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俞章法:支援建立鄭洛新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

【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 王磊彬)大河財立方《極刻》團隊記者 王磊彬

作為中國經濟的壓艙石,製造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對中國經濟的未來至關重要。

被譽為“共和國長子”的中信重工,近年來,在世界大變局和新發展格局下,構建“核心製造+綜合服務”新型商業模式,由傳統動能向“傳統動能+新動能”兩輪驅動轉變,打造集重型裝備、關鍵基礎件、機器人及智慧裝備等多板塊業務於一體的現代裝備製造集團,成功實現華麗蛻變。

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採訪了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俞章法。今年全國兩會,俞章法帶來兩份建議,分別是關於支援建立鄭洛新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的建議,關於加大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支援力度、提高關鍵重大裝備國產化率的建議。

全國人大代表俞章法:支援建立鄭洛新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
全國人大代表俞章法:支援建立鄭洛新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

建議一

支援建立鄭洛新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推動科技創新,其中一個關鍵環節就是科技成果轉化。

2017年10月,科技部印發《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建設指引》,明確示範區建設的重要條件之一是要有較好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基礎和突出的示範特色,技術市場交易額等主要指標實現持續增長。

俞章法表示,建設鄭洛新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既是落實中央關於中部地區有序承接產業轉移、建設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基地的重要舉措,也是加快鄭洛新自創區建設與發展的內在要求,助力河南建設國家創新高地具有重大意義。

“鄭州、洛陽、新鄉工業基礎較好,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有利條件。”俞章法說。

以洛陽市為例,目前,洛陽市擁有央企科研院所和軍隊科研機構14家,國家級創新平臺9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5個。“十三五”期間全市技術合同成交總額超200億元,研發投入強度連續三年全省第一、連續兩年超過全國水平。

同時,洛陽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規上工業比重由“十二五”末的31.7%提高至43.3%,“天宮”、“蛟龍”、“天眼”、“大飛機”、國產航母、冬奧“冰絲帶”等閃耀著“洛陽創新力量”,盾構機、特種機器人、高速聯結器、鋼軌銑磨車等多項“洛陽製造”填補了國內空白。

此外,近幾年洛陽市出臺了《關於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實施辦法》《洛陽市技術轉移體系建設實施方案》《關於支援高校院所開展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促進科技成果在洛轉化若干政策》以及推出“創新券”“科技貸”“天使投資基金”等一攬子配套政策措施。

俞章法表示,為進一步提升洛陽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輻射帶動能力,強化對鄭洛新自主創新示範區的支撐,希望給予鄭洛新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尤其是洛陽更多的關注和支援。

在具體的政策支援方面,俞章法列出了三點:

一是出臺中試基地建設的指導性政策,加大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援力度,鼓勵推動科技成果中試工作。

二是支援洛陽開展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在健全職務科技成果產權制度、完善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方式、推進技術和資本要素融合發展等方面進行先行先試,促進技術要素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三是加大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類基金向河南投放力度,透過政府增信和適當讓利,吸引社會出資和引導投向,為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提供長期穩定的資金來源。

建議二

加大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支援力度

提高關鍵重大裝備國產化率

目前,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的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隨著“再工業化”浪潮的不斷髮展,多數國家已推出振興製造業的戰略或計劃,尤其是發達國家對本國製造業的重視也達到了空前高度。

“融合了機器人、數字化、新材料、5G等前沿科技的先進製造技術,正在加速推進製造業向智慧化、服務化、綠色化轉型。”俞章法說。

重大技術裝備是國之重器。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相關部委印發了《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工業強基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年)》《“十四五”智慧製造發展規劃》等一系列政策檔案,引領我國重大技術裝備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

同時,國家工信部制定了《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指導目錄》,建立了首臺(套)保險補償機制,由裝備製造企業投保,中央財政適當補貼投保企業保費,極大提高了裝備製造企業的自主創新積極性。

但由於裝備本身價值高,且對使用者企業生產、經營影響大,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著“使用者不敢用”的難題。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示範應用不暢,已經成為制約裝備製造業創新發展的瓶頸,直接影響了我國裝備製造業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俞章法建議,圍繞國家《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指導目錄》,繼續支援國內製造業龍頭企業加強技術創新力度,加大首臺(套)獎勵力度。

同時,在國家礦山、能源、冶金、建材等事關國民經濟命脈的重點產業領域,制定中央企業優先購買能夠替代進口的國產化裝備的支援政策,對於使用國產化首臺(套)重大裝備的使用者企業,按照國產化比例在該企業增值稅、裝置折舊上給予適當減免稅賦。

俞章法還建議,強化產業鏈上下游深層次合作,充分調動各類市場主體參與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應用推廣的積極性。倡導使用者單位採用單一來源採購、競爭性談判等方式進行採購,建立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一體化組織新模式,力求實現多方共贏,為國家裝備製造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全面啟動“五大工程”

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一流先進裝備製造企業

作為國家“一五”期間興建的156項重點工程之一,中信重工歷經60多年的建設與發展,已成長為國家級創新型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中國重型裝備骨幹企業,全國領先的特種機器人研發及產業化基地。

近年來,中信重工積極把握中國和全球經濟發展帶來的機遇,構建“核心製造+綜合服務”新型商業模式,加快推進由重型裝備製造企業向多板塊業務於一體的現代裝備製造集團轉變,由傳統動能向“傳統動能+新動能”兩輪驅動轉變,傾力打造重型裝備、關鍵基礎件、工程成套、機器人及智慧裝備、備件技術服務產業板塊,致力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先進裝備製造企業。

去年,中信重工參與國家重大航天工程,持續高標準高質量為神舟十二、十三號載人飛船,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保駕護航。

不僅如此,中信重工還研製國產規格最大CSM—2250立式攪拌磨,突破我國高階超細粉磨裝置“卡脖子”技術。成功研製國內首臺海工裝備“卡脖子”產品——LK3000液壓打樁錘,打破國外壟斷。

為應對經濟發展趨勢,去年以來,中信重工全面啟動產品競爭力提升工程、生產力佈局工程、突破“卡脖子”工程、新產品產業化推廣工程、智慧化提升工程“五大工程”。

“公司將以“踐行國家戰略、實現高質量發展”為目標,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一流先進裝備製造企業,為挺起中國製造業脊樑作出更大貢獻。”俞章法說。

責編:李震 | 總監:萬軍偉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738 字。

轉載請註明: 全國人大代表俞章法:支援建立鄭洛新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