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太平洋海戰之184屍骨無存

由 鈄翠娥 釋出於 綜合

至2021年初,美軍二戰戰鬥失蹤官兵為72533人,在40萬陣亡者中,比例為18?塔拉瓦之戰,美軍陣亡1009人,其中541具遺骸至今下落不明,過半。

不出意外的話,此戰的失蹤率應為美軍所有戰役第一。原因,是塔拉瓦的小潮迫使陸戰二師幾千人趟水數百米登陸,中途被打死在海上的,大多漂走了。
屍骨無存
塔拉瓦之戰的相關內容見前三節
8000字,有點長

貝蒂歐島像個仰躺的雀鳥,北部是塔拉瓦環礁的瀉湖,南部是外海。小島東西長4000,西部雀首有個鳥喙向北突出,一個數百米寬的南凹海灣形成雀頸,東部是細長的尾巴。中部鳥腹的地方伸出800長的棧橋,是小鳥細細的腳爪。
南部雀背處日軍工事最為完善,盟軍避實就虛將登陸灘頭選在北部的鳥腹處。從西到東,盟軍將頸部劃為紅1灘頭、棧橋兩邊分別為紅2、紅3灘頭。
鳥頭西部為綠灘,寬度不足登陸部隊難以展開;南部鳥背是黑1、黑2灘頭,防守嚴密當然也就沒被選為登陸點。
盟軍登陸灘頭為紅123,對應的部隊為22營、23營及82營。21營為團預備隊;813營為師預備隊;6團為總預備隊,即第五兩棲軍團的預備隊。
按計劃,D日為1120
0545,海航開始轟炸,持續30分鐘。
0615,炮擊艦隊開火,持續110分鐘。
0805,艦炮停火,給日軍造成登陸開始的假象,預期日軍會立刻從戰壕、暗堡裡衝出來反登陸或重新部署。
0810,艦炮再次開火,持續15分鐘,集中打擊灘頭陣地並將暴露的日軍消滅。
0825,海航再次轟炸,攻擊灘頭之外的日軍陣地,持續5分鐘。
0830,三箭齊發登陸部隊開始搶灘。
但計劃趕不上變化。
0507,日軍率先開火。

塔拉瓦環礁像個直角三角形,斜邊為35公里,豎的直角邊基本沒有島礁,是瀉湖的入口。貝蒂歐島,位於底邊靠近直角處。
美軍炮擊艦隊位於貝蒂歐西北。
日軍率先攻擊,美軍當然不可能忍著,大小艦炮立即開火還以顏色。這組炮擊效果不錯,日軍48寸炮被打掉3門,而且一彈藥庫殉爆,黑暗中場面超級壯觀。
但美軍方面也不是沒代價:馬里蘭號的通訊系統在第一次齊射中被震壞,只能跟附近的戰艦保持聯絡,與遠處的埃塞克斯與邦克山號航母失聯,更遠的特納艦隊就更不用說了。
事後來看的話,用田納西號當旗艦也許更合適,因為這戰列艦主炮更小而且魔改之後超過了4萬噸,比馬里蘭號更重,齊射造成的震動當然更小。
0542,美艦停止炮擊,等待計劃中的海航轟炸。按計劃,應該是3分鐘後到達。
可等了N久,埃塞克斯號的戰機就是沒來。這時,美軍的登陸艦已經進入瀉湖,沒有艦炮的壓制,日軍各種小炮紛紛衝著登陸艦開火。
0600,希爾讓登陸艦向北撤退,同時下令戰艦重新開始炮擊,要把日軍的小炮也打掉。
0613,埃塞克斯的戰機姍姍來遲。晚了半小時,具體原因大約是戰前溝通混亂的問題。
1030,北部的截擊艦隊在夏威夷演習時,海航覺得0545這時間太早,看不清目標轟炸效果不佳,於是提議晚半小時。這轟炸時間改變之後,希爾不知道,但手下的埃塞克斯號反而通知到了。
溝通比較混亂。
可戰機到達後,貝蒂歐島還是比較暗,戰機幹了幾分鐘就走了,而不是預定的30分鐘。
0620,戰機離去,炮火準備正式開始。
之前美艦開火,只是為了反擊日軍而已,這次炮擊才是真正的登陸前的火炮準備。根據主炮口徑不同各艦遠近依次排開,最前面的,是驅逐艦DD-659及前一晚誤擊了鸚鵡螺號的兩個二百五,DD-500
0708,在兩艘掃雷艇標出的航道里,這兩驅逐艦向東緩緩進入瀉湖,在6000的距離上用5寸主炮、40mm高炮打擊日軍工事。DD-500相當幸運,被擊中兩彈可都沒爆,只是進水。
0749,希爾還是聯絡不上埃塞克斯號,他覺得航母的戰機回去後,不會這麼快再次出擊按原計劃攻擊島上的碉堡,於是用上了身邊的護航航母CVE-16CVE-16,這8000噸的小航母標配24架戰機。
但問題是,計劃中這兩航母的戰機不是這麼用的,計劃中,這些戰機是登陸前掃射灘頭以清除日軍的反登陸力量。
0825,護航航母的戰機抵達貝蒂歐,按計劃掃射了灘頭。因為這時的炮火準備仍在進行,戰機打到的日軍基本為零。
幾乎與此同時,滿載近4000噸的LST登陸艦上放出第一波87LVT履帶登陸車。
LST在之前的157節有說過。
LVT呢,是一種816噸重的兩棲登陸車,能夠搭載24名整裝步兵或兩噸裝備,無裝甲。這次戰役中,動用了125LVT,其中175輛,部分在紐西蘭加裝了9mm鋼板作為裝甲;250輛,引數跟1型相當,只不過出廠時原裝12.5mm裝甲,只能搭載18人。
0854,猛轟將近兩個半小時後,希爾下令所有戰艦停火,他擔心繼續幹的話,可能會打到自己的登陸部隊。
但此時,LVT距離灘頭仍有十多分鐘的航程。這東西速度很慢,標稱6節但當時在水上只能跑到4/7公里/小時的速度。
希爾的馬里蘭號在瀉湖之外,他不清楚島上具體情況只是根據感覺行事。可瀉湖內的兩驅逐艦看的很清楚:日軍火炮遠沒被清除,威脅仍然不小。
這時候,美軍已經向貝蒂歐島傾瀉了大約3000噸口徑不一的炮彈,按100公斤/枚算的話,是3萬發。而小島總共也就1.5平方公里,炮擊的目標大約1平方公里吧,算下來,是33平方米能攤到一枚炮彈。
但日軍工事修的太堅固,非直接擊中的話基本沒事。也難怪柴崎恵次說要攻下此島“美國人得用100萬人花100年時間”。
0910,美軍第一輛履帶登陸車抵達紅1灘頭,7分鐘後抵達紅3灘頭,12分鐘後抵達紅2灘頭。
由於美軍在0854就停止了炮擊,日軍在這十多分鐘裡得以轉換陣地,大量士兵從轉移到了北部灘頭,狙擊美軍登陸。
不過美軍第一波登陸損失不大,87輛履帶LVT只被打掉8輛,但從LVT上下來的陸戰隊員也基本被壓縮在岸邊,動彈不得。
於是美軍放出LCVP登陸艇,這東西只有8噸重,能送36人。跟LVT的履帶推進不同,這是正兒八經的螺旋槳驅動,能跑到12/22公里.小時。
災難就發生在這時。
沒履帶就得講究吃水深度,雖然LCVP只需要1的水深,但貝蒂歐此時小潮,連1的水深都沒有。那棧橋伸出去800不是沒原因的:那裡才有一定的水深。
登陸艇擱淺之後,陸戰隊員只能在過腰的海水中徒步上岸,在日軍槍口下趟水5~600上岸。而且水底的珊瑚礁不是平的,遇上縫隙處,整個人都可能沉下去。
在珊瑚礁上陣亡的人數,沒法計算。
上岸的隊員不少都被迫丟棄了武器裝備,反而成為累贅。更嚴重的,是通訊裝備進水失效,無法呼喚戰艦的火力支援。
1030,攻擊紅3灘頭的82營比較幸運,與瀉湖裡的那兩艘驅逐艦取得了聯絡,這得益於負責呼叫火力的通訊小隊完整。在兩艦火炮的強力支援下,紅3灘頭的損失最小。
事實上,這不止是82營的幸運,之後的戰情發展,證明這是整個陸戰二師的幸運。

LVT放下陸戰隊員之後,攜帶傷員返回,然後再從LST登陸艦出發運送隊員上岸。但日軍的射擊越來越準,LVT不斷被擊沉擊傷。後話就是整個戰役結束後,125LVT只剩35輛可用,其中傷亡可想而知。
登陸過程中,還用上了M3A1斯圖爾特跟M4A2謝爾曼坦克,這是M4A2首次亮相太平洋。坦克的登陸過程,有點像套娃。
AshlandBelle Grove的弦號分別是LSD-12“LSD”船塢登陸艦Landing Ship, Dock)的縮寫。這是一種空載排水量4000噸,滿排達到8000噸的大傢伙。
所謂“船塢”,是說登陸艦尾部可以開啟並沉入水下,讓小艇直接進出。題外話就是前兩天看到一影片,CH-47支奴乾的尾部沉入水下,小艇直接從海上衝進直升機裡面,比較誇張。
從船塢登陸艦裡開出來的是LCM 3型,這前門可以完全放下當踏板的東西叫“機械化登陸艇”(Landing Craft Mechanized)。艇長15空重25噸航速11節,裝載能力麼,剛好,整整一輛33噸的謝爾曼坦克。
所以,坦克的登陸過程就是船塢登陸艦停在近海,打開後門讓機械化登陸艇開出去,機械化登陸艇開到岸邊之後,謝爾曼坦克再涉水登陸。
塔拉瓦總共就一平方公里多點,當然不可能像庫爾斯克那樣動用幾千近萬的坦克。美軍在這裡用的不是第五,而是第一兩棲軍團的第2坦克營C連,總共14輛謝爾曼。
話說,美國佬還真是喜歡將兵器擬人化,戰機起名字也就罷了,還給坦克起名字。C連的坦克14個名字,叫查理、禿鷹、炮彈、科羅拉多、芝加哥、突擊隊員等等等等,看似沒有章法,但共同點是C開頭的單詞。
挺有意思,不知道現在是不是這樣。
其中一個叫“華妹”,China Gal
連部的兩輛坦克跟隨1排行動,所以1排有6輛,攻擊紅1灘頭。但出師不利,6坦克中,3輛直接掉進珊瑚礁上被艦炮炸出的彈坑裡-------謝爾曼能承受的水深只有一米出頭。
2排運氣也不好,接近海岸後,從第一艘LCM 3駛出的坦克直接掉到兩米多深的海里,再也沒起來,其他的LCM 3趕忙換地方讓坦克下水。
3排攻擊紅3灘頭,這組比較幸運,4輛坦克全上岸了。
但這些坦克只是上岸而已。
日軍火力強大,海岸上橫七豎八全是死的傷的陸戰隊員以及被打壞的LVT履帶登陸艇,坦克前進一步都不容易,何況前面還有兩米多高的防衛牆。這牆是日軍用椰樹修起來的,基本上是繞著小島圍了一圈。
通訊問題在坦克連也暴露出來了:裝置震壞不少。而且就算沒震壞也跟陸戰隊員聯絡不上,因為他們的頻率不一樣,坦克調到了跟戰機一個頻率,而不是陸戰隊的營指揮所。
此外,由於是初次登場坦克手沒有實戰經驗,甚至從來沒與陸戰隊員配合訓練。他們訓練的就是:衝到底,衝回頭,再衝一次……..
但實戰不比演習,有衝到坑裡翻了的,有被反坦克炮打了的,有被日軍拿著磁性地雷炸了的。其中塞西莉亞被日軍95式小坦克的37mm小炮幹了一下,主炮被打壞但機槍還能用,這算好的。
話說,日軍的95式只有7噸,甚至只能叫戰車不叫坦克,這東西幹掉33噸的謝爾曼,賺太大了。
14輛坦克中,科羅拉多號最幸運:被汽油彈燒著,衝回海里滅火又回來了。突擊隊員號戰功最著,打掉兩門反坦克炮跟5個碉堡,但最後,也逃不掉被擊毀的命運。
當天入夜時,14輛坦克中只有科羅拉多跟華妹兩輛還能用,塞西莉亞算是勉強能用吧,雖然主炮沒了。其他的全部損失。
這是後話,回到上午的登陸。
激戰中,負責紅2灘頭的中校Herbert Amey, Jr陣亡,幸好,陸戰四師Walter Jordan中校此時隨軍擔任觀察員,接過了指揮權。
接下來,二師師長史密斯見勢不對,於是派出團預備隊21營支援紅2灘頭,派出師預備隊之一的83營支援紅3灘頭。

時間1200,搶灘總指揮、2團上校團長休普(David M. Shoup)終於從800的棧橋遠端攻到岸邊。他的通訊也有問題:能聯絡馬里蘭號,可下屬基本聯絡不上。

總之,美軍通訊是一團糟。
根據休普的評估,師長史密斯不得不申請呼叫陸戰6-------最後的總預備隊。大約在下午兩點,特納批准了史密斯的申請。
不過,雖然美軍的登陸嚴重受阻,也還有那麼一些幸運之處。就算倒了八輩子血黴,那也是七次投胎為人的幸運,對吧?
投胎為牛就沒這麼幸運了。有一次在路邊吃早餐,農夫牽著母牛跟小牛走過,小牛要吃奶,母牛幾次要停下來可都被農夫無情地牽著向前。“做牛做馬”確實不是那麼好做的。
離題好像有點遠哈。

第一個幸運點
23L連是第4波登陸,目標不是原來的紅2而是紅1灘頭。日軍火力太猛,這個連的登陸艇為活命跑著跑著就跑偏了,向西偏過鳥嘴上了綠灘。
然後,他們發現這綠灘簡直就是天堂:相比紅色灘頭,日軍防守很弱。少校萊恩(Mike Ryan)迅速將隨後到來的遊兵散勇組織起來,構築了一個像模像樣的灘頭陣地。
入夜之後,萊恩透過電臺聯絡上了那最後的兩輛坦克,也聯絡上了海航的戰機。更幸運的是他手下有中尉Thomas Greene,這是一位海軍的火炮觀察員,而且電臺仍然可用。
萊恩的遊兵散勇,第二天成了此戰極為重要的一支部隊。
第二個幸運點
雖然LVT履帶登陸車被打壞無數,但非常幸運, 101營在傍晚時分幾乎沒損失地上了紅3灘頭。這不是普通的陸戰隊營,是個75mm榴彈炮營。陸戰隊有了自己的火炮,這對第二天的戰鬥也極為關鍵。
第三個幸運點
雖然艦炮打掉的碉堡不多,但高密度的覆蓋,把日軍的電話線幾乎全打斷了,所以在灘頭戰鬥中,美軍內部通訊不佳,日軍同樣也缺乏指揮。可以說,整個白天都是雙方的個體跟小部隊各自為戰耍狠鬥勇
不過,在美軍強烈的炮擊下,炸掉電話線應該是必然的,也談不上很幸運。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至當天入夜休戰時,美軍已有5000人登陸,其中傷員1500。而日軍以夜間衝鋒著名,陸戰二師在瓜島是領教過的,整個晚上,美軍都在心驚肉跳中度過。
想想看,如果日軍真的在夜間發起反登陸衝鋒,雖然把美軍趕下海的可能性不大,但造成另外千人傷亡幾乎是必然的。
但恐怖的衝鋒並沒出現,一夜無事。
柴崎恵次的指揮部在紅3灘頭那一塊,當天下午的某個時間,他決定轉移指揮部。結果,帶著參謀人員出掩體之後,一枚5寸炮落在人群中間,將指揮部一鍋端了。
三個灘頭,只有紅3有能力指揮艦炮,就這麼巧。而且一炮端了整個指揮部,簡直是匪夷所思,在這點上,美軍是超級幸運。所以前面說,82營保持與戰艦的通訊是整個陸戰二師的幸運。
立功的應該就是那艘兩個二百五:DD-500。也算是將功贖罪吧。
第一天過去了,但美軍的煉獄還沒完。
第二天,1121
時間0615,作為預備隊81營的登陸艇開始行動,目標紅2灘頭。上校休普作為岸上的總指揮,已經強調了登陸艇要從棧橋旁邊接近,那裡日軍火力最弱。但登陸艇還是離得不夠近,過於偏西。
而且跟前一天一樣,此時正是小潮,被迫涉水的隊員完全暴露在日軍火力之下。
休普能叫到艦炮,自己也有75mm榴炮,但在紅3灘頭看不到紅2的日軍碉堡。而紅2灘頭的隊員沒有重武器又呼叫不到艦炮,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同袍被屠殺。
81營死傷過半,最慘。
但基本上,這是美軍最後的傷亡。
早上,綠灘的萊恩呼叫艦炮,開始對日軍據點進行打擊。在火炮觀察員的指引下,輕巡洋艦CL-60跟驅逐艦DD-607清除了大部分障礙。
時間1120,萊恩從北向南發起攻擊,一小時後佔領了整個綠灘,總算在日軍防衛圈上打開了一個缺口。
隨後,史密斯用上了總預備隊的6團:1營送往綠灘;2營沒上貝蒂歐,去了東南4公里處無防守的拜裡基島(Bairiki),在建起炮兵陣地;3營還是做預備隊。
但因為通訊及裝載搭配問題,6團的這兩個營動作比較慢,完成部署的時候,已經是當天晚上了。
這一天,坦克與陸戰隊員開始有了默契,雖然只剩兩輛。
坦克手視野極其有限,陸戰隊員要看過才瞭解。然後,坦克外面配上有經驗的陸戰隊員,有需求時就用75mm彈殼敲坦克,那聲音非常獨特,就算在發動機巨大的噪音中坦克手都能分辨。
然後,陸戰隊員用手指比出敵軍方位距離,坦克手相應操作將日軍據點幹掉。當然,陸戰隊員另一個任務是將躺在地上的死傷同袍拉開。
另一個作戰方式是坦克與推土機配合,先將暗堡的火力打掉,然後推土機上前直接將暗堡埋了,裡面的人是死是活,不需要考慮。
當天,第二坦克營的B連也在綠灘登陸,這個連裝備的是M3A1,登陸過程並不順利。這個連對戰役影響不大,不細說。
下午四點,雖然島上仍在激戰,但休普發現已有個別日軍自殺,綜合戰況之後,他認為日軍正在崩潰,於是跟史密斯報告“傷者巨量,亡者未知,勝利在望”。
當晚,史密斯的參謀長Merritt Edson登島,接替休普指揮作戰。此戰休普指揮有方,獲榮譽勳章。
題外話,休普這人不一般。
1904年他生於農戶,家境貧寒。念大學時身體是極好的,可一場肺炎讓他因病更貧,飯都吃不起只好入伍,至少軍隊管飯。
戰後他官拜上將,在IKE手下當了陸戰隊司令。貝蒂歐島傷亡巨大,他真正是死人堆裡爬出來的將軍。退休後他極力反對越戰,所以,後面俺在越戰的某節可能會專門說他。唉,越戰停了好久。
應該是通訊問題的緣故,日軍在第二天晚上還是沒有衝鋒,畢竟沒頭而且聯絡不便。
第三天就沒什麼好說的了,綠灘美軍向東推進,紅灘美軍配合,日軍大勢已去。不過,下午兩點史密斯登島時,登陸艇被打壞而且一人陣亡,還好本尊沒事,驚險。
時間1930,日軍終於發起了萬歲衝鋒,當晚先後四波。但美軍早已站穩陣腳且通訊無阻,沒跟日軍對幹,直接用炮:岸上的75mm炮打了1300發,海上的DD-501501兩艦打了多少不知道,反正是把5寸炮彈打光了。
各種火炮打擊下,日軍成了真正的炮灰。
美軍基本無損。
這天,有另一位人物。

跟休普的寒門出身相反,33歲的伯尼曼(Alexander Bonnyman, Jr.)家裡有礦,是真的礦-------他老爹是煤礦的董事長,成年後自己又開了個銅礦。

家裡有礦,伯尼曼上的也是名校普林斯頓。然後,愛國心爆棚的他退學進了陸航,再然後,幾個月就被開除了,原因是喜歡跟塔臺廢話。這是1932年的事。
其實吧,俺覺得他不是什麼愛國-------當時美國乃至世界大多是和平的,他就是想開飛機好玩而已。
日美開戰時伯尼曼已經31歲,而且有了自己的銅礦。考慮到他的年齡及職業的重要性,軍方徵兵沒徵到他。
194210月他終於呆不住了,志願到陸戰隊當了個二等兵。32歲的二等兵應該不多吧,普林斯頓出身而且家裡有礦的,恐怕就他一個。
這裡俺就想起了穆勒,那位調查川普通俄事件的前FBI老大,當初他也是從普林斯頓進陸戰隊去了越南。別人逃兵役的時候他反其道而行,值得尊敬。
在陸戰隊,伯尼曼的主要任務不是作戰,而是屬於野戰工兵一類輔助作戰。軍方看中他的組織能力與專業知識,將他提到中尉軍銜。
在貝蒂歐島,伯尼曼屬82營負責紅3灘頭後勤。第三天,送貨到棧橋時他的登陸艇被日軍打掉,組織幾個人趟水上岸後,伯尼曼志願參與作戰,抄起火焰噴射器滅了好幾個日軍工事。完事之後他留了下來。
第四天,即最後一天,1123
此時,仍然有不少日軍固守在一個工事裡。伯尼曼身先士卒帶著幾個志願者進攻,衝到這30外的碉堡時,別人彈藥用光回去了,他爬上頂部衝裡面扔手榴彈(應該是碉堡上的氣孔)。
一百多日軍只好衝出來,被外面的陸戰隊員消滅,但伯尼曼本人中彈身亡。1947年,海軍部長將榮譽勳章授予了伯尼曼12歲的女兒。
伯尼曼陣亡在最後一天,前一夜的萬歲衝鋒之後,可見當時戰況之激烈。塔拉瓦之戰,確實如範德格里夫特所說的“從頭到尾都是一場攻堅戰”。
戰役之殘酷,4800名日軍/朝鮮勞工中,只17名士兵及129名朝鮮勞工被俘,其餘全部死亡。
23日,時間1305,陸戰二師師長朱利安.史密斯宣佈戰役結束。
美軍陣亡過千,無疑是在塔拉瓦踢到了鐵板。可雖然腳趾骨折,硬是將鐵板踢翻了。
伯尼曼的遺骸當時草草埋葬,之後估計是緊急修跑道的原因,一些標誌不明顯的墳墓被推掉了,其中就有他的。戰後很長時間,都誤傳伯尼曼當時已經被海葬。
直到2010年,海軍方面的發掘隊才終於找到一批失蹤者的骸骨,其中包括伯尼曼。這時候,他那接受榮譽勳章的女兒,已經75歲。
其他隨海浪飄走的,永遠找不到了。
終於碼完
沒想到這登陸戰這麼複雜佔了好幾節,開始的時候沒有總體的思路所以比較亂。以後如果要碼佩裡硫菲律賓之類的話,還是先有個大致的構思才行。
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