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講壇舉辦“你好,我的城——新時代人民城市建設面面觀”系列講座第三場
新民晚報訊(記者 宋寧華)國際風範與東方神韻的相得益彰,城市文脈傳承與時代潮流的融合共生,紅色基因與創新開拓的一脈相承,江南文化在城市肌理的浸潤滋養……上海魅力讓人們著迷,“上海”也已然成為了獨一無二的文化IP。
時代浪潮之下,上海城市精神與文化如何堅守、更新和生長?世界舞臺之上,怎樣講述“上海故事”,詮釋“上海精神”,演繹“上海精彩”?昨天,由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的東方講壇“你好,我的城——新時代人民城市建設面面觀”系列講座舉辦第三場——怎樣的上海,更“上海”。邀請著名導演滕俊傑、知名學者李天綱、青年文學評論家金理,分享他們的理解與探索。除現場聽眾,講座還進行了線上直播,線上觀看人數達12000餘人。
圖說:東方講壇舉辦“你好,我的城——新時代人民城市建設面面觀”系列講座第三場。市社聯供圖
既全球化又本土化
李天綱教授指出,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海派文化”這個概念被提出,到後來的“海納百川”,經過近40年的實踐,人們還應該思考,除了海納百川,還應該再多做些什麼讓上海更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中華文化是由中國不同地區文化構成的複合體,讓上海文化“更上海”體現的就是中國文化的多樣性。“海納百川”出自林則徐的對聯,上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但很多人不知道這副對聯的下聯是“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李天綱認為,處在當下,面向未來,既要“海納百川”,也要重視“壁立千仞”,即上海要守住自己優秀的文化傳統與豐富的文化遺產,並加以修復、改造、更新和利用,讓更多現代的上海人瞭解“古代的上海”,把全球化和本土化結合起來。既全球化又本土化的上海,才會更“上海”。
青年文學評論家金理透過兩個文學案例,與聽眾分享上海青年人如何尋覓這座城市的歷史記憶,如何來想象和規劃這座城市和他們生活的未來。一個例子是青年作家周嘉寧在《浪的景觀》中的“城市考古”,體現了青年人對城市記憶的喚醒與再發現,城市召喚著青年人創造性、能動性,而青年人裹挾著這種創造性、能動性和主動性,生機勃勃地投入到城市生活中。第二個文學案例是備受國際關注的90後作家王佔黑與其作品《小花旦》。金理認為,《小花旦》中描繪了上海爺叔的社群與市井生活,讓人們走進了上海人的生活世界,在被人們所忽略的社群日常裡,看到了這座城市與市民的生活活力、豐富性和內在的尊嚴。
圖說:東方講壇舉辦“你好,我的城——新時代人民城市建設面面觀”系列講座第三場。市社聯供圖
上海文化“走出去”要有自信
著名導演滕俊傑曾多次帶隊赴海外推廣中國傳統文化,並引起了巨大的國際影響。他認為,文化交流是人類精神財富的共享、陌生群體情感的融通、繽紛才華的展示、和平意願的表達。文化外交、文化“走出去”永遠是國與國之間關係的潤滑劑、先行者、共鳴箱,有時還是非常有效的和解碼。而上海文化“走出去”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部分。其次,上海文化“走出去”要有自信,也完全有自信。因為上海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澱,更有改革開放40年斐然的文化成果。此外,向世界展示上海文化,要“走出去”,更要“走進去”,即走進國外主流人群、主流場所和主流媒體。關於上海文化如何“走出去、走進去”,滕俊傑給出了3個關鍵詞:真實、藝術、創新。腳踏實地,“超越匆匆步履”,做有情感連線的深度表達;用最高的藝術水準和先進科技,展示上海文化的最優秀成果,實現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對話;在內容與表現形式上不斷探索創新,體現上海這座城市的創造精神和天下格局的意識。
主題演講結束後,3位嘉賓還就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文脈傳承如何面向青年一代、科技賦能怎樣助力文化走出去、當代青年與城市的情感聯結等問題展開了精彩交流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