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潤秋:正在研究《國家公園法》等,防止自然保護區破碎化

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 馬瑾倩)《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第一階段會議於10月15日閉幕。在10月15日晚舉行的新聞釋出會上,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回應記者提問時表示,針對部分自然保護區存在破碎化的問題,中國正在研究《國家公園法》《自然保護地法》,透過一系列措施提升保護區的質量。

黃潤秋說,中國的自然保護區確實存在破碎化的現象,但不存在大多數保護區都已經破碎化的問題。中國圍繞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有一套非常嚴格的法律制度體系,在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和緩衝區,人類活動受到嚴格禁止,包括採礦、水電開發、交通基礎設施、大規模種植,這些在保護區的核心區和緩衝區都是不允許的。即使在試驗區,這些活動也受到嚴格的掌控,如果確實無法避讓,要進行科學的評估,採取有效的措施,比如修建相關的野生動物通道以及生態廊道,避免保護地的破壞,防止保護區的破碎化。

他表示,一些自然保護區確實存在破碎化的問題,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違法違規的開發建設,二是在保護區建設之初,科學認證不夠,或是受到行政區劃的影響。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正在採取一系列措施,確保有效提升保護區的質量。”黃潤秋進一步稱,一是透過修訂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加強嚴格管理和保護措施。“我們正在研究《國家公園法》《自然保護地法》,推動修訂《自然保護區條例》等行政法規。”他說,中國將進一步加強分割槽管控的措施,建設空天地一體化的監測網路,定期開展保護成效的評估,確保公眾參與和資訊公開。

同時,中國嚴格執法監管,嚴厲打擊違法違規的行為。2017年以來連續5年針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破壞的行為開展了專項執法行動,將保護地裡採礦、採砂、工礦企業等作為重點執法的物件。到2020年,生態破壞影響較大的重點問題的整改完成率達到92%。

中國正在加快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透過整合各類有交叉重疊的自然保護地,最佳化相鄰的自然保護地,加強保護地的管理。“特別是對被分割破碎化的保護地、孤島化的保護地,透過這些措施加強它的連通性,形成比較完整的保護地體系。”

黃潤秋說,重大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工程也將增加保護地之間的聯通性,野生動植物的生境正在持續改善,大熊貓、東北虎豹的棲息地活動範圍也在不斷擴大。

新京報記者 張璐 馬瑾倩

編輯 馮雅君 校對 劉軍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954 字。

轉載請註明: 黃潤秋:正在研究《國家公園法》等,防止自然保護區破碎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