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禍致2歲幼兒斷腕,再植手術為其保住右手
經過6個多小時的搶救,一名2歲幼兒接上了離斷的右手,近日從北京積水潭醫院順利出院。
車禍、電鋸、刀具、機器……多種傷害可致不同程度的肢體離斷。我國自上世紀60年代成功完成首例斷肢再植手術,經過50多年的發展,技術不斷完善,其中,幼兒斷肢再植比成人手術難度更大、康復過程也更為複雜。
什麼樣的離斷肢體可以再植?功能能夠完全恢復嗎?如發生意外,普通人可以進行哪些院前救助?北京積水潭醫院手外科專家楊勇進行釋疑。
肢體離斷近10小時,2歲幼童接上右手
8月的一個深夜,一名2歲幼兒被救護車送往北京積水潭醫院急診。孩子剛剛經歷一場車禍,右手腕關節離斷,手掌與手臂完全分離。
嚴重車禍、電鋸、利器傷……每年,都有因不同傷害遭受肢體離斷的患者送醫求救。在北京積水潭醫院手外科,每年要為二三十名肢體完全離斷患者進行手術,而相比成年人,幼兒手術難度更大。
當晚,分診護士接診後,將孩子迅速轉移至搶救室,接上心電監護,手外科急診醫師趕到現場,對孩子進行生命體徵檢查以及前臂殘端和離斷肢體的區域性檢查。
孩子生命體徵較為穩定,肢體離斷平面位於腕關節水平,離斷肢體的外觀完整,但肌腱及神經血管都撕脫嚴重;前臂皮膚挫傷嚴重,還有輪胎印殘留在皮膚上,斷端已被汙染,無活動性出血。幸運的是,孩子具備再植條件,之後,多名醫生組成急診治療小組,開展搶救。
此時,距離肢體離斷已近6小時。治療小組通知急診手術室,協調麻醉師和手術護士,為急診手術做好準備;進一步完善孩子術前檢查,聯絡配血及術後ICU;離斷肢體提前送進手術室進行清創,標記重要的血管神經,為斷肢再植搶時間。
凌晨3點,醫務人員完成前期準備和手術方案制定,手術正式開始。在對斷肢近端進行清創時,治療小組發現孩子前臂皮膚逆行剝脫到前臂中段,前臂肌肉明顯壞死失活,屈伸肌腱均自肌腹抽出,尺橈動脈完全斷裂,斷端無法直接吻合。治療小組選擇將橈動脈近端與尺動脈遠端直接吻合,松止血帶後,指端迅速變紅,標誌著通血成功。隨後,找到頭靜脈和貴要靜脈斷端直接吻合,尺神經自手內抽出,探查傷口內未見尺神經斷端,正中神經自橈腕關節離斷,遂將尺神經近端與正中神經遠端直接縫合,希望恢復孩子的保護性感覺。
凌晨6點,手術結束,孩子轉入ICU病房,經過1天的觀察,轉回手外科病房,接受術後鎮靜鎮痛用藥和全方面護理。
手術後第9天,孩子再植肢體溫度較前降低,毛細血管反應較前減慢,考慮是因哭鬧導致血管痙攣,立即請麻醉醫師進行臂叢麻醉阻滯,鎮痛解痙,幫助孩子度過血管危象。
近日,孩子已順利出院。據瞭解,手術的最終結果還要觀察至少半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出院後,還需進行康復與進一步的功能重建。
醫師在病房檢查患兒斷肢再植術後恢復情況。北京積水潭醫院供圖
追問1:哪些斷肢能進行再植?
北京積水潭醫院手外科主任醫師楊勇介紹,斷肢再植,就是透過將離斷肢體的骨關節、神經、血管、肌肉、肌腱等再次連線起來,儘量恢復肢體原有的外觀和功能。在臨床上,以手指離斷居多,肢體離斷更嚴重,也更少見。
我國最早的斷肢再植術可追溯至上世紀60年代。1963年,一名27歲的青年工人右手腕關節以上一寸處被衝床完全切斷,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醫生陳中偉、錢允慶等對其成功進行斷肢再植,這也是世界首例斷肢再植手術。經過五十多年的發展,斷肢再植技術越來越完善,逐漸在全國範圍普及,很多之前不能接上的斷肢,現在也能進行修復。
不過,雖然手術指徵不斷擴大,斷肢再植仍要符合一定標準。
楊勇表示,患者入院後,醫生首先會對其全身情況進行全面評估,看能否耐受長時間手術和術後長期臥床康復;對於斷肢,也需要進行再植條件的判斷。不同受傷機制導致的肢體離斷,帶來的組織損傷範圍和創面情況不一樣,一般需要離斷肢體相對完整,如結構毀損嚴重,就不適合再植。
追問2:孩子與成人的再植手術有何區別?
楊勇介紹,年齡越小,再植手術難度相對越大。兒童體內血管管徑細小,吻合難度較大;術後血管危象發生比例相對較高,可能出現肢體壞死;器官功能代償能力有限,全身情況變化迅速;如果出現組織大量壞死、全身性感染等嚴重併發症,可能危及生命。
相比成年人,孩子的依從性更差,疼痛時哭鬧、肢體亂動不易控制,如引發血管栓塞、血管痙攣,不利於肢體的成活和康復,因此術後護理的難度也更高。
這名幼童就在第九天經歷了血管危象。一般為安全起見,術後會針對兒童短期使用鎮靜鎮痛等藥物,該幼兒在術後第七天停藥後,孩子可能由於哭鬧引發血管危象,後經治療好轉。
追問3:肢體功能能恢復到什麼程度?
斷肢再植能恢復多少功能?
據報道,我國首例斷肢再植手術患者,肢體離斷半小時後就醫,接活後功能恢復良好,不僅能握筆寫字、打乒乓球,還能提6公斤的重物。
楊勇介紹,再植術後功能恢復確實存在差異,一般來說,斷肢損傷機制和條件、斷肢平面、離斷肢體的熱缺血時間、手術方案設計等因素,都會影響肢體功能恢復程度。
2017年,他曾接診一位1歲多的幼童,同樣是車禍傷,肢體從上臂離斷,送來時斷面相對整齊,經過及時手術,恢復順利,前段時間來醫院複查,功能恢復良好。
不過,這名2歲幼童條件相對較差,神經、血管、肌肉為撕脫性損傷,恢復程度有待進一步觀察。等到年齡大一些,耐受性增強,進行肌肉移植移位等功能重建手術,或能進一步幫助孩子恢復手部功能。
追問4:如遇斷肢意外,普通人可為患者做些什麼?
楊勇介紹,儲存、包紮、及時送醫,有助於斷肢再植與功能保全。
在送醫之前,應當將離斷的肢體進行低溫乾燥儲存,適宜溫度可參考冰水混合物的溫度,不要過低,以免凍傷斷肢,同時要注意乾燥,不要將離斷肢體直接浸泡在水或液體中。
對於人體的創面,應當進行加壓包紮,防止進一步出血造成失血性休克,條件允許時,最好用無菌紗布,一般情況下也可應用清潔棉織物如衣物、毛巾等。
之後,儘快將患者轉送至具備再植手術條件的醫院。入院後,完善各項術前檢查和各項準備工作,為患者再植手術的成功實施創造條件。
新京報記者 戴軒
編輯 馮雅君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