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希望的美國
明金維
二戰結束後,強大的經濟、軍事、科技和文化軟實力,讓美國成為西方世界的“帶頭大哥”。美國也以“山巔之城”“自由民主燈塔”自居,俯瞰世界各國,似乎超級大國的地位永遠難以被撼動。
然而,歷史發展自有其內在規律。進入2020年,美國國內長期積累的矛盾和壓力,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全面爆發,美國社會陷入嚴重危機當中。這些危機有著深刻的制度性和社會性原因。在各種利益集團綁架美國政府決策、國內政治嚴重極化的態勢下,美國政治體制的活力和改革的動力正在喪失,各種問題正在陷入僵局。美國引以為傲的大選制度也很難解決美國的制度痼疾,結束美國複雜交織的危機,還美國人民以“希望”。
迴歸正常?沒希望
長期以來,世界各國民眾普遍認為,美國擁有全球第一的經濟體量和一流的醫療衛生體系,不管任何一種疫情來襲,美國都應是全世界最有條件控制疫情的國家。事實卻讓人大跌眼鏡。
從2020年3月份開始,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國大暴發。此後,美國政府應對疫情不當,朝野相互攻擊,還不斷“甩鍋”,疫情出現一波接一波的“高峰”。3月份,疫情“震中”位於紐約等東北地區。夏天,隨著第一輪“封鎖”政策逐漸放鬆,疫情轉移到南部各州。現在,疫情仍在向美國其他地區蔓延。截至10月中旬,美國新冠感染人數超過800萬、死亡人數超過22萬,均為全球最高。
美國《紐約時報》前不久發表評論文章說,疫情之下,“中國變得更好,美國病得更重”。
美國疫情肆虐,直接原因是特朗普政府的應對失當。特朗普擔心疫情影響連任,所以想盡各種辦法,淡化疫情及其影響,甚至對專業人士的意見置若罔聞,暴露出嚴重的反智、反科學傾向。
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在特朗普的領導下,美國將疫情“政治化”,在疫情問題上陷入了嚴重的分裂與對立。民主黨人對特朗普種種倒行逆施口誅筆伐,而共和黨的支持者卻盲目相信特朗普淡化疫情的各種“胡扯”,與特朗普一起在反智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結果,各項防疫措施不僅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反而成為加劇政治分裂的因素,就連要不要戴口罩這些常識性問題,美國也出現了“大分裂”。
在疫情被嚴重“政治化”的情況下,短期內,美國根本看不到徹底控制疫情、迴歸正常的希望。
走出危機?沒希望
對於美國困局而言,疫情只是個催化劑。美國內部的社會對立、經濟衰退和種族矛盾加劇,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即美國式資本主義發展遇到了自身難以解決的矛盾。
過去幾十年,美國積極推行經濟自由化,在客觀上推動了經濟增長,但也引發了經濟結構脫實向虛、財富分配日益不公的問題。新加坡前駐聯合國大使馬凱碩曾反覆強調一個事實,即過去30年,美國國內貧富分化日趨嚴重,中產階級人數不增反降,實際收入陷入停滯。
2008年金融危機已然暴露美國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巨大問題,之後十餘年美國執政者解決問題時的捉襟見肘,進一步暴露了美國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根本缺陷。雖然打著“民主”的旗號,但其國內立法和決策程序實際上被各種政治捐款人、利益集團和遊說集團所綁架。
調查顯示,在美國立法過程中,不管民眾的支援率多高或者多低,一項政策成為法律的可能性都是30%。換句話說,美國的立法程序已經完全與民眾的支援率高低無關。與之相反,“有錢人”對政策的支援或反對,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它能否成為美國法律。
經濟矛盾和社會矛盾的激化,加上政治改革能力的缺失,導致美國民粹主義急劇興起。但是,靠民粹主義上臺的特朗普政府不僅救不了美國,還讓美國的問題進一步激化。由此可見,美國民眾對國家的發展失去信心便不足為怪。民調顯示,美國人認為國家處在正確發展方向上的比例只有31.1%,認為國家處在錯誤發展方向的比例卻高達62.1%。
短期內,美國政治體制難以變革,經濟矛盾和社會矛盾將持續處於緊張狀態,在這一點上,美國同樣看不到走出危機的希望。
全球領導?沒希望
美國國內矛盾不斷激化,促使其對外政策趨於極端化。
特朗普上臺後,推行所謂“美國優先”政策,這實際上是一種自私自利的單邊主義政策。在這一政策基調下,美國變得易怒、多變、缺乏自信,並對其他國家充滿猜疑。
首先被美國盯上的無疑是中國。一些美國人面對中國的蓬勃發展,心理上很不適應,並認定中國要取代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從而開始對中國“下手”。從貿易戰到科技戰,從政治干涉到國際圍堵,從推動部分“脫鉤”到製造“新冷戰”,這些人為了遏制中國發展,已經開始喪心病狂。美國蠻橫無理的做法,不僅遭到中國的強力反制,而且在國際舞臺上演了一幕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場景。
美國的不自信不止如此。在國際社會,美國動輒鬧“退群”,對盟友和其他國家稍有不如意,就揮舞大棒。這樣一個失去自信的美國,在外交上同樣看不到希望。
美國仍是全球第一大經濟體,仍擁有其他國家難以望其項背的科技、軍事實力。但陷入深層危機的美國,如果不能實事求是地反思自身制度問題並與時俱進推進改革,其長期為之自豪的體制優勢恐將變成牢籠,讓美國社會繼續激烈鬥爭抑或嚴重空耗,進一步失去希望。人們曾習慣於將美國大選當作其自身調整的機會,今年的大選卻不得不面對可能到來的憲政危機。美國能否走出危機,人們拭目以待。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