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視界報道】凡是過往,皆為序章。站在過去看未來,2021全球疫情仍在肆虐,在缺芯、原材料漲價、補貼退坡等多重挑戰下,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仍實現了高速發展,在銷量、新車滲透率等方面超出市場預期,2022年,新能源汽車市場保持穩健增長几乎已成行業共識。
大眾、通用、豐田等跨國公司,蔚來、小鵬、理想等頭部造車新勢力;華為、小米、百度等科技巨頭;比亞迪、吉利、廣汽、上汽、長城等自主品牌,都已準備好在智慧電動賽道的下半場,同臺競技,一路狂奔。
站在2022年的起點,EV視界以電動汽車行業過去一年裡的十個熱議話題來溫故知新,鑑往知來。
1、新能源汽車迎來市場化拐點
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增速明顯。1-11月產銷量創歷史新高,分別達到302.3萬輛和299.0萬輛,同比均增長1.7倍,市場滲透率由2020年的5.3%大幅提升至12.7%,其中11月新能源乘用車滲透率更達到19.5%。從市場規模來看,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產銷量連續七年穩居世界首位。
這一年新能源汽車的產品力和價效比持續提升,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認同感也越來越高,整個行業處於政策驅動轉向市場驅動的歷史拐點。
以五菱宏光MINIEV為代表的小型電動車,以特斯拉、蔚來等為代表的中高階車型,以比亞迪DM-i為代表的插電混動車型,成為市場銷售主力。隨著技術進步,純電動汽車續駛里程逐年提升,400km以上續航幾乎成為新發車型標配,部分高階電動車達到700km以上。
從2011年的不足1萬輛,到2018年首次突破100萬輛,再到2021年突破300萬輛,每一次突破都標識著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躍上新臺階,其背後是產業體系的全方位進步和發展環境的持續完善。
中汽協預判,2022年新能源汽車銷量有望突破500萬輛,同比增長47%。《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2021-2035)》中提出的“202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佔比達到20%”的中期目標有望提前三年實現。
值得關注的是,2022年國家對新能源汽車補貼標準將在2021年基礎上退坡30%,實施期限至2022年底,這意味著如果不發生變化,2022年將是新能源汽車補貼的最後一年,新老玩家勢必會想方設法滿足更多消費者的期待和需求,市場競爭也將進入白熱化。
2、自主品牌集體向上
據中汽協統計資料,中國品牌乘用車市場份額2021年呈連續增長態勢,前11個月平均份額達到44.1%,比去年同期上升6.4個百分點。這也是自2018年汽車產銷出現下滑以來,自主品牌第一次有望實現全年總銷量及市佔率雙反彈。
在行業面臨較大壓力情況下,自主品牌採取了更加靈活的策略,產品開發力度加大,特別是當新能源汽車對市場的貢獻率越來越高,自主品牌幾乎佔據了80%的銷量。例如,比亞迪以三電和整車領域的核心優勢,受到市場青睞,截至12月市值排名全球車企第三。上汽、廣汽、吉利、長城、東風等傳統車企也把握住產業變革機遇,銷量不斷創新高。而蔚來、理想、小鵬等造車新勢力頭部企業的11月銷量已跨越“萬輛”。
中國汽車品牌向上的探索從未停止,從合資品牌以市場換技術,到自主品牌走出價效比路線,在近30年高速發展中,自主品牌一次次向高階化發起衝擊,時至今日,品牌向上時機已經成熟,中國消費者的喜好正在發生巨大變化,對外資品牌的盲目崇拜正在減弱,只要質量符合要求,就會選擇本土企業產品,消費觀越來越理性 ,這給自主品牌的“二次創業”帶來了希望。
從獨立的品牌,清晰的規劃,到更懂國人的產品,以使用者為核心的服務,以實力出發的一切都是嶄新的,國際化的。吉利的極氪、北汽的極狐、東風的嵐圖成功小試牛刀,收穫了漂亮的市場戰績,上汽的智己開啟預售後的搶訂潮持續火爆,長安的阿維塔和長城的沙龍剛剛亮相便成為熱議焦點,而比亞迪的高階品牌明年上半年也即將浮出水面。中國汽車品牌正在用電動汽車獨特的優勢實現智慧、科技、可進化,以高科技的思路完成對傳統豪華的逆襲。
當然,向上之路不會一帆風順,在這場星辰大海的征途上,依然還會有不確定的變數,但自主品牌的崛起趨勢已無法阻擋。
3、中國“電動軍團” 出海
2021年以來,隨著海外市場需求逐步恢復,中國汽車品牌憑藉日益提升的質量、技術和服務,在海外市場的出口量持續增長,“走出去”步伐明顯加快。
中汽協資料顯示,2021年前11個月中國汽車累計出口量達179.3萬輛,同比增長1.1倍。多箇中國汽車品牌出口量均大幅增長,創下新高。其中,新能源汽車已出口到南美、東南亞、西亞、歐洲市場,而且出口到比利時、英國、德國等市場的數量還在快速增長,預計明年新能源汽車的出口都會保持一個高速增長的態勢。
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空前繁榮,讓越來越多的中國汽車品牌展露出走向世界的自信,比亞迪、蔚來、名爵、東風等車企先行一步成功走出去,而特斯拉、寶馬的在華工廠也使中國成為了全球重要電動汽車出口基地。
藉助脫碳化東風,以歐洲為代表的主要地區市場正在成為中國汽車品牌的展示舞臺,可以預見,當中國電動汽車綜合競爭力越來越強,出口形成規模,將對世界汽車產業格局帶來深遠影響,中國電動汽車在世界各地行駛的時代也將指日可待。
4、晶片荒與電池荒
晶片短缺問題2021年並未如業界預測那般得到緩解,受疫情持續和自然災害影響,全球汽車產業籠罩在零部件危機之中。
晶片短缺造車眾多汽車廠商的減產或停產,產能供應不足,經銷商交車週期延長,甚至出現經銷商庫存不足,無車可賣的情況。通用汽車、福特、特斯拉等被迫調整生產,並重新思考整個供應鏈。AutoForecast Solutions的資料顯示,截至2021年12月5日,由於晶片短缺,2021年全球汽車市場累計減產量高達1012.2萬輛。
一輛普通汽車至少會用到40多種晶片,而高階車型則需要150多種晶片,晶片已成為汽車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短缺狀況目前還遠遠沒有結束,隨著等待時間延長、買家紛紛囤貨,明年短缺狀況結束的希望似乎更加渺茫。Susquehanna Financial Group的研究顯示,11月晶片交付週期再度延長到22.3周,許多產品的供應壓力將會延伸到2022年。
在汽車產業加速轉向電動化的程序中,鎳鈷鋰等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造成了動力電池供應不足,圍繞動力電池的爭奪大戰也一觸即發。各大車企從長計議,競相投資電池上下游領域,在“缺芯”危機仍在持續發酵的情況下,確保電池供應“不荒”,繼而降低成本,避免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落後。在肉眼可見的將來,動力電池正在上升為戰略級物資,成為決勝未來的關鍵變數。
5、科技新貴跨界入局
2021年,科技企業在汽車圈的存在感劇烈飆升,蘋果首當其衝被傳Apple Car最快今年9月問世;小米宣佈未來10年投資額100億美元造車;百度自主運營的集度汽車成立;華為深度參與的AITO高階汽車品牌問世;蘋果Apple car傳聞不斷;微軟也把觸角伸向了自動駕駛公司Cruise……
智慧電動汽車市場正在進入一個黃金時代,升級的消費需求、創新的前沿技術、各國的監管和激勵政策,為產業創造了完美趨勢風暴和入局的最佳時機。未來不應該只屬於特斯拉。創新的本質是突破,更是一種投資的思維,下場“造車”,全球科技巨頭不甘示弱。
汽車產業已成為高科技載體,新技術、新模式投入到每年超幾萬億美元規模的汽車消費市場,是一個讓所有科技玩家垂涎的巨大蛋糕,無論是華為的鴻蒙系統智慧座艙、雲計算,還是百度的AI、Apollo自動駕駛開放平臺,科技巨頭“上車”正是憑藉著智慧技術賦予的先發優勢,抓住移動出行變革的機遇,在智慧汽車賽道啟動全新成長引擎。
軟體定義汽車的時代也是融合創新的時代,在第二輪新造車浪潮中,這些科技公司有的選擇了與傳統車企合作,原來處在汽車產業金字塔頂點的主機廠的優勢地位可能動搖,但也能因與科技夥伴的合作而收穫果實。
科技公司入場後帶來的變化究竟是什麼?給未來畫出了一個問號。
6、頭部新勢力單月銷量過萬
誰兵強馬壯,誰就能在亂世站穩腳跟,2021年12月的第一天,以蔚來、理想、小鵬為代表的頭部造車新勢力的單月銷量無一例外地闖入了“萬輛俱樂部”,而在2022年的第一天,交付量“破萬”的神話繼續上演。隨著造車新勢力的頭部格局不斷改寫,月交付萬輛的分水嶺儼然成為了衡量品牌競爭力的新標準之一,這也是2021年造車江湖最大的亮點,邁過月銷萬輛的門檻,既是是實力的證明,也意味著產品和市場的認可。
在30萬以上車型的價格區間,國內2021年純電動車滲透率達3.99%,同比增長2.07%;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達8.47%,同比增長3.97%,這一區間銷量擔當是蔚來,全年交付新車91429輛。在20萬-30萬的車型價格區間,國內2021年純電動車滲透率達14.49%,同比增長7.20%,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達19.13%,同比增長8.75%,這一區間銷量擔當是特斯拉和小鵬,全年交付新車98155輛。理想旗下僅有理想ONE一款車型,但憑增程式技術,以全年90491輛的交付量成為新勢力中單車交付量最高的品牌。
究其後背原因,蔚來、理想、小鵬的產品定位清晰,都有各自的特色,蔚來注重持續打造體系競爭力,小鵬注重智慧化佈局,理想汽車專注於增程電動車。
取得了巨大突破的造車三強,2022年依然面臨不小的壓力,最大的變數當屬供應鏈安全,從而保證產能和交付,另外,極氪、嵐圖等傳統“新勢力”開始上量,合資品牌大眾的ID.家族的交付量也連續破萬,強手林立不容小覷。
群雄並起,厲兵秣馬,2022年的新造車江湖或許會看到一輪更迭。
7、自動駕駛商業化落地初現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斷言,經過35年的從0到1的科研探索期之後, 全球智慧駕駛產業在2021年開始進入“從1到10”的市場創新期和產品孵化期,而這個過程將持續10年時間。
隨著越來越多的自動駕駛車企及技術企業實現規模化量產,2021年大量自動駕駛商業化產品開始落地。以百度Apollo自動駕駛車輛為代表的Robotaxi陸續在多個城市開展測試與試運營,京東等即時配送無人車規模化落地企業園區和局地商圈,百度生態公司DeepWay釋出了智慧重卡星途1代,落地幹線物流貨運,乘用車L2級自動輔助駕駛滲透率快速提升……2022年必將是自動駕駛行業發展更為關鍵的一年。
自動駕駛技術的前景一直很誘人,它有可能改變我們的出行體驗,讓人遠離高風險駕駛工作環境,還是建設未來智慧城市的關鍵,人們對汽車的依賴以及與汽車的關係將被重新定義,最終帶來更可持續的生活方式。
然而,2021年關於“自動駕駛”和“輔助駕駛”誤解導致的事故,引發了熱議和審慎思考。自動駕駛技術要成為主流,還有很長時間和很多地方需要改進。在未來五年裡,大多數自動駕駛技術仍將無法進入實用階段,就算是未來10年可能會有各種發展和創新,一些專家仍然認為,L5級自動駕駛遙遙無期,如何讓汽車在複雜且不可預測的人類環境中安全有效地執行,仍是需要重點破解的重要課題。
8、乘用車股比徹底放開
12月27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發布《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21年版)》和《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21年版)》,在深化製造業開放中, 從2022年1月1日起,在汽車製造領域,取消乘用車製造外資股比限制,同一家外商也不再受在國內建立兩家及兩家以下生產同類整車產品的合資企業的限制。
此前,我國已先後放開專用車、新能源汽車和商用車股比,2021版外商投資負面清單的釋出,這意味著我國汽車行業將實現完全對外開放。2022年及以後,不管是新能源汽車還是傳統燃油汽車,外資不僅可將股比提升至50%以上,還可實現獨資,甚至可以成立兩個以上的合資企業。
汽車產業將迎來新一輪調整期,經過多年的合資發展,以及汽車產業規模的提升,外資股比放開有利於充分激發市場活力,促進本土企業進一步深化改革,加快技術創新,參與全球化的充分競爭,相信今後看到中國品牌挑戰外資品牌的機會可能會增加。
9、傳統巨頭加速轉型
以前傳統車企巨頭對新能源汽車幾乎從來沒有如2021年這般ALL in,因為這些“燃油豪強”終於開始看清形勢,在全球減碳風潮下紛紛起身加速轉型。
為了打贏特斯拉,大眾汽車集團的純電品牌ID.家族不僅在歐洲連續霸榜,在中國更一口氣推出了五款ID.系列車型,9月首次實現月銷破萬,並穩居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合資品牌銷冠位置。
在由“電動為先”向“全面電動”的轉型中,賓士以全新EQA和EQB兩款純電SUV的上市拉開了電動化大幕,年底還推出了基於純電車型架構(EVA)平臺打造的EQS,售價超百萬元,堪稱電動車界的天花板,顯然,賓士已經為在2030年前實現純電動轉型做好了準備。
通用汽車將在電動車和自動駕駛領域加大投資力度,到2025年底前在全球將推出30款純電車型,其中超過20款將在中國上市,2021年正式向中國市場推出了奧特能Ultium電動車平臺,中國市場的首款產品凱迪拉克LYRIQ智慧純電豪華SUV在11月開啟預售,計劃於明年正式上市。
一向偏保守的日系品牌也開始佈局電動汽車。豐田社長豐田章男12月一口氣帶來了豐田及雷克薩斯品牌共16款電動車陣容,定下了到2030年將投入開發30款純電動車型的戰略目標,並投入約700億美元開發全產品線電動車,誓言2030年豐田和雷克薩斯雙品牌年銷350萬輛。
當全球車企巨頭都開始著眼佈局未來的電動化版圖時,憑藉深厚技術積累和品牌影響力,這樣的大軍壓境、集體反攻也是一股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10、資料安全類法規密集出臺
智慧網聯汽車產業蓬勃發展的同時,其資料安全也成了無法迴避的問題。車聯網實現了使用者線上和線下生活的有機結合,相關資料既涵蓋了與車輛安全執行關聯的資料,也包括了使用者資料、車聯網應用服務相關的資料,車輛或車聯網平臺一旦被駭客非法入侵,可能面臨車輛被被非法控制、被盜,甚至車輛行駛安全事故,更重要的是還可能威脅國家安全。
為了加強個人資訊和重要資料保護,規範汽車資料處理活動,維護國家安全和公共利益,6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通過了《資料安全法》;8月國家網際網路資訊辦公室會同有關部門聯合釋出《汽車資料安全管理若干規定(試行)》;9月工信部發布《關於加強車聯網網路安全和資料安全工作的通知》;10月《資料出境安全評估辦法(徵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在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車聯網安全風險日益凸顯,車聯網安全保障體系也亟須健全完善。當前政策層面對於網路安全的重視程度空前,資料已成為核心生產要素,相關資訊保安審查和投入有望實現質的提升。
祝福語
揮別2021年,2022再起航,讓我們共同去探索那些充滿驚喜和希望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