濫建“文化地標”,實質是在破壞文化

為切實加強大型城市雕塑建設管理,堅決治理濫建巨型雕像等“文化地標”現象,近期住建部會同有關部門對媒體和群眾反映強烈的一些專案進行了調查。近日住建部網站對湖北省荊州市巨型關公雕像專案和貴州省獨山縣水司樓專案進行了通報,要求堅決杜絕濫建“文化地標”等形象工程、政績工程。

關公義園位於荊州古城東南側,佔地面積達228畝,而作為目前全球體量最大的青銅雕像,58米高、1200噸重的關公雕像則是關公義園的一大亮點,一度被當作“荊州旅遊的新地標”。但4年多過去了,遊客和市民卻不買賬,經營慘淡。

濫建“文化地標”,實質是在破壞文化

圖為湖北省荊州市巨型關公雕像

與慘淡經營相伴的是,關公文化展示中心未經過消防驗收營業,且關公雕像基座正在沉降。更有報道指出,關公雕像從一開始就是違建。荊州市城管委曾於2019年向關公雕像投資建設方下發《關於限期改正關公聖象基座雕像違法建設的函》,責令該單位於2019年9月30日前予以整改。但發函一年多了,荊旅集團並未向該委反饋整改情況。

本身就是違建,而且雕塑基座正在沉降,其中的安全風險不言而喻。等著這座巨無霸雕像的,很可能只有拆除。但一拆固然乾淨,其中會有多少資源被白白消耗?

與荊州關公雕像相比,貴州省獨山縣水司樓的氣魄更為宏偉。水司府堂於2016年9月開工興建,總建築面積60000平方米,樓高99.9米,進深240米,共24層的大型全木質框架榫卯結構建築,被稱為“天下第一水司樓”。該專案對外宣稱,建成後有望申報三項吉尼斯世界紀錄:世界最高琉璃陶建築;世界最高水族、布依族、苗族民族元素建築;世界最大牌樓……

濫建“文化地標”,實質是在破壞文化

圖為貴州省獨山縣水司樓

當下關公雕像可能只有拆除,水司樓則淪為了爛尾樓,因為獨山縣每年財政收入不足10個億,而水司樓的修建已經花費了近2億元。現在住建部對兩地點名進行通報,雖然僅僅只有兩例,但已經可以看出,一些地方不顧實際,濫建“文化地標”到了何等瘋狂的地步。

巨型城市雕塑要拆,花費近2億元的水司樓爛尾,當然不能以一句簡單的“交了學費”敷衍過去,必須找到癥結。其中最重要的無疑是兩個問題,一是為什麼一些地方熱衷建造“文化地標”,二是對不顧實際的濫建行為,有沒有制衡的力量?

文化地標是城市精神的載體,同時又參與著城市文化的塑造。一個有歷史積澱的城市,總有幾處能代表自己文化的建築,提到某個地標就會想到某個城市,就像故宮之於北京,中山陵之於南京,杜甫草堂之於成都,雷峰塔之於杭州。文化地標,要麼含有歷史的韻味,要麼具備文化的意義,而且總是與它所在的城市和諧相融。

然而當下一些地方建設文化地標卻有一個顯著的特徵,即力求奢華。無論是以“全球最大”為賣點的關公雕像,還是號稱“天下第一”的水司樓,建設之初就直奔“全球最大”、“天下第一”的頭銜而來,為此而不顧財力甚至也不怕違規,殊不知類似頭銜與歷史和文化風馬牛不相及,又如何有希望成為新的文化地標?

不追求歷史的韻味,不注意文化的意義,一味在外觀的高大上努力,使得一些地方竭盡財力打造的所謂文化地標雖然奢華,卻一點兒也不文化。住建部通報即指出,巨型關公雕像破壞了古城風貌和歷史文脈,水司樓則破壞了自然景觀風貌。顯而易見,這樣的建築和它所在城市實際是一種衝突的關係。它們不但不是文化地標,而且根本上是在破壞文化。

盲目舉債打造水司樓的地方官員已經受到了查處。正如住建部所指出,將建設文化地標當作個人政績工程、形象工程,是一些地方不顧實際也要大建文化地標的重要原因。當打造水司樓的地方官員被依法查處而受到千夫所指的時候,更需要思索,一個明顯脫離實際的專案為什麼會在當地暢通無阻?

防範文化地標成為權力美學的產物,重點當然還是要放在對權力濫用的警惕和遏制上。

【來源:南方都市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606 字。

轉載請註明: 濫建“文化地標”,實質是在破壞文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