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四方機制”成不了反華聯盟

作者:丁隆 張菡文

美國、印度、以色列和阿聯酋四國外長日前舉行的一場線上會議引發廣泛關注。四國外長據稱探討了政治合作、貿易便利化和海上安全等議題,而一些國際媒體則將這場會議視為“新四方安全對話”或“中東版四方安全對話”的揭幕儀式,認為美國拼湊的印太版四方機制正延伸到中東。

“中東四方機制”成不了反華聯盟

這個所謂“新四方”的國家最近互動頻繁,四國關係也的確非同一般。美國與其餘三國均為盟友或夥伴,印度與阿聯酋關係淵源深厚,印度人在阿聯酋是最大群體,佔該國總人口的1/3。印度與以色列的合作歷史久遠,並已升級到高階軍售領域。在特朗普政府撮合下,阿聯酋與以色列簽署“亞伯拉罕協議”,實現關係正常化,兩國關係目前正處於蜜月期。

對於建立這個機制,四方都給出了諸如促進能源、氣候、貿易和地區安全等領域的合作等看似充分的理由,甚至寄望其成為“亞伯拉罕協議”的擴充套件版,在宗教共存方面發揮作用。然而,四國間本已經有密切的雙邊合作,建立這個新機制的必要性便遭到質疑。特別是這個機制由美國坐鎮主導,印度從中穿針引線,美印兩國將反中遏華的小圈子、小團伙延伸到中東的圖謀便昭然若揭了。

拜登上臺以來聲稱將回歸“多邊主義”,但美國並未迴歸既有的國際多邊機制,而是糾集盟友另起爐灶,搞新的合作機制,封閉性、排他性是這些機制的共同特徵。其實質是美國為了一己私利在全球多個區域拉山頭、搞小圈子,且目標均指向中國。從強化“五眼聯盟”、建立印太四方機制,到最近與英國和澳大利亞建立“盎格魯-撒克遜”的AUKUS聯盟,莫不如是。而中東“新四方”便是美國“圈子多邊主義”的最新動作,美國想以此把中東作為中美博弈的新場域,在中東排斥和擠壓中國。

美國頻繁組建小圈子,實際上是用機制化的手段迫使盟友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將盟友逼入尷尬境地。一是因與美國關係親疏遠近不同,盟友之間產生間隙;二是強人所難,給那些同時與中國關係友好、合作緊密的盟友或夥伴國家出難題,阿聯酋和以色列便深受其害。近些年兩國與中國關係發展勢頭強勁。中國與阿聯酋高層互訪不斷,雙方在能源、通訊、疫苗實驗和合作生產等方面互利合作發展迅速,成果豐碩。美國卻不顧阿方“向東看”發展對華關係的合理訴求,企圖壓制中阿合作發展勢頭,甚至以停售F-35戰鬥機相要挾,責令阿方拆除華為5G裝置。以色列的情況也是如此,中國公司在以建設的大型基礎設施專案遭到美方持續阻撓,美國還試圖迫使以色列在涉疆議題上加入反華陣營。

儘管美國費盡心機,但其在中東拼湊反華聯盟的陰謀不會得逞。首先,反華不符合阿聯酋和以色列的利益。阿聯酋和以色列是“一帶一路”倡議的堅定擁護者和參與者,也是重要的受益方。雖然兩國在安全上依靠美國,但在經貿方面對華依賴不斷上升,兩國都認為發展對華關係是經濟長遠發展的保障。如果中美成為一道“選擇題”,它們將無法作答。中國與兩國相互依賴與日俱增,與中國脫鉤對它們而言無異於斷送國運。美國都無法做到與中國脫鉤,卻要求盟友這樣做,不會得到它們的響應。即使迫於美方壓力,它們有可能在一時一事上做出傷害對華關係的錯誤決策,但不會整體上倒向反華陣營。最近,以色列糾正錯誤決定,拒絕在聯合國涉疆問題反華提案上簽字,便是例證。

其次,兩國以及其他中東國家都歡迎中國在中東發揮更大作用。中國中東政策的宗旨是以發展促和平,透過互利合作,構建與中東國家的命運共同體。中國不在中東搞勢力範圍,不搞“拉一個打一個”那一套,而是積極勸和促談,推動中東實現長治久安。中國的中東外交不針對第三方,從不把中東作為中美博弈的場域。因此,中東國家深知美國在中東搞反華聯盟是冷戰思維作祟,認為中國是促進中東和平發展的積極力量。因而反對美國在中東排擠中國的行為,不願成為中美博弈的受害者。

第三,即便美方想主導搭建中東版“新四方”,這個機制也將陷入中東紛繁複雜的固有矛盾之中,讓加入其中的國家處境尷尬。同時,也將影響其延展性和實際效力,最終不會對中東局勢形成實際影響力,還將分化中東國家,製造新的矛盾。

第四,作為從中東收縮的配套措施,美國企圖以中東版“新四方”等新機制、新圈子為抓手,維持對中東事務的掌控力。但顯而易見,在複雜動盪的中東,美國耗費巨資、直接干涉都未能實現的目標,靠這些軟機制更無法達成。

中東版“新四方”若不具有排他性、不針對第三方,正常的合作機制和議程無可厚非,有關國家透過新機制加強與美國盟友或夥伴關係的訴求也並不新鮮。但如果這樣的機制淪為美國和印度的地緣政治工具,則將難逃失敗命運。(作者分別是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教授、研究實習員)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844 字。

轉載請註明: “中東四方機制”成不了反華聯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