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目標“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是什麼水平?

【文/觀察者網 熊超然】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於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舉行。

根據《公報》,會議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其中包括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何為“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光明日報》曾於2003年刊發一篇題為《怎樣界定“中等發達國家”》的文章,其中出現三種方案:

一是採用世界銀行所列的“中收入”國家水平作為中等發達國家。此概念偏向於以收入水平作為衡量的標準,與“現代化”內涵有相當的距離,“中收入”國家和“中等發達”國家,不屬於同一意義下的規定範疇;

二是列出世界公認的發達國家名單,依照其發達程度進行自高到低的排序。在排序中,去掉序列中的前5名和後5名(此做法帶有較大的“人為”成分),將剩下國家的綜合狀況進行平均,然後用各項平均值代表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

三是列出當代全部發達國家的名錄,依照8個指標大類(即人口發展指標、經濟發展指標、社會發展指標、生活質量指標、教育水平指標、創新能力指標、資訊化程度指標、生態化程度指標),將所列名錄中每個發達國家逐項指標的平均值填入,再應用特別設計的演算法求出這些國家的“總平均集合”,來代表“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其中,第三種定義在專家看來“從實用的角度出發,比前述兩種具有更多的優點,而且避免了人為的、主觀的諸多弊病,相對而言,具有更大的合理性”。儘管也有專家指出,從嚴格的統計意義上分析,它也有許多不完善之處,但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還是建議採取此種界定。

而中等發達國家的人均GDP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數值,而是動態的逐年有所變化。即我國要達到的中等發達國家人均GDP水平是指未來的中等發達國家人均GDP水平,而不是固定不變的參照過去或最近某一年的標準。

根據全球一些機構的認定,發達國家也是有差別的。按照標準來看,人均GDP超過2萬美元,算是步入到發達國家的行列,但這個標準僅僅是“最低標準”。

而中等發達國家的標準,人均GDP要達到4萬至6萬美元左右;高等發達國家的人均GDP,需達到8萬美元左右。如今,全球有約30個國家的人均GDP超2萬美元。

雖然我國目前穩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位置,但由於人口眾多,我國人均GDP也因此會被拉低。和很多發達國家人均GDP相比,我國還存在一些差距,不過近年來這種差距正不斷被縮小。

根據國家統計局今年1月17日對外公佈的資料,2019年全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為99.0865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首次站上1萬美元的新臺階。

此外,從2019年的資料來看,中國(不計港澳臺)有14座城市跨過了人均GDP2萬美元這一門檻,覆蓋超1.4億人口。

新目標“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是什麼水平?

今年1月,國家資訊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王遠鴻分析認為,人均GDP增加,代表可支配收入也在增加。收入決定消費,這就意味著中國消費規模還將持續整體擴大,消費升級也可以持續推進。

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實現“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廣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形成推動發展的強大合力。要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健全規劃制定和落實機制。要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要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積極營造良好外部環境,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和人類命運共同體。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518 字。

轉載請註明: 新目標“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是什麼水平?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