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國安邦 須有一部大法

立國安邦 須有一部大法


    製圖:張玉佳


立國安邦 須有一部大法


    2014年12月4日,我國首個“國家憲法日”到來之際,浙江溫州開展法官授職宣誓儀式,甌海法院的法官右手握拳,高舉過肩,向國旗、憲法莊嚴宣誓。林志強/攝


立國安邦 須有一部大法


    當年,毛澤東起草憲法的辦公室內擺放著中外各類憲法文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姍姍/攝


立國安邦 須有一部大法


    參加國慶5週年遊行的隊伍抬著憲法模型透過天安門。資料圖片


    憲法是一個國家的根本法,從黨的主席、政府主席到一般老百姓都要按照它做,將來我不做黨和政府主席了,誰來當也要按照它做,這個規矩要立好。

    ——毛澤東

——————————

    1953年12月28日凌晨,寒氣逼人。一輛黑色的“吉斯轎車”停在杭州北山街84號30號樓前,毛澤東從車中走出,深吸了一口氣,以濃重的湖南口音說道:“這裡的空氣真清新。”很少有人知曉,這是一次“身負重任”的南行之旅。

    “治國,須有一部大法。我們這次去杭州,就是為了能集中精力做好這件立國安邦的大事。”毛澤東在從北京出發南下的火車上對隨行人員說。

    67年後的今天,30號樓靜佇湖畔。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走進制憲舊址——“五四憲法”歷史資料陳列館,探尋那段不平凡的歷史。

    1953年12月28日至1954年3月14日,毛澤東帶領憲法起草小組在杭州北山街84號30號樓起草《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初稿)》。1954年1月9日,憲法起草工作正式開始;3月9日完成四讀稿。同年9月20日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透過並頒佈實施。

    如今,30號樓前憲法宣誓牆上的誓詞筆力蒼勁,那泛黃紙張上的條文字句、那燈下通宵達旦的偉岸身影,鉤沉出西湖冬韻中那段厚重的制憲史。

    毛澤東帶著幾位“筆桿子”南下杭州

    1953年,《人民日報》頭版發表元旦社論,提出要把“召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透過憲法,透過國家建設計劃列為1953年的三項重大任務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在經過了幾年的準備之後,各方面的條件日漸成熟,一部符合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原則的新憲法呼之欲出。”“五四憲法”歷史資料陳列館副館長王永翔說,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勇敢無畏的中國人民取得了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人民革命的偉大勝利,以憲法的形式莊嚴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充分享受民主權利是中國人民的共同願望。同時制定一部總結中國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民主革命經驗,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在社會改革、政權建設、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方面經驗的國家根本大法成為當務之急。

    起草憲法並非沒有困難。當時,黨外民主人士等對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起草憲法等事項存有疑慮,毛澤東作出解釋說:雖然有困難,但可以解決。

    共識達成。以毛澤東為主席,由朱德、宋慶齡等33人組成的憲法起草委員會得以成立,制憲工作正式啟動。但此後,由於部分省市受災以及毛澤東因工作繁忙數次病倒,憲法起草被推遲。

    1953年12月24日,毛澤東帶領胡喬木、田家英等幾位“筆桿子”從北京前門火車站乘坐專列南下杭州“休假”。而當時很少有人知道毛澤東此行的目的是主持起草新中國第一部憲法。

    當時26歲的汪龍和作為毛澤東在杭州期間的貼身警衛員,也是在後來杭州市公安局機關組織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時,才知道自己曾見證歷史。

    彼時,在火車的隆隆聲中,毛澤東已在腦海中醞釀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的模樣。在杭州期間,毛澤東不僅主持起草工作,還親自對憲法草案作了多次修改,寫了不少批語。

    京杭電波往來77個日夜

    1954年2月24日、26日,毛澤東於凌晨2時手寫的兩份電報稿分別發往在北京代理主持中央工作的劉少奇。內容均與憲法起草有關。

    “24日,憲法‘二讀稿’完成,毛澤東隨即發電要求印發在京同志閱看;26日,毛澤東又將‘三讀稿’發往北京。劉少奇主持召集在京的中央委員討論最新的憲法階段成果,並第一時間將意見和建議發回杭州。憲法起草工作是緊張有序的。”在陳列館講解員的講述中,那一幕幕京杭電波往來的情境,彷彿就在眼前。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全票透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劉少奇在關於憲法草案的報告中指出:中國共產黨是我們國家的領導核心。

    起草一部有中國特色的、前無古人的社會主義憲法絕非易事。陳列館內保留著毛澤東辦公桌原物,上面堆放著各國憲法文字,似乎能看見毛澤東伏案疾書的身影。

    毛澤東認為參照別國憲法和中國歷史上有過的憲法,是完全必要的。但當時由於走得匆忙,毛澤東手邊資料並不全,他就陸續發電報從北京調來一些外國憲法本子。在1954年1月15日發往北京的電報中,他為政治局委員及在京中央委員列出中外各類憲法閱看書目,1936年蘇聯憲法,羅馬尼亞、波蘭、德國、捷克、法國等國憲法,1913年天壇憲法草案等均列其中。

    在起草小組內部對憲法是否納入綱領性內容,即規定將來要完成的任務方面出現不同意見時,毛澤東參照各國憲法和中國實際情況後,為起草小組打開了思路,最終在成稿中呈現了900餘字憲法序言。

    1954年3月9日,毛澤東向北京傳去憲法草案“四讀稿”。至此,憲法起草小組在西湖畔完成第一階段任務,而胡喬木和田家英卻累倒了。胡喬木因疲勞過度患上中心性視網膜炎。當時32歲的田家英因常常徹夜不眠,累到吐血,休養了很長一段時間才慢慢康復。

    讓老百姓都能理解憲法

    “這個草案大體上是適合我們國家的情況的。”1954年3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起草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透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初稿)》,9999個字,僅差一字一萬。

    在接下來的兩個月裡,全國政協和各省市黨政機關,軍隊領導機關,以及各民主黨派和各人民團體的地方組織共8000多人,參與草案初稿的討論,提出5900多條修改意見。這些意見,被彙編到《憲法草案初稿討論意見彙輯》中。

    當時在中央政法幹部學校八班(檢察班)學習的青年學生張永恩,有幸被調至憲法起草委員會辦公室工作,參與了這些修改意見的編輯整理工作。

    “為及時向毛主席彙報,田家英幾乎每晚都要來了解我們當天綜合的主要情況,如果時間允許,他也會和我們‘擺龍門陣’,並轉達毛主席對憲法文風的要求:能聽的人聽得懂,能看的人看得懂。讓老百姓都能理解憲法。”在張永恩的記憶裡,那段工作經歷忙碌又充實,“毛澤東對這些意見非常重視,並要求把意見分成不正確、不適當、正確三類,進行歸納整理。田家英幾乎每日一報。”

    經修改完善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30次會議上獲得透過。在這次會議上,毛澤東作出了著名論斷——“搞憲法是搞科學”。

    當時有人提出,毛主席刪去草案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是國家元首”的條文,是“愈謙遜愈偉大,愈偉大愈謙遜”的體現。

    對此,毛澤東特意解釋道:“這不是謙虛,而是因為那樣寫不適當、不合理、不科學。不是本來應當寫而因為謙虛才不寫。科學沒有什麼謙虛不謙虛的問題。搞憲法是搞科學。”

    制憲的科學性更體現在保障人民行使制憲權上。從中共中央牽頭起草到北京500多名高階幹部討論,從全國政協和各省市黨政機關、軍隊領導機關及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的地方組織8000多人討論到全國各界1.5億人大討論,再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1000多名代表討論,這部集領導機關的意見和廣大人民群眾意見的社會主義憲法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獲得透過,新中國第一部憲法在世界東方莊嚴誕生。

    “五四憲法”規定了中國過渡時期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宣佈了國家過渡時期的總任務。這是一部社會主義型別的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把中國人民行使當家作主權利的政治制度用根本大法形式確立下來,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規定了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使中國人民的基本人權在新中國第一次獲得了憲法的保障,“人民”二字重千鈞。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254 字。

轉載請註明: 立國安邦 須有一部大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