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摧毀就重建,再摧毀就再重建”作為歐洲最落後的國家之一,其首都卻能佔據全球十大夜生活最豐富的城市榜首。
它就是——塞爾維亞。
第八屆金紅棉影展擬展映影片《薩瓦流淌的方向》將鏡頭聚焦在這個在歷史上歷盡戰亂的國土之上。
《薩瓦流淌的方向》
導演:陳丹燕
型別:紀錄片
片長:93分鐘
當世界給你的傷害時,你要靠什麼活下來?
作為中國與塞爾維亞的首部合拍片,中國旅行文學作家陳丹燕首次挑起導演重擔。
希望透過電影語言探索塞爾維亞的精神世界和集體命運,向世界解答塞爾維亞人民骨子裡那份樂觀與頑強從何而來。
面對一個災難重重的民族,我們沒有資格談同情,學會理解便足矣。
或許這是陳丹燕想要告訴我們的答案。
一位年邁的總編輯堅守著從200家驟減至1家且瀕臨倒閉的國有書店。
一位年輕的策展人嘗試用南斯拉夫時期的日常生活用品回溯一個普通人在50年中的平凡生活記錄。
年紀不同,身份不同,但他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守護心中那最後一畝田……
跨越萬里的交融
作為中國作家中第一個走出國門的揹包客,因為鐘意帕維奇的長篇小說《哈扎爾辭典》,陳丹燕前往他的故鄉塞爾維亞,寫下了《捕夢之鄉》一書。
在這樣一個充滿炮火交織痕跡的土地上,這個民族頑強而樂觀的獨特世界觀強烈地衝擊著她,於是用影像記錄的念頭由此誕生。
經由中塞兩國製作團隊攜手合作,克服重重困難後《薩瓦流淌的方向》最終呈現在觀眾的面前,並且由荷蘭團隊負責海外發行,成功啟動“雲上”模式。
影片試圖表達一箇中國作家對世界的認識,表現中國人在理解不同文化時獨具一格的見解。
雖然兩國文化迥異,但大家都被影片中的情節同頻感動。
這種感動橫跨了國界,在兩國人民之間架起了溝通的萬里橋樑。
穿過時光的灑脫
街頭矗立著略顯破敗的歐式建築,小女孩充滿傷逝情感的《埃武拉探戈曲》琴聲在廣場中央縈繞,人們駐足欣賞是為了琴聲還是在懷念那個活得有尊嚴的時代?
戰爭留下的殘垣斷壁,佈滿塗鴉的老舊牆壁,在廢棄樓頂玩耍奔跑的少年,隨處可見的街頭藝人,時速十公里的有軌電車慢騰騰地駛過……
戰爭的痕跡彷彿已和貝爾格萊德這座城市融為一體。
或許對於旅行者來說,這裡有著獨特的反差魅力。
但對於這裡的人民來說,無論繁華生活的背後是及時行樂的人生態度還是對歷史的迴避,他們都要需要理由活下去。
就像正在廣場上拉琴的小女孩。
無論初衷是什麼,無論聽眾為何停留,當琴聲響起,只管享受當下,一切都交給音樂,交給時間。
點選獲取影片更多資訊
無可摧毀的燭光
狹小混亂的倉庫內,擠滿了各式各樣的展品,雖然都用保鮮膜包裹著,但還是抵不過潮溼的侵蝕。
“慢點,慢點,別弄壞它”對別人而言這可能是存放舊廢物品的倉庫,但對於烏諾斯來說這是存放珍寶的庫房。
一場沒有收益的展覽,是什麼讓烏諾斯堅持舉辦下去?
當五十年代家喻戶曉的兒童歌曲聲響徹整個街道,人們在展覽前駐足觀望,拍照留念,是否有那麼一刻能勾起他們對過往美好生活的回憶,或許這便是烏諾斯的真正用意。
“炸彈改變不了什麼,最重要的是人們的生活方式。真正的人和他們堅持的生活方式,總是無法被摧毀的。”
在某種程度上,米蘭科維奇與烏諾斯算得上是“同路人”。
“新聞只能存活幾分鐘,但書籍會時代相傳”
當初米先生毅然放棄了記者這一職業,或許這也是他咬牙堅持經營書店的原因。
沒有贊助就去談,沒有資金就去借,米先生經常為了新書能夠順利出版而四處奔波。
書店牆上仍掛著百年來塞爾維亞最重要的作家們的大幅黑白照,默默地注視著書店所面臨的一切……
當對街的古老大樓變成了現代化商城,當蘊藏時光痕跡的海報被一張張卸下,屬於“前南斯拉夫”的輝煌與歷史是否真正地被遺忘?
停電的書店依託著燭火,書店內傳來穿透黑夜的朗讀聲,朦朧燭光間,是他們的尊嚴感還是對知識、文化的嚮往?
影片結尾的那場大雨讓人猝不及防。那些古董書和桌子或許挽救不回來了,米先生“會堅持到最後一刻”的執著是對過往文人的尊重還是這是支撐他生活下去的最後稻草?
無論因為什麼,他們還是要活下去。
就像貝爾格萊德這座神奇的城市,為什麼能再被摧毀後重建四十次?
因為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想要活下去……
第八屆金紅棉影展擬展映影片《薩瓦流淌的方向》
邀你共赴屬於塞爾維亞的文化之旅。
來自淘票票媒體號:2021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金紅棉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