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災難當中,洪水、地震讓人望而生畏,《書·堯典》便記載: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由此可見洪水給古人留下了深刻影響,根據史料記載,從公元206年只1949年,全國發生了較大洪澇災害1092次。
三峽是由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組成,位於重慶市到湖北省宜昌市之間的長江干流上,三峽水電站是全世界最大的水電站,也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大型的工程專案,光是修建投入資金就達到了954.6億元,後續也是投入近千億資金。
三峽水電站是在1994年正式開始動工,98年特大洪水發生時,三峽還未完工,直到2009年才正式落成,耗時近15年之久,自從三峽開始修建,一直都飽受爭議,但從長遠來看,三峽的修建是必然的。
首先三峽,具有防洪能力,面對特大洪災,三峽可以阻擋長江中下游的洪水,將受災面積控制到最小,而三峽蓄水能力,又可以防止特大幹旱時期,長江一旦進入乾旱期,就會出現斷流,這對兩岸周邊居民用水就造成了很大的困擾,三峽可以在乾旱中向下遊放水,緩解旱情。
其次,三峽的經濟效應還是體現在發電上面,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在電能還沒有普及之前,煤炭是家用能源之一,在供電緊張時,煤炭價格一路飆升,而且煤炭是不可再生資源,大量使用煤炭還會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
從能源、價格、環境上來看,三峽的修建可以徹底解決這個問題,水電站大壩高185米,蓄水高175米,水庫長600餘公里,安裝了32臺單機容量為70萬千瓦的水電機組,2010年7月,三峽水電站突破了日發電量4.3億度。而1949年,中國總髮電量才43億度,這是一個飛躍的進步。
這最後就是航運,自古以來長江三峽下游湍急,李白曾用:“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來描述三峽的水流,未修建三峽之前,就算是上游,也僅僅可通行三千噸級的船舶。
三峽落成之後,水勢得到了控制,萬噸級的船隻可都可以從上海直通重慶,如今三峽成了中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在推動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它也成為了全世界清潔能源的生產基地。
根據統計,自從三峽大壩正式啟動之後,每年就能夠創造400億的利潤,前幾年的創造的利潤已經遠遠超過了當年花銷用的錢,短短十年最低就創造了4000億,但這對三峽來說只是一個數字。
隨著中國不斷的發展,用電量會越來越大,三峽的重要性也將體現出來,它將成為中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