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客戶端 | 實習記者 高源
共享單車亂停“添堵”、電動車“霸佔”人行橫道……日前,為破解非機動車亂停亂放問題,切實提升慢行出行體驗,北京市《非機動車停車設施設定規範》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一系列亂象有望獲得新解法。
如何讓非機動車有序停放,向來是交通治理的難題之一。對北京這樣的超大型城市來說,近400萬輛的電動腳踏車保有量以及近100萬輛的共享單車總量,在方便市民短途出行的同時,也給城市秩序帶來不小挑戰。尤其是大量非機動車無處停放、隨意停放,不僅讓城市“顏值”大打折扣,更會給道路安全和交通效率帶來不確定因素。針對此類問題,早在2018年,北京市就曾出臺《非機動車管理條例》,從生產銷售到通行安全,再到停車秩序,給非機動車的方方面面定規立矩,本次針對停車問題制定專門規範,反映相關治理舉措正進一步走實走細。
非機動車亂停放,首要癥結還在停放難。城市空間本就有限,隨著向前發展,需求又日趨多元,許多訴求背後都涉及空間擴容的問題。如何騰挪,著實考驗智慧。這一方面,上述新規提供了一些有益方案,如明確地鐵站口的車位要優先給非機動車“騰地兒”,做好車位“增量”;如靈活利用城市高架橋底、人行天橋梯道或坡道下方的空間,設定非機動車停車設施,透過喚醒沉睡的閒置角落,最大程度盤活交通資源,等等。做足增量,最佳化存量,重點區域的停車空間就能更多開掘出來。
規範指引只是第一步,文明養成更離不開嚴管真罰。近些年,北京在非機動車治理上沒少下功夫,但很多時候陷入“一管就好、一放就亂”的窘境。這就提醒我們,治理需動真格、求長效,將非機動車秩序整治納入常態化監管機制當中。針對執法力量鞭長莫及等問題,相關部門也不妨借鑑“電子圍欄”“藍芽道釘”等技術手段,提高治理效能。此外,還有人建議,應該將共享單車亂停亂放納入“隨手拍”投訴機制之中,加強社會監督。總而言之,讓違規者有切實痛感,才能打消“圖方便、任性停”的衝動,倒逼出行文明。
橫豎幾條停車線,恰恰是規則與文明的重要體現。文明城市的建設重在小節、細節,每輛車都停進“線”,文明才能入“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