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媽”原是稱呼年長的女性。
隨著全民運動的興起,每當夜幕降臨,在廣場上總有一群快樂的舞者,被稱為廣場舞大媽。
2013年,紐約華爾街的資本大鱷合力做空黃金,黃金價格一天下跌百分20。
突然殺出一群中國大媽,她們衝進離家最近的店鋪搶購黃金,一買就是幾公斤。
黃金對於大媽來說就是硬通貨,眼下這麼便宜,還不搶?不光自己搶購,大媽們通知朋友都來買。
1000億人民幣,300噸黃金瞬間被掃。
整個華爾街為之震動,華爾街賣出多少黃金,大媽們照單全收。
最後華爾街大鱷宣佈投降,大媽完勝。
當時的《華爾街日報》專門創造了一個英文單詞“dama”來形容“中國大媽”。
而在此後,但隨著網路的發展,“大媽”這個詞彙逐漸不太友好。
負面新聞多用大媽為標題:
“大媽四處炒樓”、“大媽絆倒小孩”、“大媽和攤販市場互毆互罵”、“大媽吃垮豪華遊輪”。
在20年前,蔡明主演了一部叫做《閒人馬大姐》的電視劇,
所定義的大媽是如馬大姐那樣熱情、善良、喜歡管不平事。
而在如今,大媽的肖像圖、標籤變了:
有點小錢、愛貪小便宜、愛好廣場舞,嗓門大且伴有一些“神操作”。
“大媽”這一詞彙越來越被醜化,但通常時候“大媽”們是孤獨的,不被理解的,她們十分容易受騙。
何女士今年50歲,她很早就離異了。拉扯兒子一直上大學。
她覺得該做的都做了,於是萌生了找一個伴侶的想法。
她登陸交友網站,遇到了一個非常優秀的男子,名叫戴維(David)。
戴維62歲,美籍華人,一個軍官,目前在伊拉克服役。
何女士被戴維的成熟魅力吸引,他們經常聊天、影片。
戴維很關心何女士,還說將來可以把何女士的兒子接到美國定居。
有一天,戴維和何女士講了一件事:
戴維說自己有做石油走私的生意,賺了200多萬,現在戴維想將這筆錢從國外進入中國。
戴維希望何女士能幫他去取錢、並且保管這筆錢。
事成之後,給何女士10%佣金。
百分十,即22萬美金,何女士動心了。
這筆錢進入國內很麻煩。
被海關扣押,要一筆小几萬元的保釋金,戴維人在伊拉克,沒有人民幣。
何女士自己“墊錢”,付了保釋金。
海關放行了。
戴維安排了2個黑人“外交官”在北京和何女士見面。
何女士到了北京,黑人外交官拿出箱子,把220萬美金放在桌上。
又出現了新的問題,
一個黑人拿出美金鈔票給何女士看,鈔票上有一些“官方印章”。
這個印章如果洗不掉,錢是用不出去的。
洗鈔票印章要用到一種專門的藥水,需要20萬。
看到這裡,大多數讀者都明白了——何女士肯定是被騙了。
她在這一環又一環的騙局中,被戴維足足騙了53萬。
戴維的身份是假的,這個人在國外,由於跨越國際,這樣的騙局追查起來很困難...
有人會說,大媽就是容易受騙,這麼不靠譜的事情也能相信。
但其實這是一個專門為大媽設定的,極其高明的騙局,為什麼?且看下文分析——
1995年,好萊塢電影《廊橋遺夢》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箇中年的家庭婦女愛上了四處漂泊的滄桑攝影師,中年婦女有家室,在短暫纏綿之後,兩人痛苦分手。
很多中老年人在看完電影后很有感觸。她們表示,早就和另一半沒有感情了,不想過了。
電影上映後,引發了全美的離婚狂潮。
同一年,還有一部叫做《真實的謊言》的電影。
女主角是一個辦公室職員,日復一日的上班、照顧女兒、伺候老公,她覺得很枯燥。
一天,她遇到了一個有魅力的男人,男人謊稱自己是個特工。
可以帶著女主角去執行某個任務,女主角信以為真,被這個騙子欺騙。
瞭解了以上兩部電影,你會發現他們和何女士被騙的情況是那麼相似。
騙子戴維運用到了心理學的各個戰術。
首先,騙子戴維明確他的詐騙目標:45—60歲左右中老年離異女性。
這個年齡段的女人有閒錢,同時她們有軍旅情結,對軍人有著特別的好感。
於是戴維把自己塑造成一個軍官。
對於大媽來說,子女是最放心不下的。
戴維承諾:我會接你兒子來美國。
很多大媽們表面盛氣凌人,但內心孤獨。
戴維每日對何女士噓寒問暖,風趣幽默,滿嘴情話,何女士很自然陷入情網。
到了騙的步驟。
戴維巧妙運用了一個“冒險任務的方式”——由國外運送220萬美金,請你幫我保管。
這像極了好萊塢特務電影的橋段,編織了一個刺激、冒險的夢。
何女士50歲了,這種事還能發生在她身上?
面對數十年平淡如水生活,加上高額佣金的誘惑,她怎能不心動?
隨著騙局的深入,安排何女士去北京、安排黑人外交官見面,讓整個騙局更加有“參與感”和“真實感”。
何女士的遭遇是現實版的《廊橋遺夢》和《真實的謊言》前半段,
只不過她沒有電影幸運。她被騙去了半生積蓄。
錢並不是最致命的打擊,致命的是她的心,徹底絕望崩潰了...
如今在網路上將45歲以上的人都劃入到了大媽群體。
這就意味著“大媽”是一個幾億人、極其龐大的群體。
大媽一詞是從廣場舞開始被醜化的。
一方面,大媽沉浸在快樂的舞蹈中,舞蹈需要音樂,大媽將音樂放得很大聲。
那些音樂較為歡快、激烈,迴圈不停,這對於居住附近的居民造成了騷擾。
此後抱怨聲迭起——
年輕人接受不了大媽的品位,男人們覺得大媽就是應該在家做飯,一把年紀跳舞,豈不是“東施效顰”?
你一定常常聽到這樣的話,“你怎麼穿的和大媽似的”、“你這妝化的就像是大媽”。
網路上有很多圖片,網友曬出他的母親把家裡裝修的“有特色”。
客廳像紅浪漫KTV,臥室像主題旅館。
引發無數群嘲諷刺:呵呵,大媽的品味我不懂。
網路上隨處都是轉發大媽們去旅遊的照片、影片。
蘭花指,鮮豔的絲綢圍巾,統一、“誇張”的姿勢。
在許多年輕網紅的惡搞“模仿”下,似的這些資訊被廣泛傳播。
久而久之,那些貪便宜的都是大媽,那些不守公德心的都是大媽。
大媽碰瓷,大媽我不想努力了,你包養我吧!
越來越多人消費“大媽”,但試問這對於大多數女性是否公平?
大媽是一個稱呼中老年女性的主流詞彙,一個原先的褒義詞因為偏見,變為貶義詞。
大媽們付出青春為家人,沉浸在她們的音樂世界、品味的世界,外人憑何口誅筆伐?
正是由於她們對於網路的不熟悉,她們的容忍,才會讓這些圖片、段子、話題新聞帶上“大媽”的稱呼被成倍轉發。
任何人都會老去,歲月從來敗美人。
我們每個人終將成為一個大爺、大媽。
到那時——“你會如何稱呼我?是否帶著有色嘲笑,讓我很沉默?”
感謝看完文章的每一個人,重新思考、並尊重身邊的每一位“大媽”。