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臺民眾擔心分不到新冠疫苗,島內專家:民進黨當局曾罵過世衛,先天條件比較差

由 費莫白竹 釋出於 綜合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張天行】新冠疫情蔓延全球,各方都在引頸期盼疫苗問世。自吹是“防疫模範生”的民進黨當局透露正積極與“新冠肺炎疫苗全球取得機制”(COVAX)平臺簽約,不過民眾對於未來能否得到疫苗實在不敢樂觀。

據臺灣《聯合報》16日報道,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稱,COVAX是世界衛生組織(WHO)下的平臺,主要是讓疫苗公平分配,臺灣很早就在談,希望儘快取得疫苗。他還稱,世衛組織在有些地方“沒做好”,但仍能維持平臺的公平性,“相信COVAX被政治影響比較少”,且臺灣已找律師與平臺談判,將選擇最有利的採購方式。

COVAX是“新冠病毒防治工具加速取得機制”下負責疫苗的單位,由全球疫苗與預防注射聯盟、流行病防範創新聯盟和WHO共同主導,宗旨在加速推動新冠疫苗的研發及生產,並確保世界各地可公平取得疫苗。臺大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根據發表於9月美國《自然》雜誌上的一份文獻稱,全球疫苗分配的公正優先分配模式可分為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目標為減少過早死亡;第二階段是減少經濟和社會的嚴重危害,優先分配物件是給貧困差距大及國民總收入損失降低較多的地區;第三階段目標為恢復到正常社會運作、終止小區傳播,因此要優先分配給疾病傳播率高的地區。

“太晚了”,臺灣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稱,臺灣與世衛組織關係尷尬,能不能談得成是一大問題,且COVAX平臺已有165個國家和地區加入,臺灣此時才談,想要買到疫苗,“恐怕也是最後的最後”。他直言,臺灣若在3個月前就積極與COVAX接洽,也許還有機會搶到疫苗,如今“晚人一步,恐形成外交障礙等”。臺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臺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稱,主控權不在自己手上,加上臺灣並非COVAX參與方,不太可能被列入優先名單,“即便分配到疫苗,數量也不會太多”。臺防疫學會榮譽理事長王任賢稱,雖然加入國際組織是取得疫苗的好辦法,但臺灣和世衛組織關係不佳,又曾經罵過人家,先天條件比較差。其次,國際組織會比較傾向於幫助貧窮的地區,富裕地區則要靠自己,臺灣算是比較富裕的,且疫情較輕,拿到疫苗的機率不高。

臺灣聯合新聞網稱,目前國際共有9支新冠疫苗進入第三期臨床試驗,其中4支為大陸、一支為俄羅斯,另外4支為歐美。但歐美疫苗中的3支屬於超高科技疫苗,臺灣沒有能力運送,“換句話說,如果不想買到大陸和俄羅斯所製造的疫苗,就只剩下一支歐美疫苗”。

民進黨當局此前曾寄望美國。8月,臺美簽署“醫療合作備忘錄”,但在談到新冠肺炎疫苗時,美國衛生部長阿扎表示,疫苗問世後會優先滿足美國需求,之後才會提供給國際社會,“並未明確說明,會給臺灣提供疫苗”。之後臺灣又想爭取英國阿斯利康授權臺灣生產,後來擔心該藥廠下的訂單量太大,會排擠臺灣常態醫藥生產,所以作罷。如今面對“何時拿到採購新冠疫苗的入場券”的質疑,陳時中回應稱,“臺灣有本錢等”。

王任賢回顧稱,當年H1N1暴發時臺灣好不容易有了1500萬劑疫苗,其中1000萬劑是國光拼老命研發出來的,500萬劑則是從境外買來的。然而即便臺灣出錢買,卻是等到疫情過了才得到。因此,臺灣必須自立自強,把目光放在自產疫苗的扶植。不過臺灣自產疫苗的前景,似乎也沒有那麼樂觀。據瞭解,國光生技、聯亞生技和高階疫苗都獲得臺灣“食藥署”核准進入人體臨床試驗,其中國光生技進展最快,8月已啟動一期人體臨床試驗,二期臨床試驗預計於11月開始。另外,“國衛院”與安特羅生技共同研發的新冠肺炎DNA疫苗,目前正在做動物試驗的安全性評估。前臺灣省家畜衛生試驗所所長劉培柏稱,自產疫苗連第一期人體安全試驗都尚無成績,和境外進度相比實在望塵莫及。聯合新聞網評論稱,臺灣應該具備新冠疫苗的研發實力,但測試、量產恐怕都不可能;不到500個確診病例,人體測試無法展開,“最怕入冬之後新冠病毒第二波狂襲,屆時要拿什麼來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