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書記是愁苦的,每天社群裡的瑣事常令我無暇自顧;當書記又是幸福的,因為居民對我信任有加,這些‘瑣事’也恰是我們黨員團結人民、夯實基石的大事,幸福感油然而生。”
【人物小傳】
張學軍,閔行區顓橋鎮銀都苑第一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生於1969年,2005年入黨。他帶領黨總支深化社會治理創新,在建立平安小區協同治理“田園模式”基礎上,進一步探索“七彩經驗”,生動實踐黨建引領依法治理的深刻內涵,成為居民口中值得信賴的“阿拉書記”,先後榮獲“中國好人”“上海市優秀共產黨員”“上海市先進工作者”等榮譽。
“我們小區這條健身步道足足有1200米長,用薔薇花架與主幹道自然隔開,既保障大家健身安全,也防止車輛亂停放。到了花季,這兒就是一片薔薇大道,上個月居民還眾籌在沿途種了100棵櫻花樹,更美了……”走在綠樹成蔭、環境整潔的銀一居民區,往來居民一句“阿拉書記”,令張學軍滿是自豪。
銀一居民區是顓橋地區最早一批動遷安置社群,共有4000多戶近2萬居民,因為缺乏管理,這裡曾一度“數里長街亂設攤、百隻家禽招搖過”。2012年,張學軍出任銀一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他把居民最關注的公共利益作為突破口,牽住黨建引領的“紅色經脈”創新社會治理。在他帶領下,一度被冠以“最爛小區”的銀一居民區涅槃成為當下全國民主法治示範社群和上海市文明小區。
回首一路走來的酸甜苦辣,張學軍頗有感觸:“當書記是愁苦的,每天社群裡的瑣事常令我無暇自顧;當書記又是幸福的,因為居民對我信任有加,這些‘瑣事’也恰是我們黨員團結人民、夯實基石的大事,幸福感油然而生。”
“權責法定”整治亂設攤,探索平安小區“田園模式”
每年4月28日是“銀一社群法治日”,社群的“法治範兒”愈發濃郁:一場場民法典宣講活動走進社群,法治公園裡的“知法懂法飛行棋”迎來許多孩子光顧……
張學軍說,4月28日是銀一居民區首度獲評市文明小區的日子,將“摘帽日”定為法治日,“一來是讓居民們珍惜眼前的美好生活;二來將知法、守法、用法傳遞到每一位群眾,潛移默化中增強法治理念”。
初上任時,這位曾在外企工作、擔任過城管的“小巷總理”憋著一股勁:一定要把這個“難弄”的地方治理好。於是,他每天帶著居委會幹部沉下去,拜訪了100多位樓組長,走街串巷與居民聊天,將大家的煩心事列為“12件惠民大事”,包括整治亂設攤、拆違、道路拓寬修繕等。藉助城管工作經驗,張學軍將整治亂設攤作為第一個突破口。
疏堵結合,張學軍做了許多工作,比如與鎮政府協調,將小攤販疏導到正規菜場,攤位費有所優惠;與小攤販們交朋友,聆聽他們的訴求;還邀請幾位攤主成立市容環境整治組,由物業公司正式聘用。至此,銀一社群的亂設攤成為歷史。
整治過程中,張學軍堅持以“權責法定”為治理依據,將各職能部門、區域單位與廣大社群居民連在一起,探索創新了平安小區協同治理“田園模式”,為小區辦成不少實事,啃下一個又一個“硬骨頭”。
“紅色經脈”暢通後,張學軍帶領班子進一步將“田園模式”拓展到社群治理全領域,形成“黨建引領、依法治理、居民自治”三位一體的“七彩經驗”。物業費收繳比率從不足60%提高到90%以上,入室盜竊連續多年“零案發”,修剪、移植、補種綠化7萬平方米,新建健身步道1200米,新增車位1200多個……“七彩經驗”收穫了美麗家園,更凝聚了民心。
“一切為了老百姓,辦法總比困難多”
“我們這些老人像家人一樣受到愛護和照顧,生活在這裡是我最大的幸福。”70多歲的獨居老人閆阿婆由衷說道。馬老伯則直誇:“小區變好了,日子越過越舒心,這都離不開‘阿拉書記’的功勞。”
以“鐵腕”依法治理社群亂象的張學軍,對待居民始終秉持“居民就是自家人,居民事就是自家事”的初心,用心用情解決群眾煩心事。
就拿加裝電梯來說,銀一居民區的每部電梯背後都有一個故事。比如,有一棟樓的加梯徵詢卡在了一戶單位產權出租房住戶身上,租戶和單位都不願支付費用,張學軍便多方協調,最終將這家企業拉進居民區黨建“朋友圈”,以共建形式籌措加梯費用;另一棟樓,家住6樓的老夫妻加梯需求很迫切,已支付9萬餘元,卻因另一戶居民變卦需額外分攤8000餘元,已“掏空家底”的老人無奈,決定搬去子女家居住,張學軍得知後自掏腰包為老人墊資,該樓加梯得以順利簽約……如此種種,用他的話來說就是“一切為了老百姓,辦法總比困難多。”
讓居民們覺得自己小區很美好,是這位“小巷總理”不懈追求。
“小區很安全、小區環境好,又或是居民困難時有黨組織、鄰里拉一把,這點滴美好匯聚起來,就是我們基層工作者追求的善治。”張學軍誠摯地說。
“有事好商量”議事平臺,解決停車難等難題
美好家園的建設需要人人參與、共建共治,為鼓勵居民走出小家、走進大家,張學軍積極引導居民開展自我管理。
早在2014年,他倡導建立顓橋鎮首家社群民非組織“薔薇工作室”,以5位老黨員為核心,引導居民參與自治。法律志願服務團來了,知名法律專家組團,定期為居民提供法律諮詢和援助服務,營造學法、守法的氛圍。“九心”俱樂部也逐一建立,讓癌症患者、殘障人士、空巢老人、外來媳婦、退役軍人等各類人群都能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園”。為進一步豐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薔薇工作室”還引入顓橋鎮有名的“百姓劇社”,在“小區人演小區事”的氛圍裡進一步傳播法治故事。今年,文藝骨幹們還計劃排演一出三代社群工作者的初心故事,來迎接建黨百年。
在法治理念浸潤下,張學軍牽頭搭建起“有事好商量”議事平臺,把小區公共事務擺上檯面,共同出謀劃策,實現“我的社群我做主”。議事平臺解決了小區停車難、物業費調整等關係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問題。他還引導居民共商共量制定了小區“家法”——“三公約四制度”,每當有新居民入住時,還會舉辦一個頗有儀式感的歡迎環節:發放“家法”,進行宣誓,讓居民真正把社群當成自己家。
正是人間四月天,小區裡新闢出的“兵心林”“美心林”裡相繼種上了月季、繡球、晚櫻等各色花草,這是由“美心俱樂部”的新上海媳婦、“兵心俱樂部”的退役軍人們眾籌建成的一道風景線。“今年是建黨百年,我們定下了一個‘花園社群’的小目標,不僅要讓一年四季開滿花,更要建設家家和和睦睦、鄰里互幫互助的‘美麗七彩銀都’。”張學軍說。
作者:周淵
圖片:受訪者提供
編輯:周辰
責任編輯:何易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