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中國氣象局召開新聞釋出會。2022年北京冬奧會已經進入最後的倒計時,中國氣象局針對冬奧會的氣象服務保障內容也進行了全面的介紹。
記者瞭解到,就氣象條件來說,北京冬奧會是第一次在大陸性冬季風氣候條件下舉辦的冬奧會,寒冷,大風、乾燥、降水少,溫度變化大等大陸性冬季季風氣候特點對北京冬奧會的氣象服務保障提出嚴峻考驗。因此,氣象部門將加強科技攻關和觀測、預報、服務等能力建設。
第一步,必須要提升冬奧賽區氣象綜合監測能力。以冬奧賽場為核心,首次在我國中緯度山區組織實施了複雜地形下的冬季多維度氣象綜合觀測試驗,在北京城區、延慶和崇禮及周邊共建設各種現代立體探測設施441套,實現了超精密複雜山地+超大城市一體、三維、秒級、多要素的冬奧氣象綜合監測。其中延慶海陀山區的氣象觀測系統實現從無到有的突破。
有了監測能力,就得組建核心的預報團隊和開展科技攻關。按照“一場一策”“一項一策”的服務要求,在中國氣象局的組織下,2017年以北京市和河北省氣象部門為主體,從中央氣象臺等國家級單位,和內蒙古、山西、黑龍江、吉林等省區氣象部門抽調業務骨幹人員52人,在北京賽區、延慶賽區、張家口賽區及冬奧組委執行指揮部排程中心組成服務運動員、教練員及賽事組織方的預報團隊。
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連續5年冬季在賽區開展實地預報訓練,其他季節安排了國外山地氣象培訓、國內英語培訓及眾多場次預報技術研究等,派人現場觀摩2018年平昌冬奧會,團隊業務水平不斷提高。可以說,“五年磨一劍”組建了山地氣象預報核心團隊。
同時,全力提升小尺度山地氣象預報核心技術支撐能力。首次實現了“百米級、分鐘級”業務天氣預報能力,建成了京津冀區域500米解析度、冬奧山地賽場核心區域100米解析度、逐10分鐘快速更新的數值天氣預報模式體系,並以此為依託建立了預報服務系統,提供從短時臨近(0-1小時)到延伸期(30天)的無縫隙精細化網格預報產品,人工智慧技術在冬奧會核心區風力預報中發揮作用。組織實施“智慧冬奧2022天氣預報示範計劃”(FDP),來自氣象部門、科研院所、高校和社會企業等22家單位,在冬奧天氣預報大舞臺上同臺競技,取長補短,合力保障冬奧。
此外,還建成了支撐北京、延慶、張家口3個賽區氣象服務的資訊網路,提供互聯互通、資料共享、相互備份的冬奧氣象資料服務,實現多點靈活的現場影片會商。建設冬奧氣象服務網站,滿足公眾觀賽、出行的氣象服務需求。
中國氣象局表示,冬奧會組織過程是一個複雜的系統性工程,從申辦、籌辦、測試到正賽,每個階段都離不開氣象保障服務。在籌辦階段,根據北京冬奧組委需求,2016年至2020年連續5年向國際奧委會提供三個賽區的天氣分析報告及天氣風險分析報告;2020年至2021年為國際奧委會、國際雪聯專家赴各賽區開展考察、踏勘、場地認證等工作提供全程氣象服務;開展冬奧會競賽日程、開閉幕式等氣象風險評估,圓滿完成“相約北京”系列測試賽的氣象服務保障工作。在馬上就要展開的正賽階段,將針對“競賽”“保賽”“觀賽”的不同需求,提供優質的氣象服務。
等到北京冬奧會結束,冬奧氣象建設服務的成果將從5個方面持續發揮作用:一是冬奧氣象“之眼”——建成山地氣象三維觀測系統; 二是冬奧氣象“之師”——培養山地氣象預報技術團隊;三是冬奧氣象“之臺”——建立山地氣象服務支撐工作平臺;四是冬奧氣象“之技”——研究山地氣象發生發展機理;五是冬奧氣象“之果”——拓展山地氣象服務成果應用,為冰雪經濟發展,更多人參與冰雪運動提供堅實的支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