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桐鄉,美了!

由 段幹方 釋出於 綜合

“浙北江南,魚米之鄉;地接蘇杭,人間天堂。昔傳綵鳳棲梧桐;今有新城曰桐鄉。平原如砥,沃土無垠;運河逶迤,水網縱橫……”一首《桐鄉賦》,道不盡梧桐之鄉的“人間天堂”之美。

“桐鄉”一詞,總是能觸控到我們每一個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心中最柔軟的地方。

茅盾在《可愛的故鄉》中這樣寫道:“我的家鄉烏鎮……日新月異,喜報頻傳。每當我從故鄉來人的口中聽到這些訊息,總想回去看看……漫長的歲月和迢迢千里的遠隔,從未遮斷我的鄉思。”

▲茅盾

豐子愷亦在《辭緣緣堂》中寫道:“走了五省,經過大小百十個碼頭,才知道我的故鄉石門灣,真是一個好地方。”

▲豐子愷

如今,古老的桐鄉大地靈氣依舊、璀璨勝昔。不論是地方風物,還是風雅氣質,愛桐鄉的理由總有千萬個!

古有梧桐,鳳凰來棲

桐鄉有確切文字記載的歷史,是從春秋時期開始的。那時,桐鄉東部稱“槜李”,南部稱“語兒”,是吳、越兩國交界的地方。吳、越兩國在如今的石門壘石為門以為界,“石門”一名也由此而來。

▲石門灣 施青山/攝

秦始皇統一六國實行郡縣制,今桐鄉市境屬會稽郡由拳縣。漢至唐朝近千年間,先後屬吳郡、禾興縣、吳縣、嘉興縣。民間相傳,五代時候,這一帶到處是成片成林的梧桐樹,曾有鳳凰來棲,便有“梧桐鄉是鳳凰家”一說,“桐鄉”因此而得名。

後晉天福三年(938),從嘉興縣分出西面的崇德、南津、語兒、千乘、積善、石門、募化7個鄉,設定崇德縣。宋朝熙寧十年(1077),又從嘉興縣分出西面的梧桐、永新、清風、保寧、千金5個鄉劃入崇德縣。此時的崇德縣區域大致與現在的桐鄉市相當。崇德,也是桐鄉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名稱之一。

明朝宣德五年(1430),由於人口增加,便從崇德縣分出東面的募化、千金、保寧、清風、永新、梧桐6個鄉,設立桐鄉縣,縣治設在梧桐鄉的鳳鳴市(今梧桐街道)。清朝康熙元年(1662),崇德縣改稱石門縣。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治,民國三年(1914),恢復崇德縣的地名。

1949年5月4日、5日,桐鄉、崇德先後解放。1958年11月,崇德、桐鄉兩縣合併,稱桐鄉縣。1993年5月4日,撤縣設市,稱桐鄉市。

人傑地靈,風雅桐鄉

細心的你應該會發現,鳳凰湖畔的一座座橋樑,都有自己的“專屬名字”,而這些橋名均是用全市七大鎮(街道)的古時雅稱來命名的。

▲鳳凰湖

圍繞鳳凰湖內環道路上的四座橋樑分別以崇福、濮院、烏鎮、石門四個鎮古時雅稱命名為語溪橋、梅涇橋、車溪橋和玉溪橋;另外三條外向延伸道路上的三座橋樑分別以梧桐、洲泉、屠甸古時雅稱命名為桐溪橋、湘溪橋和石涇橋。

一個個與“水”有關的雅稱,勾勒出桐鄉“因水而興”的美好畫卷。當厚重的人文,遇到獨特的地理,一座座城鎮、一條條街巷,便在歷史的長河裡拔地而起。

悠悠的運河水,不僅哺育了桐鄉一代代名人賢士,也留下了茅盾故居、豐子愷緣緣堂、君匋藝術院、金仲華故居、徐肖冰侯波紀念館、木心美術館等一大批人文景點,他們深植桐鄉文化根脈,彰顯桐鄉人文風雅。

▲茅盾故居

▲豐子愷緣緣堂

▲徐肖冰侯波紀念館

江南水鄉,風景如畫

很難用一個詞語形容桐鄉的美,也很難用一個鏡頭定格桐鄉的美。一年365天,從春天到冬天;一天24個小時,從白天到黑夜,桐鄉不斷變幻著絢麗的身姿,驚豔著我們的雙眼。

凌晨四五點鐘,馬鳴老街上零星幾盞光線微弱的燈已經點亮,一條街,凝固了江南舊時光;沐浴著晨光,選一家小店坐下,羊肉面、燒麥、粽子、油條,品嚐一口從小念到大的桐鄉味道;若是天氣晴好,可以去鳳凰湖、植物園走一走,或是去伯鴻城市書房坐一坐……

▲馬鳴老街

▲伯鴻城市書房(鳳凰湖)

▲植物園

而桐鄉的四季風光,更是每一幀都美如畫。春日,來看桃園村的槜李花、匯豐村的鬱金香、海華村的油菜花、殷家漾村的梨花……夏日,來馬鳴村、桂花村,邂逅“接天蓮葉,滿目清雅”;秋日,來橫港村、陳莊村,聽秋風鳴蟲的吟唱;冬日,來烏鎮,度過一個如夢似幻的江南雪夜……

▲桃園村

▲匯豐村

▲海華村

▲橫港村

▲陳莊村

▲烏鎮景區

每一年、每一天,我們看到的桐鄉,它既有變化、也有不變。變的是,這座城市因建設而更加美好;不變的是,我們對於這座城市的熱愛與期許。

(藍媒聯盟·桐鄉市傳媒中心記者顏明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