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廢舊物品製作的工藝品
在新都區仁和場社群居民王成蓮家的樓頂,她用自己從社群環保教育(美育)基地學到的低碳環保理念,管理自己的小菜園:蔬菜不打任何農藥而用環保酵素和堆肥,解決植物營養和病蟲害防治問題,用來灌溉的水是平日裡收集的雨水,種植芳香植物來驅蟲驅蚊……
新都區石板灘街道仁和場社群黨委書記黃君榜告訴記者,仁和場社群引進社會組織啟動環保專案,建了個社群環保教育(美育)基地,發動居民回收各種生活垃圾,併成立了名為“寶媽護綠”的低碳環保自治行動小組,王成蓮就是其中一員。
透過駐地社工不斷組織宣導,從“垃圾減量”話題切入,在小區招募志願者教授製作環保酵素,並帶領志願者堅持每週五上午在社群進行“環保宣導 淨化家園”宣傳,逐漸吸引社群居民參加進來,如今已形成了一百多人的居民環保志願者隊伍。
成渝合作 引入社群環保教育基地
據瞭解,得益於成渝合作背景,仁和場社群透過有關部門牽線,連結了西南大學、四川美院十方藝術中心、重慶首個社群環保教育基地等重慶資源,透過社會組織申請了成渝合作社區營造專案,在專案中,正式確定培育並孵化“仁和場媽媽”環保志願者自組織。
隨後,在新都區社群發展基金會的大力支援下,仁和場社群建成了全市第一個社群環保教育(美育)基地,用別出心裁的場景設計和活動設計,為社群居民打造有文化內涵和審美意識的垃圾分類宣傳教育體驗服務,引領和提升居民為自己垃圾負責的意識,引導居民垃圾分類行為的改變。
透過重慶專家開設環保酵素製作、社群花園打造、社群堆肥、生態農耕、廢物改造、生態美育等課程,“仁和場媽媽”的專業程度不斷提升,逐漸孵化出6名種子講師,同時志願者隊伍也擴大到112人。
在硬體打造的同時,社群還打造了“仁和場媽媽幸福社群龍門陣”社群文化品牌,龍門陣圍繞“生態可持續社群”主題,開展綠色課堂、讀書會、環保攝影展、舊物改造工坊等公益課程和活動,不斷影響社群居民並吸納更多的志願者加入。
廢物變魔術 垃圾美育空間也很酷
“哇,簡直沒想到,塑膠瓶還能變成傢俱”“快看,廢鐵勺竟然變成了一隻小鳥”,“媽媽快看,這是我拿來的可樂罐,現在變成了玩具小汽車”……
仁和場社群的街坊鄰居,從家門口的這個環保教育美育基地開始重新認識日常生活。基地剛開放時,堆滿了從小區裡撿來的各種垃圾。小區居民劉洪秀對此印象深刻:“有塑膠瓶,爛木頭……”要不是居委會提前跟我們說在打造環保教育(美育)基地,我還以為是收廢品的。如今,環保教育(美育)基地竣工,劉洪秀再來時,瞪大眼睛也沒找到那些垃圾。
走進這個環保教育(美育)基地,記者看到:進門處的花架,用廢棄鋼絲製作而成,花盆也是廢棄的塑膠盆。屋內擺放了不少裝置藝術品,仔細看才發現是廢棄的鍋碗瓢盆“變”的,屋子中間一張手工檯,是由社群淘汰的舊會議桌拼的;門口是用居民丟棄的舊傢俱拆卸成的木板和木條做的“一米菜園”種植箱,裡面栽種著檸檬草、小番茄、茄子、辣椒等芳香植物和水果蔬菜;往裡走,分別用實物形式展示了廚餘垃圾就地減量和迴圈的環保酵素、有機堆肥、廢油皂製作、舊物改造、舊物文創等內容,塑膠瓶做的椅子,廢木頭做的沙發,枯樹枝做的燈具,舊鋁鍋做的藝術品,快遞紙箱做的客家圍龍屋,可樂瓶做的植物屏風……基地裡每一個細節都把生活中常見的垃圾變成了生活美學的一部分又重新回到生活。
黃君榜告訴記者,社群希望居民在這裡發現靈感和創意,從而在家裡把廢物利用變成生活日常。陳宇 本報記者 洪繼東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