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春,蘇、美、英、法四國軍隊已在德國本土作戰。蘇軍距柏林只有100餘公里,準備最後殲滅德軍。美、英軍的先頭部隊則已前出到易北河,距德國首都100—120公里。1945年4月中旬,列寧格勒方面軍(司令為蘇聯元帥戈沃羅夫)在同德軍庫爾蘭集團作戰;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司令為巴格拉米揚大將)肅清了東普魯士集團;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徹底殲滅了格丁尼亞地域德軍集團殘部,其一部兵力在但澤(格但斯克)西北前出到波羅的海沿岸;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抵達奧得河,在屈斯特林地域奪佔數個登陸場,並於粉碎德軍波美拉尼亞集團後著手變更部署,以佔領施韋特至大加斯特羅澤一線,烏克蘭第1方面軍在大加斯特羅澤至彭齊希間逼近尼斯河,並在諾伊施塔特、拉蒂博爾地段逼近捷克斯洛伐克邊境;烏克蘭第4方面軍(司令為葉廖緬科大將)進抵拉蒂博爾、日利那一線,烏克蘭第3方面軍(司令為蘇聯元帥托爾布欣)、第2方面軍(司令為蘇聯元帥馬利諾夫斯基)於1945年4月13日攻佔了維也納。
德軍主力此時仍集中對付蘇軍。至1945年4月16日前,在蘇德戰場作戰的共有214個師(其中34個坦克師,15個摩托化師),又14個旅。而當時對美、英軍作戰的只有60個人員裝備不齊的德國師,包括5個坦克師,僅有約200輛坦克。防守柏林方向的是G.海因裡希上將指揮的“維斯瓦”集團軍群(轄坦克第3集團軍、第9集團軍),舍爾納元帥指揮的德國中央集團軍群所屬坦克第4集團軍、第17集團軍(總計48個步兵師、9個摩托化師、6個裝甲師,以及許多其他部隊和兵團,共約80萬人、火炮和追擊炮10400門、坦克和強擊火炮1500輛、作戰飛機330架)。陸軍總部預備隊有8個師。
此外,在柏林市還組建了200多個國民突擊隊營,守軍總兵力超過2萬人。德軍在柏林方向的防禦是重兵密集的縱深防禦,包括奧得河——尼斯河地區及柏林防禦地域:奧得河——尼斯河地區構築三道防禦地帶,縱深20—40公里;柏林防禦地域包括外層、內層和市區三道環形圍郭。在屈斯特林登陸場之前和科特布斯方向,防禦工事尤為堅固,這裡集中了最強的軍隊集團。屈斯特林登陸場當面之德每3公里正面1個師,每1公里正面600門火炮、170輛坦克。德軍統帥部採取了各種措施,阻止蘇軍奪取柏林。盟軍領導層在是否向柏林突進的問題上出現分歧,丘吉爾,蒙哥馬利等英國主要領導人要求向柏林方向進攻(這也會將盟軍主要力量置於蒙哥馬利的領導下), 而以艾森豪威爾為首的美軍高層領導人則對德軍未來的可能的行動方向,德軍的抵抗態度以及進攻柏林的意義等問題上判斷失誤,而傾向於主攻巴伐利亞等南部地區(雖然美軍前線指揮官們對此決定也有不同看法)。最終由於美國的實力使其在決策中處於優勢地位,盟軍放棄進攻柏林。
蘇軍計劃以三路進擊柏林:以朱可夫元帥指揮的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作為最強大的集團和攻擊的先頭部隊突破奧德河東、西兩岸防線和附近若干地段,從東面攻擊。以科涅夫元帥指揮的烏克蘭第1方面軍前出到尼斯河東岸的南部直到蘇臺德地區山麓,從南面攻擊。以羅科索夫斯基元帥指揮的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前進到奧德河下游,從北面攻擊。
隨後,同盟國軍隊於4月16—19日突破德軍奧得河一尼斯河地區,蘇軍開始對柏林實施合圍,並於1945年4月19~25日合圍分割德軍集團,
1945年4月28日,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所屬的第3突擊集團軍和近衛第8集團軍逼進了柏林的蒂爾花園區,這個花園區是柏林德軍最後一處支撐點,由於該陣地有政府辦公廳、國會大廈、最高統帥部等象徵第三帝國權力的最高首腦機關,所以,柏林守備司令部把黨衛軍最精銳的部隊部署在這裡。
1945年春,柏林保衛戰已經不可避免,德國的哥得哈格·海英里希中將在部署柏林防禦措施時,把國會大廈和總理府設為防禦的中心地區,但是在這個地區並沒有佈置大量的守軍和裝備,因為當時德國的兵力和裝備補給都不允許在同一地區佈置強大的防守力量,所以哥得哈格·海因裡希中將在部署完防線後將剩餘的可分配的步兵化整為零,分為若干的戰鬥小隊,進行對中心地區的協防,也就是巷戰。至於國會大廈的主要防禦力量全部是由士兵自願參加的。
當第一個蘇聯士兵在29日突破德國最後的防線來到國會大廈廣場前路時,標誌著國會大廈的戰鬥正式打響了。這時佈防在國會大廈裡計程車兵有1500人左右,其中1000餘名為黨衛軍,其餘為外籍志願兵,這些黨衛軍保衛國會大廈的理由是顯而易見的,但是這些殊死抵抗的外籍志願兵的理由卻永遠被埋藏在了歷史的書卷中,不為人知。
蘇軍第三突擊集團軍第79軍在29日開始了對國會大廈第一輪的衝鋒,當時第三突擊集團軍的主要目標是總理府,但是因為總理府有強大的抵抗,一些指揮員誤認為國會大廈沒有強大的防禦力量,所以組織了幾百人的部隊進行試探性的衝鋒。結果這些年輕計程車兵沒有一個踏上國會大廈的廣場。
但是這些失去的生命並沒有喚醒蘇聯人,殘酷的巷戰讓所有計程車兵都發了瘋,他們依然無所顧及的組織人馬殺向國會大廈,經過多次衝擊,他們終於衝到了國會大廈的廣場前。復仇的意念讓蘇軍士兵不做任何休整就衝向國會大廈,他們被鮮血染紅的雙眼看不見國會大廈裡數個射擊口和視窗架設的MG42機槍,德國人用MG42、MG34機槍進行瘋狂的掃射,他們好象並不在乎子彈的消耗,但是後來事實證明,德國人此舉極其正確.
蘇聯人很快被德國人的機槍逼到了廣場外的街角,因為德軍的火力壓制,蘇軍的狙擊手根本不能展開對德軍機槍手的有效打擊。直至蘇軍幾輛渾身裹著“徵用”來的棉被的坦克開進廣場時,蘇軍一片歡呼,但是德國人很快還以顏色,德軍“慕欽堡”裝甲師的殘存士兵用他們最後一輛坦克和PAK40型反坦克炮進行頑強的抵抗,國會大廈守軍也對著這幾輛坦克發射了數枚“鐵拳”反坦克火箭筒。蘇軍的坦克頓時被掀翻,可是,好景不長,蘇軍裝甲車不斷地湧入國會大廈附近,“慕欽堡”裝甲師在幾次消耗後,終於什麼都不剩了,最後殘存裝甲師計程車兵們開始拿起輕武器和“鐵拳”反坦克火箭筒開始和蘇軍展開對射。這時,德軍陸陸續續的有撤回的黨衛軍戰鬥小隊,在蘇軍背後發起打擊,蘇軍在吃了數回虧之後,不得不在背後重新建立起防線,但是黨衛軍戰鬥小隊還是不停的滲透蘇軍的防線支援去國會大廈。
真正的進攻出現在30日凌晨,當時蘇軍已經攻佔了總理府,全部的矛頭開始指向國會大廈,蘇軍在30日上午展開了真正意義上的衝鋒,但是在德軍MG42機槍的怒吼下,蘇軍的衝鋒被打退。在多次的失敗下,第三突擊集團軍軍司令員庫茲涅佐夫上將,開始調動他可以調動的所有重武器,準備對國會大廈進行一次性的“斬首”。上午11點,蘇軍集中了89門大炮對國會大廈開始了20分鐘的炮火覆蓋,蘇軍在炮火打擊後從3個方向同時衝向國會大廈,這時國會大廈底層突然出現無數的射擊口,大部分蘇軍剛剛踏上廣場,就被德軍子彈穿透身體。進攻進行了60分鐘後,蘇聯人沒有佔到任何便宜,只好退回重做部署。
下午1點,蘇軍再次進行30分鐘的炮火打擊,蘇軍的裝甲部隊和平射炮部隊開始在這時對國會大廈底層及各視窗進行精確打擊,把國會大廈地層炸開數個大洞。蘇軍在炮火打擊後,蘇軍的三個營再一次進行衝鋒,因為前線的蘇軍可戰鬥兵力銳減,所以這次的衝鋒很多士兵原來都是非戰鬥部隊,如偵察部隊,後勤部隊。此次衝鋒,蘇軍在濃煙和機槍的掩護下,終於艱難地衝進了國會大廈地層,並且迅速地佔領了國會大廈底層。
1945年4月30日晚21點50分,蘇軍終於打通了通往頂層的通道,蘇軍葉戈羅夫中士和坎塔里亞下士把勝利的紅旗升起在本應屬於德國的國會大廈的圓頂上。納粹德國在經歷奮戰之後還是落亡。
1945年5月2日早晨6點,柏林城防司令魏德林將軍離開了地下掩體,向蘇聯軍隊投降。下午3點,剩餘德國部隊全部停止抵抗,向蘇聯人投降。柏林保衛戰至此終於結束。帝國大廈保衛戰的結束標誌著軸心國中實力最強的德意志第三帝國(納粹德國)戰敗,法西斯侵略勢力遭到了極大的打擊,歐洲戰場的反法西斯戰爭結束。自此,軸心國僅剩日本法西斯還在負隅頑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