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囤氣”過冬,美國趁火打劫

歐洲“囤氣”過冬,美國趁火打劫

歐盟委員會10月18日提出聯合購買天然氣、對歐洲天然氣基準價格實施限價機制、協調歐盟成員國能源供應等新的緊急措施,以應對歐盟天然氣價格高企,確保今冬能源供應安全。圖為車輛經過位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的歐盟委員會總部大廈。新華社記者 鄭煥松攝

據彭博社報道,法國總統馬克龍近日再次向美國“開火”,指責美國在出售天然氣上搞“雙重標準”,稱美國液化天然氣對歐洲的售價是美國的“三到四倍”。這並非馬克龍首次在該問題上表達不滿。10月6日,馬克龍就曾表示,美國的這種做法“不是真朋友該做的事,必須停止”。

俄烏衝突爆發後,美國拉攏歐洲盟友制裁俄羅斯,慫恿歐盟開展對俄能源禁運,其反噬效應使歐洲深陷能源危機。面對歐洲能源困境,美國非但沒有“拉兄弟一把”,反而趁機“坐地起價”,攫取暴利,招致歐洲國家強烈不滿。

美國——

高價對歐輸氣,撈取鉅額利益

今年6月,歐盟委員會透過儲氣新規,要求成員國在今年11月之前填滿儲存設施80%的容量,以加強歐盟天然氣供應。近幾個月,歐盟國家加緊“囤氣”,為即將到來的冬季做準備。

據歐洲天然氣管網聯盟釋出的資料,隨著今年2月至10月歐盟提出8輪對俄製裁,截至10月4日,俄對歐輸氣量同比降低了約82%。與此同時,大西洋彼岸,美國的液態天然氣(LNG)正大量輸往歐洲。金融市場資料提供商路孚特的統計資料顯示,9月美國為出口LNG共發船87艘,裝載量總計630萬噸,其中運往歐洲的佔到近70%,遠高於前兩個月的56%和63%;今年1月至6月,美國輸歐LNG達到390億立方米,超過了去年全年。

然而,不少歐洲國家發現,美國送來的天然氣,價格並不“友好”。美國財經媒體《商業內幕》援引業內人士的話說,以約6000萬美元的價格從美國購買LNG裝滿一艘船,運抵歐洲後出售價格即飆升至2.75億美元,漲幅達358%。除去運輸等成本,每艘LNG運輸船獲利逾1.5億美元。法新社稱,歐洲從美國進口的LNG價格,超出了俄天然氣管道供應價格的至少3倍。該媒體還援引美國能源資訊署的資料說,7月美國出口LNG價格達到每千立方英尺12.76美元,同比增長76.5%;6月的價格更是高達14.37美元,同比增長119%。

趁歐洲國家急切填滿自家天然氣庫之時,美國能源巨頭賺得盆滿缽滿。今年第二季度,美國最大的LNG生產商和出口商切尼爾能源公司淨利潤達7.41億美元,而去年同期業績為虧損3.29億美元。同一時間,美國能源巨頭埃克森美孚、雪佛龍等也都獲得了驚人收益。切爾尼共同創始人和前執行長、美國能源大亨查裡夫·蘇基甚至直言不諱地說:“隨著歐洲面臨許多‘悲慘冬天’中的第一個,美國將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歐洲本輪能源危機的起點是俄烏衝突。一段時間以來,美國持續拱火衝突,試圖從能源、安全、金融等多領域強化對歐洲的戰略捆綁和控制。”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朔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分析,美國的策略有三個:一是利用歐洲能源危機,向其高價售賣LNG,美國能源巨頭攫取高額利潤;二是向烏克蘭提供大量軍事援助,極力渲染俄羅斯威脅,加劇歐洲國家的不安全感,促使其增加軍備,美國軍工複合體趁機大賺一筆;三是美聯儲激進加息令歐元承壓,歐洲通脹居高不下,經濟面臨衰退風險,美國金融巨頭也分得了一杯羹。

歐洲——

付出高昂代價,面臨多重風險

目前,歐盟要求成員國天然氣庫存在今冬前至少達到儲氣能力80%的目標已經實現。根據歐洲天然氣基礎設施協會資料,不少歐盟國家儲氣情況良好,德國、法國、西班牙等國天然氣庫存已超過儲氣能力的90%。為此,歐洲國家付出了高昂代價。德國聯邦經濟和貿易管理局釋出的統計資料顯示,今年前5個月,德國天然氣進口支出增至263億歐元,而去年僅為101億歐元;今年同期進口量下降了22.9%,成本卻增長了160%。業內人士指出,歐洲今年冬季的天然氣支出將達往年的10倍。

受庫存充足、接收終端設施不足、需求下降以及氣溫偏高等多重因素影響,近期歐洲天然氣價格有所下降。對此,中國人民大學歐洲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閆瑾向本報記者分析,歐盟基本完成“儲氣”目標,並不意味著能源危機已經過去。造成歐洲本輪能源危機的原因,既包括俄歐傳統能源聯絡被切斷,也與此前歐洲國家過於激進的新能源政策有關。當前,歐洲能源價格仍遠高於去年同期水平,隨著天氣轉冷、對能源需求增加,不排除能源危機繼續惡化的可能性。

國際能源署署長比羅爾近日警告說,隨著北半球進入冬季,能源價格繼續高企與供應短缺對歐洲民眾而言將是持續存在的風險。

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丁純向本報記者分析,當前,儘管一些歐洲國家的天然氣儲氣率已基本到位,但如果俄烏衝突持續,歐洲能源市場供需仍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即使勉強保證供氣,歐洲國家也將承受價格高企帶來的一系列壓力:相關企業生產成本上升,促使產業外移、產業結構調整;貧困家庭生活成本提高,需要更多的政府補貼;加劇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的積累,增加經濟衰退風險等。此外,美國搞天然氣“價格雙標”,客觀上也促使歐洲產業外移美國。

一段時間以來,受能源價格高企影響,歐洲部分能源密集型企業被迫停產或將生產線轉移,美國就是不少歐洲製造業企業的投資目的地之一。據德國《商報》報道,僅美國俄克拉何馬州,近期就吸引60多家德國企業前往投資,擴充套件業務。荷蘭化肥公司OCI大幅削減在歐洲的氨產量,投資數億美元擴建在美國得克薩斯州博蒙特的工廠。

閆瑾指出,美國高價向歐洲出售天然氣,加劇了歐洲國家的能源和經濟負擔。面對能源價格高企、能源用量被壓縮、通脹不斷攀升、經濟和就業困難等多重壓力,歐洲民眾的不滿情緒日益上升。

美歐關係——

暴露深層矛盾,雙方“貌合神離”

連日來,歐洲國家批評美國發“能源財”的聲音四起。德國副總理兼經濟和氣候保護部長羅伯特·哈貝克日前在接受《慕尼黑信使報》專訪時,稱某些“友好”國家以過高的價格向德國供應天然氣,借俄烏衝突發“戰爭財”。德國聯邦議院議員克勞斯·恩斯特也表示,現在德國加大從美國進口昂貴的LNG,主要是美國公司在賺取利潤。

法國經濟和財政部長勒梅爾日前在國民議會發言時批評美國經濟強權。他說,法國工業受到能源價格高企直接影響,一些企業減少生產,還有一些企業正向美國、加拿大等能源價格較低地區轉移生產線,法國再工業化戰略因而受到威脅。他還表示,“法國不能允許烏克蘭危機造成美國經濟主導全球而歐洲經濟遭到削弱”,需要在能源等領域尋求建立美國和歐洲大陸之間更加平衡的經濟關係。

“美國在能源價格上搞‘雙標’,顯示了資本的逐利性。”丁純指出,短期看,美國能源企業攫取了高額利潤,卻進一步加劇了歐洲的經濟和民生困境。歐洲意識到,完全依賴美國油氣供給是不可靠的,應尋找多元化的能源進口來源,避免被美國供應商掐住能源“命脈”。長遠看,就美歐關係而言,歐洲更加認清美國作為盟友是靠不住的,這將促使歐洲堅持走戰略自主之路,追求更大的獨立性。

閆瑾表示,美國在能源領域對歐洲“趁火打劫”,為維護自身利益不惜犧牲盟友利益,將進一步衝擊美歐間的戰略互信。歐洲國家越來越認識到,“到了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的時候”。面對眼下的多重危機,歐洲國家應該增強戰略自主性,避免淪為美國維護自身霸權的“棋子”。

在王朔看來,在當前俄烏衝突持續的背景下,歐洲不大可能完全脫離美國的掌控,只能被迫犧牲一定經濟利益換取安全利益,這對歐洲戰略自主程序來說是重大打擊。“未來一段時間,美歐表面上仍會彰顯盟友間的‘團結’,但雙方的不合可能會進一步加深。”(本報記者 李嘉寶)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2年11月03日 第06 版)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076 字。

轉載請註明: 歐洲“囤氣”過冬,美國趁火打劫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