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十四五”養老、托育服務重要檔案:政府和市場、中央和地方、財政和金融等多股力量協同配合

本文轉自【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6月27日訊息(記者劉柏煊)據中央廣播電視總檯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三部門日前釋出《“十四五”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工程和托育建設實施方案》,養老、托育服務基礎設施條件將迎來“換擋升級”。方案明確,地方要“挑大樑”,履行好發展“一老一小”服務的主體責任。要引進金融機構降低相關企業的成本。

實施方案出臺的一大背景是,“十四五”時期我國養老、托育服務體系建設面臨的需求將更加迫切。在養老需求方面,2020年年底,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達到2.6億,今後5年,60歲及以上老年人將以每年約1000 萬人的速度增長;與此同時,在托育需求方面,全面兩孩政策實施以來,經濟負擔、嬰幼兒照護和女性職業發展等經濟社會因素,已成為影響生育的重要因素,而當前托育服務仍然處於起步階段。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財政與國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趙福昌解讀,要確保“老有所養、幼有所育”的服務供給,就要明確如何劃分責任、又如何來出“錢”。這份新出爐的實施方案給出了答案——在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上,政府要兜牢基本公共服務的底線,比如一定歲數以上老年人的健康評估就屬於基本公共服務。

趙福昌說:“方案提出,區分基本公共服務和非基本公共服務,對於基本養老服務,明確受益範圍和基礎標準,體現政府責任;對於非基本公共服務,提出發展目標,加大對社會力量的支援,擴大有效供給;引導社會力量提供適老化技術和產品,推廣老年人居家適老化改造。突出政府保基本、兜底線、補短板的職能定位,符合公共財政要求,同時還要引導市場發揮作用。”

在中央和地方的關係上,本次明確,地方要履行養老和托育的主體責任。趙福昌說:“突出‘堅持地方為主,中央支援’原則。地方履行發展‘一老一小’服務的主體責任。中央預算內投資發揮引導和帶動作用,建立激勵機制,鼓勵地方真抓實幹。在支援力度上,公辦養老服務機構能力提升專案,中央預算內投資原則上按照東、中、西部地區分別不超過床均建設投資或平均總投資的30%、60%和80%的比例進行補助。”

政府和市場、中央和地方、財政和金融等多股力量都要進行協同配合。實施方案中提到,引導金融機構對普惠養老、普惠托育企業和機構提供金融支援,對普惠養老、普惠托育專項行動提供多樣化金融服務。

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兼職研究員董希淼解讀,這裡提到的“多樣化金融服務”值得關注,垂直針對養老、托育行業的“多樣化金融服務”有一定想象空間。

董希淼說:“我們說多樣化的金融服務,主要是要發揮銀行、保險、證券、基金等各個金融子行業的特色和優勢,讓各類金融機構綜合發力,協同創新,這樣才能更好地為普惠養老、普惠托幼提供綜合化、多樣化的產品和服務。比如說,可以發揮投貸聯動的作用,透過銀行提供貸款服務,然後透過投行提供股權融資,這樣就能夠綜合債權融資與股權融資的優勢,綜合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的特點。”

董希淼認為,需要看到的是,引進金融機構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從而增強養老、托育服務的供給能力。“第一,能夠彌補長期資金缺口,養老托幼行業的企業需要長期穩定的資金,但在這方面政府的投資往往不夠,所以需要金融來提供資金支援。第二,能夠撬動投資槓桿,比如原來一筆錢只能投資一個養老院,那麼引入金融機構提供信貸以及債券等方面的支援,這筆錢可能就能夠多投資幾個養老院。第三,能夠起到風險管理以及風險補償的作用。比如,引入保險之後,能夠對養老托幼行業和企業的長期風險管理起到一個保障的作用。引入一些融資性擔保機構也能夠起到一定的風險補償作用。”

實施方案明確,到2025年,進一步改善養老、托育服務基礎設施條件,推動設施規範化、標準化建設,增強兜底保障能力,增加普惠性服務供給,提升養老、托育服務水平,逐步構建居家社群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不斷髮展和完善普惠托育服務體系。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592 字。

轉載請註明: 解讀“十四五”養老、托育服務重要檔案:政府和市場、中央和地方、財政和金融等多股力量協同配合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