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防控一線,有一群人,他們身著紅色馬甲、白色防護服、藍色隔離服,他們步履堅定,共同“逆行而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社群志願者。
遊興海說,當他在朋友圈、在身邊看到一張張滿是勒痕的臉、一雙雙被消毒水侵蝕到發白開裂的手,一個個蜷縮在桌子上、地上、牆角休息的身影時,他內心被深深觸動了。他決定加入他們。
遊興海是一家網際網路傳媒公司、餐飲公司的負責人,新冠疫情暴發以來,他多次參與疫情防控工作,向多地定向捐贈物資和愛心餐,並透過公司網際網路平臺,以圖文、影片、海報等形式,積極宣傳成都本土防疫正能量,釋出闢謠圖文、影片多達100餘篇。
他曾獲得2020年成都市委統戰部“疫情防控先進個人”、四川天府新區“疫情防控先進個人”、四川天府新區華陽街道“疫情防控先進個人”等榮譽,公司黨支部也被成都市委組織部通報表揚為“疫情防控先進集體”。以下是他的戰疫日記——
▲遊興海
8月30日
第一天,終於知道什麼是“一站到底”
以前參與防疫工作,都是在“大後方”,這次有了當志願者的想法,我很快聯絡了公司黨支部書記,請求參與到一線的防疫工作中去。
經過協調,我被安排到了華陽街道的一個核酸檢測點位當掃碼錄入員。因為是第一次在一線當志願者,心裡特別緊張,畢竟病毒兇猛。怕“中招”,更怕不會使用掃碼檢測系統,給團隊添麻煩。不曾想,第一天,志願者工作就給我來了一個“下馬威”。幹了三個多小時,終於知道了什麼是“一站到底”,不能上大小號,大雨讓防護服內外冰火兩重天,無法想象一線人員夏天是怎麼過的。
▲第一天在核酸檢測點
最讓我感觸的是,掃碼時市民的一聲謝謝,內心都會覺得有點滴的溫暖和肯定,當時我就下定決心,以後再去做核酸檢測,我也要給每個一線工作人員真誠地說一聲:“謝謝”。
第一天在我的感慨中結束:腰不行了。
8月31日
“相當簡單”變成“真不容易”
有了第一天的打底,讓我對志願者工作有了初步的認知,從之前認為的“相當簡單”變成了“真不容易”。
今天的志願工作“豐富多彩”,一上崗就來了棘手的任務,小區被臨時管控,需要在小區內設定“鐵馬”,我換上紅馬甲就立馬參與了進來。因為長得高大,我被安排從貨車上搬運“鐵馬”,上面的鐵鉤把我雙手割傷,到現在都還沒好。搬運完後,回到小區臨時防控指揮部,就看到一位“大白”趴在桌子上睡著了。她一定是累壞了吧。
▲一位“大白”趴在桌上睡著了
剛剛休息了一會兒,核酸檢測就開始了,大家馬上開始“換裝備”,投入到掃碼錄入的工作中去。不知不覺,我又站著掃了三個小時的碼,當天氣溫上升,穿著密不透風的隔離服,掃到後來十分疲憊,不斷拿手錘自己腰,終於“戰友”來接我的班了。
▲日常盒飯
我慢慢體會到了基層社群工作人員的不易。平時嫌棄的盒飯,在此刻,也讓我的味蕾覺得無比香甜。
9月1日
最“硬”一仗,在近6000人的小區“奮戰”
今天,成都進行全員核酸檢測,也是我“參戰”以來最“硬”的一仗。
原本做完兩天已經超出了我的計劃,8月31日晚,我將參與一線防控的資訊發在了群裡,大家紛紛鼓勵和點贊,舒悟看到群裡訊息後第一時間聯絡我,也申請到一線。就這樣,我、舒悟、李強三人9月1日一早就來到了華陽某風險區。說老實話,當我到了小區,我才後知後覺地知道這是中高風險區。心裡也不是沒有動搖過,但最後還是選擇留下。
調整好工作狀態後,當天我拍下的第一張照片就是下面這張,社群工作人員陳相汐和永興衛生院的杜院長,接下來幾天,我見證了她倆的忙碌。
▲社群工作人員陳相汐(中)和永興衛生院杜院長(右)
感觸最深的,是醫務人員和社群工作人員吃飯的時間從來沒準點過,比正常飯點延後一兩個小時是常有之事。吃一頓安生飯也是奢望,因為吃一口飯要接一個電話,答一句詢問,然後又被叫走。
我所在的小區有居民近6000人,核酸檢測壓力、封控期間管理壓力可想而知。舒悟和李強因為沒有經驗,所以被安排到了物資轉運組,為封控小區居民轉運物資。我比他們多了2天經驗,被放到掃碼錄入組。他們從早上十點一直“戰鬥”到下午四點,最後因為學校開視訊會議不得不離開。後來,他倆給我發了一條資訊,對他倆來說,這是一次特殊又有意義的經歷吧。
▲志願者為大家轉運物資
下午,我聽其他志願者說,外圍志願者要充當運輸員,把外賣的物資轉運到小區大門口,用購物車一車車地送。居民點的外賣和物品五花八門,一把鑰匙、一個顯示器、一杯奶茶,更多的是生活物資。
▲志願者為大家轉運物資
今天,感受到了並肩抗疫的戰友情。志願者、工作人員都用自己的雙手,為封控小區居民保障了生命線。而我更多的體會是:如果沒有在一線是真的無法體會社群工作的難。
9月2日
新鮮感消失殆盡 每天早上七點開始“很惱火”
今天是當志願者的第四天。志願者的老前輩舒勤頭天晚上就在群裡通知第二天的安排,每天早上七點就要開始,還是很“惱火”。
前幾天的新鮮感已消失殆盡,穿著密不透風的隔離服,連續幾個小時的掃碼,鼻孔和嘴巴撥出的熱氣被面罩擋回來,在面罩裡面形成一片水霧。當時下著大雨,雨水落在面罩上形成水滴附著在面罩外頭,別說手機了,是男是女都看不清楚。
▲核酸檢測點
累的時候,有時心裡也會想:要不明天不幹了吧,躺在酒店耍手機、看電影比這“香”多了。
陸陸續續也有些朋友知道我在封控區做志願者,紛紛問我是咋想的,跑到這麼危險的地方,而且一干就是幾天。
陰差陽錯地跑到中高風險區來當掃碼志願者,做了2天后,社群的陳副書記和舒勤都說:“遊總,你掃碼很熟,有經驗了,再換人可能沒那麼高效。你走後,新的志願者進來,也要防止交叉感染的風險。”
“再說,你現在回去,也要居家隔離,不如就跟我們一起‘戰鬥’吧。”
這裡面有開玩笑的成分,但是做到後來就會覺得,原來付出也是會讓人快樂的。
9月3日
贊 !快遞小哥主動回到封控區睡帳篷
今天早上波瀾不驚,重複昨天的內容——掃碼採集資訊。我的成果是採集了890人的核酸碼資訊,而我們臨時小組配合,一共採集了近2000人。後來我才知道,我們中庭掃碼小組兩個人,負責六個樓棟的掃碼工作,是所有小組裡任務最為艱鉅的一組。
今天有個快遞小哥讓我很感動,他義無反顧主動從封控區外回到封控區內,加入物資運送的隊伍。我以為他是業主,但瞭解後才知道他不是,所以他晚上沒地方住咋辦?居民們紛紛說要不住我家吧,最後考慮到防疫規定,舒勤借給他一頂帳篷當作臨時的住所。
▲快遞小哥的臨時住所
贊 !大讚 !這一次抗疫志願者體驗,我收穫了太多。我想,以後老了,這一段如此辛苦又滿足的經歷,會常常被我想起吧。
9月4日
好搭檔的愛心和樂觀深深地感染了我
今天很熱,昨晚沒有休息好,這幾天一直有同事透過電話和微信聯絡我公司的事情。一邊想著公司的事情,一邊祈禱著今天檢測順利。還好有個好搭檔,小區志願者凌老師,親和力強、語言表達能力也強,跟居民溝通時都是輕聲細語帶著微笑,我們這一組合讓掃碼效率事半功倍。
中途遇到一個阿姨咄咄逼人地向凌老師吐槽,言辭激烈,語氣憤懣。我擔心她承受不住,安慰她,她卻雲淡風輕地說,“沒事的,我沒問題”。
後面一位居民看到後,也在安慰她,“我們都支援你,做核酸檢測,是為了保證每個人和社會的健康安全”。
凌老師的愛心和樂觀深深地感染了我,她上午跟我配合掃碼工作維持秩序,下午就變身成為樓棟志願者,為小區居民一層一層地運送物資。
其實像凌老師這樣的志願者在小區還有很多,他們熱心友善,主動積極,為小區疫情防控起了非常重要的積極作用。
有稍微年長的一點志願者說:“群裡有很多朝氣蓬勃、有擔當的年輕人,看到他們,就像看到了勝利的曙光”。是啊,眾志成城,萬眾一心,成都一定行!
9月5日
“我堅信距離恢復正常生活的日子不遠了”
今天,是我當志願者的最後一天。身體和心理的疲憊前所未有,我無法想象街道、社群、物業等工作人員有多麼辛苦。
他們是以怎樣的毅力和堅守堅持到現在。他們苦,他們累,他們無法和家人團聚……
經過幾天的社群志願者生活,我也注意到,很多社群志願者的臉上,依稀可以看出兩個字:疲憊。
從清晨到日暮,又從日暮到夜深,這六天我的工作日常,也是眾多社群工作人員、志願者、醫務工作者的縮影。對於志願者來說,身體上的勞累都是次要的,咬咬牙撐一撐就過去了,但來自心理上的壓力,卻時常壓得他們喘不過氣。
▲部分志願者、社群工作人員、醫務工作者
但是無論有再多的無奈和情緒,疫情來臨時,他們依舊變成“大白”、肩披紅馬甲衝在第一線,這是責任,也是擔當。
而居民們,也多了包容和理解,做核酸主動排隊、提前準備好健康碼……都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減少社群志願者的工作量。
我堅信,在全體市民齊心協力、全力配合下,距離成都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的日子不遠了。
紅星新聞記者 張肇婷 整理
圖據受訪者
編輯 成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