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2月10日電 (記者 應妮)“全國古籍資源分佈和儲存狀況基本摸清,全國古籍普查完成270餘萬部另1.8萬函,預計存藏機構總數的96%以上的單位完成古籍普查登記工作。”國家圖書館館長、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主任熊遠明如是總結“十三五”時期全國古籍保護工作主要進展。
2021年全國古籍保護工作座談會日前在湖北武漢召開。
熊遠明在會上作了近年來全國古籍保護工作報告,總結了“十三五”時期全國古籍保護工作主要進展及經驗體會。他介紹,“十三五”期間全國古籍普查完成270餘萬部另1.8萬函,30個省份基本完成漢文普查工作,佔預計漢文總量的90%以上;共2861家單位完成古籍普查登記工作,佔預計存藏機構總數的96%以上,其中1160家為藏文古籍收藏單位。透過普查,新發現《乾隆御定石經》、明初拓本《汝帖》、宋刻殘本《杜工部草堂詩箋》等一批珍貴文獻。“全國古籍普查登記基本資料庫”累計釋出217家單位古籍普查資料744.7萬冊/件。《全國古籍普查登記目錄》累計出版509家收藏單位的普查目錄共計123種189冊,收錄127萬條款目,天津、重慶、浙江、寧夏、湖南等省已完成普查登記目錄出版。
國家級、省級珍貴古籍保護狀況顯著改善。經國務院批准公佈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13026部珍貴古籍和203家單位入選;20個省區建立《省級珍貴古籍名錄》,收錄古籍25476部。19個省區命名246家“省級古籍重點保護單位”。透過評審,帶動全國1000餘家古籍收藏單位不同程度地改善庫房條件,使超過2000萬冊件古籍得到妥善保護。
同時,古籍修復工作取得重大進展。依託12家“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以點帶面重點推進古籍修復工作,設立清宮“天祿琳琅”、迪慶州圖書館館藏“納格拉洞藏經”、山西宋遼金元珍貴古籍、山東《文選》蝶變等一批國家珍貴古籍重點修復專案,古籍修復總量超過370萬葉。國家圖書館、天津圖書館、寧波天一閣等古籍修復技藝入選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專案名錄。全國協同,完成古籍修復裝置、工具、材料的系統研製和配發工作,從根本上改變了全國古籍修復的基礎環境,為開展古籍修復創造了條件。
此外,古籍數字化成果豐碩,在“中華古籍資源庫”平臺累計釋出古籍及特藏數字資源10萬部(件),實現免登入線上閱覽,極大滿足了社會公眾對古籍資源的利用需求。海外古籍調查與合作成效顯著,“海外中華古籍書目資料庫”累計收錄美國等十餘個國家和地區的80餘萬條書目資料。
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張旭強調,做好古籍保護工作,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歷史和時代賦予我們的光榮使命,責任重大。我們要按照中央有關精神,把古籍保護工作納入整體佈局,繼續深入推進實施“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各級公共圖書館要加強組織領導,發揮古籍保護工作的主力軍作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要指導各地進一步建立完善省級珍貴古籍名錄和古籍重點保護單位評審機制。中國古籍保護協會要發揮行業組織優勢,吸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推動形成全社會共同關心、支援古籍保護工作的生動局面。
會上,文化和旅遊部公共服務司一級巡視員陳彬斌宣讀《文化和旅遊部關於公佈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第六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的通知》;張旭為相關單位代表頒發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證書和第六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標牌。
國家博物館、天津師範大學、首都圖書館、吉林省圖書館、南京圖書館、湖北省圖書館、雲南省文化和旅遊廳、西藏圖書館等單位有關負責人進行了經驗交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