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客戶端 | 評論員 晁星
一段時間以來,新冠肺炎康復者在就業市場上遭遇歧視的現象引發廣泛關注。對此,繼國務院、最高法相繼發聲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也聯合釋出緊急通知,要求堅決禁止針對新冠肺炎康復者的就業歧視。
歧視從何而來?無非是出於擔憂與避險心理。不少企業認為,“陽過”就是“高風險”,一旦“復陽”,接下來就是連鎖反應,必然會給經營造成巨大損失。為將風險降到最低,乾脆一禁了之。但問題在於,這不過是自己的強行關聯,從科學研究和臨床經驗看,新冠肺炎患者治癒出院、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醫學觀察後,體內已產生相應抗體,目前還沒觀察到“復陽”造成傳播的案例。換句話說,新冠康復者和正常人無異,過度反應、強行設定就業障礙,實屬自行“加碼”,也侵犯了平等就業權。
就業是民生大事,一頭連著經濟發展,一頭連著百姓福祉,是經濟“晴雨表”,也是社會“穩定器”。眼下,隨著疫情形勢向好,各地經濟社會發展加速恢復,就業市場整體預期趨穩。不時出現的針對新冠康復者的歧視,不僅會對這一群體造成二次傷害,客觀上也不利於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的有序開展。
針對亂象,或加強行政處罰,或加強勞動保障監察,相關部門接連出手正當其時。不過從現實來看,除了事後懲處,資訊保護等源頭治理同樣重要。本次,人力資源部、國家衛健委就明確要求,規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查詢,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非法查詢相關檢測結果。與之同時,健康碼資訊顯示方面也隨之改變,目前一些省份的健康碼已只能查詢到使用者近半個月或一個月的核酸檢測結果。這種技術性保護,無疑能從源頭上掐斷歧視新冠陽性康復者的資訊來源,或有事半功倍之效。
隔離病毒不隔離人心。讓新冠陽性康復者自如就業,不歧視、不設障,多幫助、多包容,事關法治,也關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