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綜合報道】“明天請繼續收看《推特檔案》第二集!”全球首富馬斯克日前釋出“預告”,表示將繼續公開此前推特壓制有關美國總統拜登兒子亨特黑料報道的內幕。截至當地時間8日中午,美國觀眾還沒等到馬斯克預告的第二集,但共和黨人6日表示,等他們明年執掌眾議院的時候,將要求和《推特檔案》有關的人士到國會作證。“民主黨人可能會面臨一場蔓延至白宮的清算。”美國福克斯新聞網這樣說。馬斯克雖然是一名科技大佬,但在收購推特後,他的一系列舉動不時在美國政壇引發震動。其實,作為新興科技權貴的代表,馬斯克所掌控的推特只是影響美國政壇的科技巨頭之一。在數字時代,這些巨頭透過前所未有的“數字力量”,不僅將其權力觸角深入政壇,還蔓延至軍事領域。這些科技巨頭顛覆傳統的邏輯是怎麼樣的,未來還會在哪些方面改變世界,它們的這些改變應當有哪些邊界,這些是當下西方政府和民眾所密切關心的。
既是“擴音器”,也是“消音器”
“他控制著‘錶盤’,決定著在他所定義的‘現代公共廣場’上,誰的聲音能被聽到。”在馬斯克收購推特後,非營利機構“負責任科技”執行董事吉爾對美國《時代》週刊說,這位世界首富現在擁有極大的權力,可以塑造美國的資訊系統以及資訊共享方式。吉爾的話恰恰說明了西方主要社交媒體是如何影響資訊傳輸的。隨著這些平臺的發展,它們的使用者越來越多,社交媒體透過決定使用者可以看到什麼、不能看到什麼來影響輿論,進而影響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政治。
這種現象在馬斯克收購推特之前就早已出現,而《紐約郵報》關於亨特黑料的報道被推特限制分享則是其中的典型案例。雖然很難評估這篇報道如果不被限制,將會對兩年多前的美國大選產生什麼樣的影響,但推特高層的決定至少幫助拜登維護了形象。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李海東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一些社交媒體透過過濾其支援候選人的負面新聞,擴大其反對的候選人的負面新聞,影響選民對有爭議問題的判斷,進而影響政治。
“如果沒有推特,我就不會在這裡(成為美國總統)……我在臉書、推特和Instagram上有1億多粉絲。”2017年4月,美國時任總統特朗普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採訪時,對社交媒體給予自己的政治助力表示感謝。其實,這位美國前領導人在政治上的崛起以及沒落,充分體現了社交媒體對該國政治的影響。如果它們允許某些政治人物發聲,這些人的聲音就會被放大;如果它們決定讓一些人“噤聲”,即使是美國總統,也難以與之對抗。
在推特封殺特朗普之前,他基本可以在該平臺暢所欲言,繞過“假新聞媒體”和8000多萬粉絲進行直接交流。據CNN報道,2016年競選時,特朗普對推特的使用方式是前所未有的。他沒有像大多數政客那樣透過推特釋出日常宣告,而是把這個平臺作為自己的“私人日記本”,在上面或者生氣咆哮,或者開玩笑諷刺對手,利用推特製造一個又一個新聞熱點。正如《紐約時報》2019年所寫,推特是特朗普的“數字榴彈炮”,幫助他當選。在上臺後,特朗普又將推特完全融入其政府架構中,重塑了總統的本質和權力。
然而在2021年國會山騷亂之後,推特和臉書對特朗普進行封殺,這位曾經在美國輿論場上呼風喚雨的前領導人頓時聲勢大減。失去“擴音器”後,特朗普的影響力便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大幅下降。無奈之下,他又轉投parler等小眾社交媒體,而亞馬遜和蘋果又將該軟體從其下載平臺刪除。遭到多家科技巨頭“圍攻”的特朗普最後只能開發自己的社交媒體平臺——“真相社交”,但他在該平臺上的粉絲數和此前在推特上的粉絲數根本不可同日而語。在政治風險諮詢公司歐亞集團創始人兼總裁布雷默看來,國會山騷亂表明,科技巨頭日益增長的實力和影響力已經開始蓋過傳統政府機構。
透過演算法影響民眾認知
西方主要社交媒體對歐美國家政治的影響,還以一種更難被察覺、更難被量化的方式進行,那就是透過演算法和人工智慧影響民眾認知。美國國家生物技術資訊中心2021年發文稱,有研究表明,人工智慧可以利用人類的偏見,以一種微妙的方式操縱人們的決定,其中一個著名的例子是2010年美國國會選舉期間的投票行為實驗。
2010年,加州大學以及臉書的研究人員以6100萬臉書使用者為樣本,進行名為“社會影響和政治動員”的實驗。12年前在美國中期選舉日當天,6100萬臉書使用者在他們的新聞推送中看到了鼓勵他們投票的資訊。這些資訊還指出了附近的投票點,在訊息中還有一個點選“我投票了”的地方,並顯示了一些已經投票的朋友的照片。研究結果表明,使用者在臉書上釋出的訊息可以顯著影響投票模式。此次因為臉書上朋友釋出的投票資訊,美國增加了34萬投票選民。
社交媒體影響使用者認知的例子,還包括透過演算法加劇他們的“認知失調”,進而影響他們的投票選擇。所謂“認知失調”是指大多數時候,人們只會閱讀自己想看的內容,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事實。“認知失調”讓人們有選擇地去閱讀和分享新聞,而臉書的“新鮮事”功能被指在2016年大選時加劇了這一傾向。臉書使用者“新鮮事”上的訊息會被推送給好友,並幫助使用者與好友進行互動。這也就是說, 臉書只給自由派選民呈現自由派媒體的報道,而給保守派選民提供更多的保守派報道,而這強化了他們此前的認知,讓他們更不接受相反的意見和看法,進而加劇美國政治極化。
直接動員使用者阻礙立法
不同於傳統大型企業,科技巨頭政治影響力的一大來源是其龐大且聯絡密切的使用者群體。牛津大學學者卡爾佩珀表示,數字服務為民眾生活提供了極大便利,這使得科技公司與消費者形成默契聯盟,而一些科技巨頭則直接利用這一現象來影響立法,優步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據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2019年報道,加州當年計劃立法,要求優步等公司承認使用該公司軟體的司機是優步員工,而優步必須給予這些司機一些員工福利。優步於是向其司機使用者傳送資訊,要求他們反對這項法案。
“當我開啟優步的應用軟體時,我會收到通知,上面寫著‘保護司機的靈活性’”。在優步工作多年的司機阿盧迪表示,點選“保護司機的靈活性”按鈕後會跳轉到一個頁面,上面寫著“為加州司機的靈活性而戰”和“加州法律最近的變化可能會威脅到你在優步獲得靈活工作的機會”等內容。在這些內容的最後是一個“簽署請願書”的按鈕。點選之後,司機可以在另一個頁面填寫自己的姓名等相關資訊,然後將自己反對上述立法的資訊發給州議員。
這不是優步首次利用其使用者改變立法。2014年,該公司曾在弗吉尼亞州發動使用者反對該州將優步的服務列為“非法”。《華盛頓郵報》稱,優步的做法雖然魯莽,但非常有效。該公司的操作模式是儘快建立一個龐大的客戶群。遇到問題時,優步會召集使用者向政府官員施壓,同時聘用人脈廣泛的遊說者來影響立法人員。
“科工複合體”正逐漸取代“軍工複合體”
除影響政治之外,美國科技巨頭的觸角還伸進軍事領域,並與大學等研究機構進行合作,形成了不同於此前“軍工複合體”的“科工複合體”(科技-軍事-工業-學術複合體)。
美國國家安全人工智慧委員會前主席、谷歌前執行長施密特是美國“科工複合體”形成過程中的關鍵人物。據美國《財富》雜誌今年2月報道,施密特向耶魯大學傑克遜全球事務研究所捐款1530萬美元,用於幫助該機構推出研究人工智慧和其他新興技術的專案。在“牽手”大學搞研發的同時,這位前科技大佬還在幫助與他有利益聯絡的矽谷公司爭取國防合同。
同樣在爭取五角大樓合同的還有馬斯克建立的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美國axios新聞網等媒體報道稱,SpaceX是美國軍方重要太空活動的主要參與者。美國政府越來越依賴馬斯克和SpaceX將宇航員送上國際空間站,或者將衛星送入預定軌道,以進行軍事通訊和情報蒐集。值得注意的是,SpaceX雖然走在航空領域的前沿,但並不是唯一一家經營航天業務的私營公司。私人航天公司的能力正在接近甚至是超過政府,這不僅將技術力量,還將地緣政治力量交給了運營它們的人。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和美國《華爾街日報》的報道也強調了美國私營科技公司的強大。相關報道稱,五角大樓一直引領著先進軍事技術的發展,並將其應用於民用領域,比如全球定位系統和網際網路。不過科技行業領袖現在表示,這種平衡已經發生變化。他們認為,私營企業現在比政府擁有更多的人才和更多的研究預算,在人工智慧和雲計算方面擁有更先進的能力,而軍方則越來越依賴技術。大型科技公司已經為美國軍隊和執法部門配備了雲端儲存、資料庫、應用程式支援、管理工具和後勤等服務,而現在它們正在向戰場靠近。Alphabet、亞馬遜、微軟和甲骨文“瓜分”了一份價值90億美元的5年期合同,用以運營五角大樓的聯合作戰雲能力。施密特曾直言,如果美國政府不與矽谷聯手,華盛頓就有失去軍事優勢的危險。axios新聞網則認為,馬斯克正憑藉“星鏈”發揮著重要的政治影響力。
“將它們拆分”
西方科技巨頭擁有的權力和影響力越來越大,讓不少國家政府和民眾高呼“將它們拆分”。美國智庫皮尤研究中心2021年的調查顯示,56%的美國人認為大型科技公司應該受到比現在更多的監管。在政治嚴重極化的美國,對大型科技公司採取強硬措施是民主黨和共和黨為數不多的共識之一。
不過要對科技巨頭進行監管並不容易。美國《外交事務》雜誌分析說,政治人士控制科技巨頭需要3個條件,首先包括強大的政治意願,而政治意願又需要公眾的關注和支援;其次,政治人士需要有遠見和新想法,在限制科技巨頭權力過大以及為社會謀福利之間作出權衡;再次,政治人士要有決心和毅力,因為真正的結構性變革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發生。
儘管很難,但是多國政府還是邁出了監管的第一步。據美國《野獸日報》報道,民主黨和共和黨一起提出《美國創新與選擇線上法案》(AICO)和《開放應用程式市場法案》(OAMA),用以阻止大型科技公司制定維持其主導地位的規則,並禁止蘋果和谷歌在應用程式市場搞壟斷。德媒稱,歐洲議會已經透過《數字服務法》和《數字市場法》,用以對大型科技公司進行監管。據BBC報道,英國政府表示,如果谷歌等大型科技公司不遵守英國新的競爭規則,最高可能被處以其全球營業額10%的罰款。2021年,澳大利亞透過一項強迫谷歌和臉書向出版商支付新聞使用費的法律。柬埔寨等多國也對社交媒體公司採取限制措施。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的AICO和OAMA法案尚未透過,而英國的最新規定也沒有生效。面對即將到來的約束,西方科技巨頭也沒有“繳械投降”,它們正在透過自己掌控的經濟和技術力量以及傳統遊說,和政府展開博弈。
【環球時報駐美國、德國特約記者 馮亞仁 青 木 環球時報記者 丁雅梔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李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