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遇刺加重海地社會危機

近期的總統遇刺事件,讓內憂外患的海地再蒙陰影。《紐約時報》稱,海地政界人士一直在爭奪政府的掌控權,奪權過程也受到美國等外部勢力的嚴重干擾。專家指出,海地長期經濟衰退、政局不穩,此次襲擊事件進一步暴露其社會亂象。未來,如果海地無法擺脫官員貪腐、黨派紛爭、暴力犯罪等頑疾,其前景依舊不會明朗。

局勢動盪

莫伊茲總統遇刺身亡後,海地政界深陷權力紛爭。據法新社訊息,當地時間7月20日,海地臨時總理約瑟夫移交權力,新總理由莫伊茲生前任命的總理——前政府部長亨利出任。

此前,約瑟夫曾宣佈進入“國家戒嚴狀態”,並表示由他接管政府。海地議會參議院隨後任命參議院議長朗貝爾為臨時總統,否認約瑟夫有權代行總統職權。

另據美聯社報道,由於亨利還未宣誓就職,總統就遇刺身亡,約瑟夫質疑亨利擔任總理的合法性,雙方一度陷入對峙。

總統遇襲真相不明,也使局勢複雜性上升。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哥倫比亞國家警察總局局長日前表示,海地一名前公職人員下令哥武裝團伙進行刺殺行動。但海地方面認為,事件背後的“大魚”另有其人。另據美國之音電臺網站稱,至少有7名被捕的哥籍嫌疑人曾接受美國軍事或警察培訓。

內外交困

南開大學教授、中國拉丁美洲史研究會副會長王萍接受本報採訪表示,內外部因素疊加,釀成了海地的危機。

“內部因素方面,海地自建國以來就陷入獨裁統治和政變的惡性迴圈中,黨派紛爭持續不斷,官員貪汙腐敗成為常態,政府治理能力十分有限。”王萍說,“海地經濟長期處於停滯甚至衰退狀態,人口貧困率高企,社會貧富差距懸殊。這雖然是拉美國家的通病,但海地的情況尤其嚴重。社會分裂情況下,黑幫幫派鬥爭和民間暴力衝突猖獗。幾次重大自然災害和此次疫情的衝擊,更使原本脆弱的治理體系雪上加霜。”

據世界銀行統計,海地是全球最貧困的國家之一,60%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人類發展指數顯示,海地在189個國家中排名第170位。

王萍指出,海地1804年擺脫法國殖民統治,1915年起又遭到美國長達20年的軍事佔領,海地亂局背後始終存在外部勢力干涉。“加勒比海地區與美國南部距離較近,儘管海地體量小、貧窮落後,但對美國而言,它依然具有地緣戰略價值。無論是利用直接的軍事戰略還是間接的援助手段,對於近年來海地的內部事務,美國的干預都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據《紐約時報》報道,海地參議院議長朗貝爾表示,“海地已經成為外國外交官之間的‘棒球場’。美國外交官的壓力是海地領導層改組的一個主要因素。”

前景不明

《華爾街日報》稱,對亨利接任總理的海地新政府而言,目前最大的任務是在120天內舉行總統選舉。此外,帶領海地重拾投資者信心、恢復國家安全、開展新冠疫苗接種工作,也是迫在眉睫的工作。

據美國之音電臺網站報道,美國在刺殺事件後派遣了一個技術小組前往海地,評估當地安全需要。但英國《泰晤士報》網站刊文則指出,等待西方援助並不靠譜。2010年海地大地震,20多萬人死亡,數十萬人無家可歸。西方承諾援助160億美元,美國也表示“和海地站在一起”。但最終這些援助只有很小的一部分兌現,大部分援助款沒有到位。

王萍表示,當前,海地局勢複雜危險,前景難以預測。“從歷史經驗出發,拉美國家尤其是海地這樣政局長期動盪的國家,未來可能會出現一位‘強人’主導政權。但由於外部勢力持續干預,黨派鬥爭、幫派衝突和民間暴力事件頻仍,各種情況都可能發生。”

“如果不解決自身政治制度與經濟結構的問題,官員貪腐等許多根深蒂固的問題繼續長期存在,僅靠國際人道主義援助,動盪的局勢不可能發生根本性的改變。”王萍說。(本報記者 林子涵)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1年07月27日 第10 版)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497 字。

轉載請註明: 總統遇刺加重海地社會危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