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9月26日,德國迎來聯邦議院大選。連任四屆總理的默克爾不再參選,一位新的總理將在新聯合政府形成後接她的班。從今日起,默克爾的16年執政正式進入倒計時。
在她的時代謝幕之際,這位歐洲政壇的“臺柱”式領導人留下了什麼“政治遺產”?
↑2020年12月,德國總理默克爾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參加歐盟峰會會議。
拜登上任第一通電話就要打給她,卻被她拒了…
據外媒報道,今年1月,美國總統拜登上臺後,決定將其第一通致電外國領導人的電話打給默克爾。這無疑是具有重大象徵性的動作,表示美國在特朗普時代之後,美、德這對跨大西洋關係開始迴歸正常化。
不曾想,默克爾直接拒絕了。她有什麼更重大的公務、不得已的理由嗎?並不是。拜登約的是週五下午。而默克爾那時將在自己位於柏林附近的鄉間村舍裡。那是她過週末,照料蔬菜園和沿湖散步的地方。
默克爾的幕僚們提醒道,一旦她拒絕,拜登就不得不先跟其他國家的領導人通話。但默克爾仍然覺得,這通電話並沒有什麼象徵性意義,仍決定另約時間。最終,兩人約在了下一個週一,即默克爾過完週末、回去上班的時候才進行。
↑2021年7月,默克爾與拜登在白宮。
默克爾對“這第一通電話”的不在意其實正符合當前的現實狀況——柏林和華盛頓的跨大西洋關係的冷卻,歐洲和美國關係的冷卻。
2005年,默克爾第一次當選總理的時候,她還是個異常堅定的美國盟友。在她行將離任之際,已經親歷了世界政治舞臺上的十六載風雲變幻,同4位美國總統打過交道。這期間,美國變得更“獨”了,其外交政策也轉向了亞洲。與此同時,中國在全球崛起。而默克爾的想法和做法也隨著時光變換。
特朗普讓默克爾“幻想”破滅,拜登“補一刀”
默克爾在東德長大,早年間對西方世界都曾有種年輕的嚮往。當她還是一名年輕的科學家時,她曾發誓退休的時候要移民到西方國家,要在全美旅行。不曾想,柏林牆在1989年倒下。而她的第一次出國旅行就去了美國加州。
默克爾在加州之行後很快就進入了德國政界,兩年後成為部長,並在2000年被選為保守派領導人。
在小布什的第二個任期內,默克爾成了德國總理,並與小布什發展了一份持續至今的密切友誼。當年,她也是屈指可數的支援小布什入侵伊拉克的歐洲重要領導人。然而,隨著時光流轉,華盛頓長期損害盟友利益來追尋自身利益,這讓默克爾越來越不耐煩了。
↑默克爾與小布什。
這種質疑在奧巴馬任內繼續增長。默克爾的幕僚們稱,她一開始覺得奧巴馬是個不穩定的、話多的、愛干預的夥伴。2013年外媒還曝光了一件不愉快的事,包括默克爾在內的多位國家領導人的手機被美國國家安全域性(NSA)竊聽了。到了奧巴馬第二個任期的末期,兩人的關係有所提升。但奧巴馬一再批評德國的財政政策,導致了美國和德國之間產生隔閡。
特朗普政府時期,美德關係掉到了谷底。特朗普對北約的質疑、對歐洲盟友的攻擊,破壞了默克爾對跨大西洋關係的信心。對默克爾來說,這意味著歐洲越來越需要在經濟、外交和軍事上的獨立。
2017年,默克爾在一個講話中表示:“我們能依靠其他人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歐洲人必須把命運掌控在我們自己的手中。”到了2019年,默克爾已經完全放棄了同特朗普修復關係的希望。那年,默克爾在哈佛大學的一個演講上大力抨擊貿易壁壘和謊言,被普遍認為是對特朗普的譴責。
↑2018年,默克爾與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在白宮。
今年1月,美國國會山暴亂進一步加強了默克爾的這種想法。默克爾的幕僚們在採訪中稱:“我們如何能在全球秩序上依靠美國,他們連自家的民主都支撐不住了。”
拜登上臺後,帶來美德關係迴歸的希望。但據默克爾的兩位幕僚稱,這種希望在美國的阿富汗撤離行動中消散了。德國是北約在阿富汗最大的軍事力量之一,默克爾還不得不一再投入政治資本,確保德國議會批准政府在阿富汗的軍事任務。然而,美軍沒有知會柏林方面,就拋棄了一個對德軍撤離非常重要的空軍基地。這讓默克爾吃了一驚。
↑默克爾會見參與喀布林撤離的德軍人員。
任內13次訪華 默克爾:中國崛起是一種必然
外媒稱,當德國同美國的關係日漸轉變的時候,默克爾對中國越來越感興趣。她在任期間造訪中國13次,超過了西方所有的主要國家領導人。2010年,她還在中國過了生日。據其前外交政策顧問克里斯托弗·霍斯根(Christoph Heusgen)稱,默克爾還研究中國的歷史、政治和經濟。據其幕僚們稱,默克爾認為,中國的崛起是一種必然。
中國是德國最大的貿易伙伴。默克爾對中國的興趣也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中國的這一角色。中國是德國最大的海外市場。大眾汽車公司一半的銷售都在中國市場。很多德國製造商在中國市場賣出的產品超過了其他所有市場,也超過了德國國內市場。
↑2019年,默克爾在中國參觀一個德國汽車供應商的工廠。
2019年,默克爾最近一次造訪中國後告訴助手們,中國的政府治理和經濟管理都在變得更有效率。而與之對照的是,歐洲和美國受到極化和官僚主義慣性制約。她最近還告訴幕僚們稱,西方選舉制度也傾向於“產出”質量不斷下降的領導人。
2019年,默克爾在慕尼黑安全政策論壇上就分享過這些觀點。而拜登當時就坐在觀眾席中,正準備宣佈參加美國大選。
默克爾當時說道:“中國有13億人口,要(比德國)龐大得多。我們可以盡最大可能地努力、做得很棒、超級厲害,但是中國一旦決定不想再跟德國保持良好關係,我們作為一個有著8000萬人口的國家,就沒辦法贏。”
也正是基於這一理由,默克爾認為,美國遏制中國的努力終將失敗。
2020年,美國派人前往歐洲,半威脅半承諾地試圖說服歐洲國家不使用華為的裝置和技術。這個行動基本被無視了,德國允許網路運營商使用華為裝置。默克爾的一位高階顧問在採訪中稱,總理自己的手機被美國情報部門監聽了多年,她不怕所謂的“監聽”。
聯手法國,尋求歐洲的獨立自主
默克爾的“遺產”還包括試圖建立一個更為獨立的歐洲。而其努力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就是重建德國和法國的友誼。
↑2021年2月,默克爾與馬克龍共同主持“德法國防和安全委員會”線上會議。
德國和法國一開始就是歐盟創立的重要驅動力,也是拉動歐盟發展的兩駕馬車。但是,近幾十年來,德國經濟持續發展,而法國陷入停滯。由於兩國在歐元和歐元區的未來進展上存在長期的分歧,而且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越來越明顯,從2012年起德法關係被普遍認為陷入停滯。
在馬克龍上臺、默克爾2018年再次當選後,當時有分析認為這可能會使法德關係有所好轉。而隨著英國“脫歐”和特朗普政府以來對美歐關係的影響,也助推兩國關係重回歐洲的中心。2019年初,兩國領導人簽署“新版《愛麗舍條約》”,為兩國關係中增加新內容,例如雙方承諾打造一個“規則統一的德法共同經濟區”,同意在數字經濟、人工智慧研究領域加強合作。
法國在華盛頓也長期受挫,還在上週因澳大利亞核潛艇協議而爆發了一場,甚至為此召回外交官。儘管美法兩國很快“修好”,但法國也跟德國一樣,已經認識到依靠美國的時代結束了,同樣在思考歐洲如何才能實現獨立的問題。
而默克爾早就開始用德法聯盟來對抗華盛頓的意志。
紅星新聞記者 林容
編輯 張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