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建築可閱讀:虹口這座宛若迷宮的歷史建築,如今成為時尚地標

由 忻素芹 釋出於 綜合

在上海,有許多曾經在近現代歷史上叱吒風雲,屢屢創下東亞紀錄的老廠房。如今,它們中的一些透過現代化的改造,成為了眾人追捧的網紅新地標。經過百年曆史沉澱,滬上這些“老廠房們”,依舊煥發著蓬勃的生命力。位於虹口區的1933老場坊,就是其中極具代表性的一個↓

別具一格的巴西利卡式建築

1933老場坊原為一個宰牲場,1933年建於今虹口區中部,座東朝西,東靠鴨綠江路,西臨沙涇路,南面是溧陽路,北近梧州路,佔地面積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5萬平方米,建築融匯了東西方特色,各樓之間上下交錯,廊道盤旋,結構複雜,卻秩序分明。

整幢建築除採用了“無樑樓蓋”、“傘形柱”、“旋轉坡道”等先進的建築技術,充分考慮了通風、採光、衛生、用水等問題。

主建築物由東、南、西、北四幢鋼筋水泥結構四層樓房圍成四方形,方形之中又建一座二十四邊形近似圓柱體的主樓,與旁邊四座樓房透過樓道相連,使整個平面形成“回”字。加工車間採用當時最先進的無樑樓蓋技術,形成八角形和四邊形的傘狀柱帽。各樓之間上下交錯,廊道盤旋,結構複雜。底層牆基用花崗岩砌築,沿街立面的窗均為花紋精美的鏤空小方格窗。整棟建築具有古羅馬時期巴西利卡式風格。

光影和空間的無窮變幻呈現出一個獨一無二的特色建築。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時間、不同的角度裡,可以領略到1933老場坊不一樣的風情。

這個宰牲場在當時是東亞第一、世界第三的大規模宰牲場,場內現代化程度較高,有一條2.25英里長懸掛式屠宰作業傳送帶,每天可以宰殺牛、羊等牲畜共計1300頭(只),1934年,又配套建立病畜化制場與冷庫,規模和實力進一步得到提升。

改造保留建築風格,老房一展時尚新顏

2007年,這個老工業遺址功能重新定位,在保留原建築風格的基礎上進行合理佈局、修繕改造後,再次煥發青春——華麗轉身為1933老場坊創意產業園區。

轉型之後,獨特的建築魅力、深厚的歷史底蘊,使這裡受到了國內外各類知名品牌廠商的青睞,諸多高階時尚活動在這裡舉行,國際美食購物、戲劇音樂演出、主題狂歡派對……如今的1933老場坊,儼然已成為上海集旅遊、文化、時尚、品味於一體的又一個創意地標。

例如,四樓的空中舞臺全部用鋼化玻璃製成,挑高8米,懸空而設,總面積超過1500平方米,圓形穹頂大氣魔幻。眾多特色元素在這裡融會貫通,而光影和空間的無窮變幻更賦予了其獨特的魅力。

宰牲場的由來

十九世紀初,上海還沒有現代化的大規模宰牲場地,只有民間的小作坊,設施簡陋,衛生狀況較差。1843年之後,隨著上海人口增加,對肉製品的需求也不斷擴大。為了適應市場需求,特別是民眾的健康,當時管理部門決定設立都市宰牲場。1891年,先在斐倫路買了一塊地建造了一個規模不大的宰牲場,後又在虹口沙涇路購了一塊地,開始建造大規模的現代宰牲場。由建造過“郵政大樓”的餘洪記營造廠承建,於1933年11月竣工落成。

後雖歷經戰火,但建築有幸得以保全。新中國成立之後,這裡仍然是肉類食品的加工廠,至1970年改為一家制藥廠。

景點打卡推薦

1、傘形柱

建築外圈最顯眼的細節元素是一根根的“傘柱”。不同於我們平日裡常見的圓柱形柱,這裡的柱子是傘形的,分八角形和四邊形兩款,上大下小,帶有花紋裝飾。整棟樓是無樑樓蓋設計,全靠這300根傘柱支撐。

2、中心圓

主樓的內圈也叫“中心圓”,共三層,是以前屠宰牲口的車間。這裡有數目眾多、寬窄各不相同的的廊橋,體型不同的牛依次從這裡透過。

3、旋梯

廊橋邊的臺階異常狹窄,並且盤旋而上,是工人的逃生通道。這些通道僅一人寬,牲口是進不去的,專為避免牲口傷人而建造。如今,廊橋和逃生通道都已演變成一道景觀,而中心圓的功能也已演變為為創意專案活動專區。

4、鏤空水泥花格窗

窗格由方格和圓圈相間排列,除了造型美觀之外,更具有必要的通風功能。今天,作為創意園區的老場坊,人們更青睞大面積鏤空水泥花格窗造成的光影效果,巴西利卡廳也因此成為婚禮、派對的熱門選地。

開放時間及門票

門票:免費

周邊好去處

上海音樂谷為AAA級旅遊景區,同時也是上海市重點文化創意產業聚集區,核心區域面積約28萬平方米。片區內俞涇浦、虹口港、沙涇港相交蜿蜒環繞,並保留八座具有百年曆史的橋樑,是目前上海唯一儲存完整水系格局的歷史文化風貌地區,遺存有許多獨具虹口特色的石庫門建築群,是上海城市演變過程中,極具代表性的地理地標和文化地標。

周邊旅遊線路推薦

1933老場坊→沈尹默故居→溧陽路音樂谷→魯迅故居→上海外灘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