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賣掉400萬個,市值千億:盲盒為啥令人慾罷不能?

一年賣掉400萬個,市值千億:盲盒為啥令人慾罷不能?

嘟嘟的嘴唇、大大的綠色眼睛、金色的頭髮,近幾年,這個名叫Molly的玩偶真的是火慘了!

火到什麼程度呢?

僅2019年一年就賣出400萬個,銷售額近4.56億元;就在上月中旬, Molly背後的母公司“泡泡瑪特”港股上市,成為“潮玩文化第一股”。

33歲的王寧,作為公司創始人,一夜間成為河南第二富。

一年賣掉400萬個,市值千億:盲盒為啥令人慾罷不能?

十年前,“泡泡瑪特”還是一個連年虧損的雜貨鋪,如今成為年賺4億多的上市公司;華麗轉身的背後,“泡泡瑪特”似乎找到了一個財富密碼,而這個財富密碼,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主題——盲盒。

一年賣掉400萬個,市值千億:盲盒為啥令人慾罷不能?

什麼是“盲盒”?

顧名思義,就是事先看不到裡面是什麼內容的盒子,盒子上也沒有標註,只有你買完拆開,才能知道里面是什麼鬼。

“泡泡瑪特”核心產品Molly盲盒,開啟以後,就是隻有幾釐米高的Molly袖珍擺件。

一年賣掉400萬個,市值千億:盲盒為啥令人慾罷不能?

就是這樣的一個小玩具,撬動了一個千億市場,甚至成為了“Z時代”年輕人的社交貨幣。

2020年兒童節,拼多多資料統計顯示,十大熱銷榜上,盲盒排第二。每年有20萬玩家,一年在盲盒上花費過萬;有些瘋狂的消費者,一年甚至要花上百萬。

一年賣掉400萬個,市值千億:盲盒為啥令人慾罷不能?

B站上,有千萬播放量的拆箱影片;鹹魚有各種各樣的盲盒魚塘,他們發帖互動和交易,形成了一個社交圈。

有人說,盲盒是智商稅,有人說盲盒賭博。這個小小的盲盒玩具,究竟有著什麼樣的魅力,讓無數年輕人慾罷不能,心甘情願為之買單?

其實,賣什麼不重要,怎麼賣才是關鍵。

一年賣掉400萬個,市值千億:盲盒為啥令人慾罷不能?

緣起:被精心誘發的好奇心!

電影《阿甘正傳》裡有一句話: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也不知道下一個吃到的是什麼味道。盲盒亦是如此,在你開啟之前,你永遠不知道里面藏了什麼。

一年賣掉400萬個,市值千億:盲盒為啥令人慾罷不能?

這種未知和不確定性,往往是最吸引人的,讓無數人趨之若鶩。

很多人都說,這是盲盒的關鍵魅力所在。然而,要我說,這還遠遠不夠。

試想,你都不知道有“盲盒”這個東西的存在,你會買它嗎?

就像,我的一些朋友,我問他們,你知道盲盒嗎?

他們一臉懵逼。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會買盲盒嗎?

答案是:不會。

想要使用者做出購買行為或者意圖,首先使用者腦子裡必須有相應的概念。

所以,以盲盒發家的“泡泡瑪特”,做了一件事——曝光。

所謂曝光,就是讓一件東西或者事兒,反覆出現在某些人的視野中,當你越熟悉,你就會越喜歡,也越偏向於購買它,這就是心理學裡面的“曝光效應”。

我們先來看一個故事。

2015年,一幅《阿爾及爾的女人》,被拍出1.79億美元,重新整理了世界藝術品的拍賣成交價記錄,而畢卡索也當之無愧成為了世界上最值錢的畫家。

然而,年輕時候的畢加索,隻身闖蕩巴黎,卻是個寂寂無名,連一幅畫都賣不出去的新人小白。

不過天才就是天才,從來不按常理出牌。

他僱了好幾個大學生,讓他們每天到巴黎的各大畫店繞來繞去,離開畫店之前,故意問老闆這些問題:

請問,你們這裡有畢加索的畫嗎?

請問,哪裡能買到畢加索的畫?

請問,畢加索到巴黎來了嗎?

一開始,老闆沒當回事,次數多了,畢加索這3個字就變成巴黎畫店老闆們最陌生卻也最熟悉的畫家。

最後,畫店的老闆到處詢問:哪裡買得到畢加索的畫?我想要進一些來賣。

這個時候他們對畢加索已經感到無比好奇。

畢加索見時機成熟,就帶著自己的畫作,出現在巴黎各大畫店。

這時,畫店老闆已經被畢加索的妙招餵養成了一匹匹餓狼,飢不擇食地撲上前來。片刻之間,畢加索的畫便搶售一空,他也因此一炮而紅,成為當之無愧的畫壇新秀。

畢加索,從寂寂無名到一戰成名,靠的並不僅僅是畫工,還有其天才般的行銷能力。而這其中,“曝光效應”和人的好奇心理,功不可沒。

盲盒亦是如此,畢竟“泡泡瑪特”也才從三年前開始盈利。

色彩鮮豔,傲嬌可愛的Molly形象,本身就深受年輕女孩子喜歡。再加上盲盒的“盲”所帶來的神秘與不確定性,於是就有了開箱時的緊張與期待,隨之而來的是開箱後的激動和失望。

一年賣掉400萬個,市值千億:盲盒為啥令人慾罷不能?

這一系列的情緒變化,就會誘發傳播,這在當下有一個新的詞,叫“種草”。

這種好玩的事物,大家就會在原本他們就活躍的平臺“種草”傳播,比如小紅書、朋友圈、B站等。於是一傳十、十傳百,越傳越廣。

你看到,A同事的辦公桌上,擺上了一個可愛的Molly。

接著,你看到,B閨蜜梳妝檯上,也放了個Molly。

這玩意兒到底是什麼?你的好奇心產生了。

有天晚上,刷著朋友圈,看著某個朋友盲盒開出了隱藏款,在鹹魚上賣出了好幾千。你更好奇了。你開啟淘寶,搜了一下,哇,銷量這麼高,而且也才30多塊錢。

於是,買它,買它。

至此,盲盒的世界,第一步算是踏進去了。

看到了吧,身邊朋友和網際網路無處不在的“種草”曝光和盲盒本身的不確定,缺一不可。因為被種草,你開始好奇;因為“盲”,你覺得好玩,願意分享。

於是,你被別人種草,也種草別人。別人誘發了你的好奇,你也誘發別人的好奇。

第一步算是踏進去了,那怎麼樣才能讓你越陷越深呢?

於是,“泡泡瑪特”又搞了第二招,出系列新品。

一年賣掉400萬個,市值千億:盲盒為啥令人慾罷不能?

追逐:追求完型,是人類的天性。

18世紀,法國大哲學家丹尼斯·狄德羅收到了朋友送他的一份禮物,是一件質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睡袍,狄德羅非常喜歡。

然而問題來了,當他穿著華貴的睡袍在書房走來走去時,總覺得傢俱破舊不堪,跟他身上精良的睡袍不搭。

於是,為了與睡袍配套,家裡舊的東西全部更新的一遍,終於跟那件睡袍搭上了。

這就是心理學裡面著名的“狄德羅效應”,或者“配套效應”。專指人們在擁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後,不斷配置與其相適應的物品,以達到心理上平衡的現象。

這跟盲盒又有什麼關係呢?

我們還是以“泡泡瑪特”的Molly為例。

為了讓你一直剁手,它會不斷的更新新系列。比如現有的水果系列、藝術大師系列、婚禮系列,等等。一個系列,有12個,組成了兄弟姐妹。

一年賣掉400萬個,市值千億:盲盒為啥令人慾罷不能?

當你購買一個盲盒,獲得了你人生中第一款Molly擺件,把它擺在你的桌子上,每天可能都會看幾眼,甚至是拿起來摸摸。你心裡想著,它其實還有很多其他兄弟姐妹的,就這一個孤零零的,好像很不搭。

就像有使用者說的,“人家有8個兄弟姐妹,你非要拆開,你不覺得特沒意思嗎?我還是喜歡全家福,都在最好。”

在“配套效應”的驅使下,你繼續買、買、買,湊齊一個系列都不罷休。並且,人類自古以來都有一種“集齊”的執念。

一年賣掉400萬個,市值千億:盲盒為啥令人慾罷不能?

(小浣熊裡面的水滸卡)

就像動畫片裡集齊七顆龍珠,就可以召喚神龍,實現願望。

無論是從影視作品中,經常設定的集齊某些寶物,可以開啟寶藏,或者獲取什麼絕世秘籍。還是到我們小時候,為了集齊水滸卡買小浣熊乾脆面,再到風靡朋友圈的支付寶集五福。

“集齊”漸漸形成了一種集體無意識,用潛移默化的力量,驅使著人的行為。

一年賣掉400萬個,市值千億:盲盒為啥令人慾罷不能?

堅持:多變獎勵機制,多巴胺的迷藥。

集齊一個系列並不算難,從鹹魚裡面換購,或者買一箱都能集齊。然而還是有不少玩家,花費數萬一箱一箱往家搬。

這就不得不說盲盒公司的第三個殺手鐧——盲盒中的限量隱藏款。

新年伊始,很多人開始立flag。也不知道大家去年立的flag,完成了多少KPI。

在如何讓一種行為習慣持續下去這件事上,很多人真的是,嘗試了各種方法。

有人懸樑刺股,有人打雞血喊口號,有的人交錢打卡,讓別人監督自己。

有的人靠毅力,結果壓抑了自己的慾望,痛苦不堪。

其實這件事,早在70年前,就已經有了答案。

著名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斯金納,用自制的斯金納箱,進行一系列實驗。

實驗1:

他將小白鼠,放進了帶有操作杆的籠子,只要按壓操作杆,小白鼠就能得到食物。

一開始,小白鼠啥也不知道,在籠子裡亂竄,無意中碰到了操縱桿,得到了食物。幾次之後,小白鼠發現了壓操縱桿和獲得食物二者之間的聯絡,於是它一直按壓,直到自己吃飽了,就不再按壓了。

實驗2:

斯金納做了一個小小的改變,將按壓操作杆,就掉食物,改為每1分鐘後,按下按鈕才會掉落食物。也就是中間必須間隔一分鐘。結果發現,一開始小白鼠會一直按壓,後來,就學會了每間隔一分鐘再按壓。

實驗3:

斯金納又對實驗進行了改變,將間歇固定式,變成了隨機性掉食物,也就是,有時候按一次,就能掉下食物,有時候按下很多次,才能掉食物。結果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小白鼠一直在按壓操縱桿。

由此斯金納認為:人的一切行為幾乎都是操作性強化的結果,人們有可能透過強化作用的影響去改變別人的反應。所以,讓一個行為習慣堅持下去的從來不是什麼毅力、決心,而是強化、獎勵,並且還得是隨機性的獎勵。

再來看盲盒。

盲盒的隱藏款抽中機率只有1/144,有的特別款機率更低,比如Molly系列的西遊金色特別款,抽中的機率只有1/720。

因為稀有,所以價值極高,不僅能引來大家的羨慕,產生心理優越感;還能賣出高價錢。

在鹹魚的交易市場,隱藏款的盲盒,已經從59元漲到了2390元,價格狂漲39倍。為此還催生出瞭如火如荼的“炒盲盒”熱。

一年賣掉400萬個,市值千億:盲盒為啥令人慾罷不能?

根據鹹魚的官方資料,盲盒二手交易已經成了千萬級產業,玩家們,對各種限量的盲盒趨之若鶩。

一個系列的盲盒玩偶有12個,每一個都不一樣,再加上還有高價值的隱藏款。

這種幾乎無窮多變的獎勵機制,是盲盒商家吸引買家買、買、買的決勝法寶。

而身在其中的玩家,像不像斯金納箱裡的小白鼠?

他們期待抽中他們想要款,就像是按壓操縱桿時候的小白鼠,不知道這次會不會掉下食物,只能拼命的按壓按,說不定下一個就有了呢?

而拆盲盒時的緊張與期待,開啟盲盒瞬間是失落還是驚喜,形成了強烈的情緒體驗。他們抽的不是盲盒,而是那抑制不住的多巴胺迷藥。

在新聞裡,“北京夫妻盲盒4個月花掉20萬”、“60歲的玩家一年花70多萬購買盲盒”、“9歲女孩2年間購買盲盒超4千元”……

一年賣掉400萬個,市值千億:盲盒為啥令人慾罷不能?

當盲盒變成了盲目,傾家蕩產也要趨之若鶩,那個可愛的傲嬌小女娃Molly,也不再是心靈的慰藉,而是把你推向地獄的小惡魔。

尤瓦爾·赫拉利說,在今天,你聽從內心的聲音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危險,因為你不知道你內心的需求。

你的聲音不過是一些洗腦術和廣告,悄悄地植入到你的內心,你想要的其實是別人想給你的,但你自己是不知道的。

盲盒,不過是商家利用心理學、利用人性的弱點,製造出來的套路罷了。

-END-

策劃:M T

作者:痞子威

編輯:番 薯

設計:昊 昊

(文中所有圖片均來源網路,侵權可聯絡刪除)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4000 字。

轉載請註明: 一年賣掉400萬個,市值千億:盲盒為啥令人慾罷不能?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