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行人從地鐵通道內“加油 打工人”主題廣告前走過。 視覺中國供圖
小時候,我們總幻想能有“分身”替我們寫作業、捱罵、做家務;現在,如果真能讓另一個“你”承擔工作的痛苦,你願不願意?
在美劇《人生切割術》中,腦中塞滿工作、以至於整夜失眠的打工人終於能在下班後徹底擺脫焦慮。只要在大腦中植入一枚微型晶片,一進入公司電梯,就意味著切換“工作人格”。當下班離開電梯,則切換回“生活人格”,徹底和惱人的上司和無盡的工作說再見——公司外,他們不會出現在你的記憶裡。
雖然“工作人格”是你的一部分,你卻不知道上班時間的“你”遭受著什麼。從在陌生的辦公室醒來的那刻起,“工作人格”就被剝奪了記憶,只能坐在電腦前重複著流水線一般枯燥且意義不明的操作。熬到下午5點,開心地走進電梯準備下班。電梯門關上又開啟,發現自己又回到了熟悉的樓層,只是牆上的時鐘指向早上9點。你陷入迴圈,無法離開。存在只是為了工作。
對於老闆來說,這些“工作人格”如初生嬰兒般聽話、脆弱,為工作而生、不會被私事幹擾,可謂效率最大化。現實中企業要想讓員工心甘情願效勞,還要費盡心思設計績效考核、末位淘汰。而在劇中的盧蒙公司,員工獎勵只有指套、橡皮,以及跟著音樂跳舞5分鐘這種哄小孩的玩意兒。
盧蒙公司將員工稱為“大家庭的一員”“精神的守護者”,他們不鼓勵體罰,但員工犯錯了,要在“休息室”裡對著測謊儀,把懺悔書念上十萬八千遍,直到相信自己“有罪”。他們將創始人的話奉若圭臬,名為“永恆層”的地方專門陳列著企業歷代CEO的雕像,供員工膜拜、景仰。
恐怖中帶點熟悉?《人生切割術》的編劇承認,有些靈感來自於他自己真實的職場經歷,無論是奇葩的團建和獎勵,還是被當作聖言的公司價值準則。“我認識一些在星巴克工作的人,他們也有類似的話術,‘我們不僅是在煮咖啡,還是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疫情後的居家辦公,24小時待命,無法再借口去廁所摸魚。劇中的“工作人格”也被剝奪了時間和空間的感知能力,他們的參照物只有牆上的鐘表,但誰又知道,他們是真的只幹了8小時,還是被無限延長著工作時間而不自知。
不少網友在劇評裡感嘆,“上班這件事本就是一部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驚悚片”。B站稽核員暮色木心在春節假期腦出血、比亞迪員工猝死出租屋、拼多多潤肺倒在下班途中,近年來猝死成為新的都市傳說。在“內卷”的職場氛圍和老闆的“威逼利誘”下,稍不留意,我們就會淪為工作的奴隸。2020年釋出的一份研究報告分析了5516例猝死者的屍體解剖特點,誘因中情緒激動以25.66%居首,第二位勞累佔24.53%。
有人類學家發現,原始社會時,人類並不需要為物資發愁。在95%以上的智人歷史中,人類的大部分時間並非用在工作上。直到中世紀,勞作仍受晝夜、季節、風雨和節日影響,僅節慶日就佔一年近1/3。然而隨著工業社會發展,現代經濟學中“相對稀缺性”的理念驅趕著人們延長工作時間,認為人的需求是無限的,而自然界能為人類提供的生產資料是有限的。
五花八門的監督手段隨之出現。為了讓修士及時做禮拜,機械時鐘先出現在修道院,又走進工廠和商店。之後,標準代替隨意,定額代替估計,規則代替創造,泰勒的科學管理方法讓工人在一個精密的體系下發揮最大的積極性,福特創造的流水線將汽車裝配分成84個步驟,每個步驟上的人只需要學好一個動作。社會分工日趨精細,但人卻成了工具,“有用”的功能被放大,其他部分則被忽略。
“興趣和雄心,它們不僅與生產力無關,還會干擾生產需要的那些有用的‘部分’。工作倫理本質上是對自由的摒棄。”《工作、消費主義和新窮人》一書指出,工廠體系使工匠變成了工人, 管理者希望用嚴苛的紀律創造全心投入、具有奉獻精神的工作態度。諷刺的是,這些是過去的工匠自己掌控工作時,自然流露出來的。
電視劇中,盧蒙公司的不同部門被藏在迷宮般的走廊盡頭,不同部門的人互不相識。現實裡,巨人般龐大的網際網路大廠中,“花名文化”也阻絕了員工間建立實質性聯絡的可能。花名就是員工的“工作人格”,有血有肉的人被剝離在花名之外。
工作本應幫助人們塑造健全的人格。“工作狂”伏爾泰曾經說過:“工作可以使我們免除三大害處:煩悶、縱慾、飢寒。”政治課本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告訴我們,生產勞動作為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它不僅是物質財富的來源,也是人的體力和智力發展的源泉。
但出於外界壓力,很多時候我們選擇壓抑內心的聲音。畢竟工作能給背井離鄉、缺乏社交的都市男女極大的歸屬感,只有摸著大廠工牌,才有與孤獨對抗的勇氣。正如劇中主人公的“工作人格”在公司裡深感痛苦,拼命嘗試離開,上吊、自虐,當她渴望和“外人格”對話,申請離職,“外人格”只通過錄像帶冷酷地拋下一句話,“你不是人,我才是”。
日本經濟學家的《過勞時代》解釋這種麻木,是因為追逐利潤,不榨乾所有時間與空間似乎就是一種罪過。但事實上,“犧牲教育、娛樂、運動和參加社會活動的時間,削減吃飯、睡覺和過家庭生活的時間,以這種方式工作或者讓別人以這種方式工作才是更大的罪惡。”
那我們該如何在上班這部驚悚片中活到最後一集?越來越多“打工人”開始靠“反向選擇”捍衛身心健康。去年秋招季,一份收錄了包括騰訊、阿里、位元組跳動在內共計1300多家企業不同崗位員工的作息安排表在網上爆火,發起人年齡最小的才剛滿20歲。00後開始把王者榮耀遊戲段位、MBTI測試結果寫進簡歷,在求職前給老闆做背景調查,在被不合理解僱後主動申請勞動仲裁,有人直言,“錢和心情總得有一個”。
既然上班無法避免,至少不要放棄享受生活的權利。劇中主人公曾因一句話舉起了反抗的旗幟,“如果你發現自己向一種系統低頭,停下來問問自己,必須作出改變的是你,還是系統?”
焦晶嫻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