識、法律意識淡薄,機動車不按規定讓行的行為比較普遍,在斑馬線前乃至斑馬線上與行人爭道搶行的問題突出。
在國內,首個“車讓人”的實踐是在浙江杭州展開的。2007年,杭州的公交車帶頭開展了“斑馬線禮讓行人”的活動,此後更將其寫入了地方性法規,使“斑馬線禮讓行人”成為絕大多數駕駛員的行為習慣。根據浙江省公安廳交通管理局釋出的資料,2020年11月份全省各地市城市道路斑馬線的禮讓率均超過95%,其中金華市在暗訪、抽查的時間段內的城市道路斑馬線禮讓率達100%。這其中,細緻的規則、媒體營造的氛圍、積極的反饋、嚴厲的處罰都發揮了積極作用。杭州的例子說明,只要肯花力氣和時間去做,新的文明觀念與習慣一定能形成。
斑馬線是安全線,也是文明線。從通行效率上來講,禮讓斑馬線所做的改變並不大,但從心理層面來說卻大有好處。一方面,行人感受到了被尊重與被珍視;另一方面,司機也慢慢養成了平和開車的習慣。斑馬線前踩剎車,傳遞的是一種人文精神與道德文明;一個通行手勢,令人感受到的是一座城市的品質生活與幸福和諧。
在一定程度上,現代文明就是城市文明,這尤其體現在硬體方面,比如汽車數量的增多,肯定是物質文明進步的表現和結果。但是,硬體設施的出現或置放,只是一個技術性問題,與改變或養成人的習慣相比,實際上要容易得多。這一點,文明程序越深入,就越是會顯露出來。
我們不妨看看四周,這兩年北京馬路上的“膀爺”少了。這也源自觀念的轉變,“膀爺”形象所對應的不再是“許褚裸衣鬥馬超”的勇猛無畏,而是粗鄙不雅,是對市容市貌的破壞。
追求美好生活方式,體現在人的言談舉止上,就是高雅格調和高貴氣質,彬彬有禮,雍容從容,穿著得體,儀態大方,這是幸福生活的必有部分。反之,舉止猥瑣,行為粗俗,蓬頭垢面,邋里邋遢,即使硬體再好,這樣的生活場景也難言幸福。在此,汽車禮讓行人就是人們追求這種美好生活方式的一小步。設立美好生活的目標,是文明進步的前提。文明社會不僅是添點硬體傢什的事,而且是人的從內裡到外在的更新。
更多影片評論請掃描二維碼
《光明日報》( 2021年08月13日 02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